身体是革命之本,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稍不注意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一些病症的困扰,而积食就是其中一种,相信大家应该是都有听说过这种情况吧。积食一般多是发生在胃口不好的人身上,另外孩子发生积食的几率也要更高一些,所以不能不加以防范。那么,孩子积食怎么办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平时吃的食物种类多了,若不加以节制的话或是喂养孩子不当的话那就易发生积食。和“上火”、“肾虚”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一样,“积食”也是一个中医概念。现代医学里没有“积食”一说,如果你根本不相信中医,也就不会相信“积食”的说法,就此可以打住了。如果你相信中医,也可以在此打住了,因为后面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你不适。以下内容只针对既相信现代医学,又对中医抱有期望或者好奇的人。
其实在我国很久以前就有对积食的记载了,可见这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极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家长们可要提高警惕了。“积食”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明初一本叫《儒门事亲》的书,距今已经快一千年了,再到后来的有本叫《症因脉治》的中医书里,提出了“食积咳嗽”、“食积喘逆”、“食积泄泻”、“食积腹痛”这些说法,再到后来,中医认为孩子的病大多由饮食引起的,食积是孩子生病的重要因素。
虽然大家都知道了积食和平时我们所说的肾虚或是上火一样是一个中医概念,不过很多人对于什么是积食仍不是非常了解。中医的定义也是含糊的。大意就是孩子吃多了东西,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引起孩子不吃东西、肚子胀、大便不好等问题。
大家都知道,胃是我们身体当中一个起着消化功能的重要器官,若是胃不好那么消化就不好,就易导致积食的出现。胃是一个消化器官,而脾脏主要的功能是造血和免疫,根本就不参与消化,自然不参与什么运化食物,在这个错误理论基础上设立的病症自然也是错误的。可能有人要说,中医的“五脏六腑”并不是实际的内脏器官,中医的“脾”不是解剖上的脾,中医的“胃”也不是解剖上的“胃”……看不见摸不着的“五脏六腑”在消化吸收着吃进去的真真切切的食物,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估计也会相信世上真的有鬼。
孩子积食的解决办法:
一、中医疗法
捏脊:让宝宝趴在床上,夏日可脱去上衣,露出背部,沿宝宝脊椎两旁二指处,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颈部大椎穴,由下而上连续捏五六次为一组,捏第三次时,每捏三下须将皮肤向上方提起。此法最好坚持每日早晚各做一组。
推脾土:脾土穴在大拇指的螺纹面(见图下①),妈咪可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每天1次,每次200下。
揉板门:板门在大鱼际隆起处(见下图②),妈咪可用拇指顺时针给宝宝揉推,每天1次,每次50下。
摩腹:妈咪先搓热手掌,然后顺时针给宝慢慢按摩腹部30下左右。
二、家庭护理
吃点山楂当零食:大家都知道山楂食品是有助于我们消化功能的食品,若是发生了积食吃点山楂食品是会有所缓解的。适当吃些山楂及山楂制品,能促进胃液分泌,有消油腻,化内积,敛阴开胃的功效,可增加食欲,帮助消化。但山楂片含有较多的糖分,不能长期和过量食用。
揉脐摩腹助消化:宝宝平躺在床上,家长以中指指腹或掌根揉按肚脐部位;也可以四指指腹放在宝宝的腹部,动作轻柔地做圆周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帮助宝宝消化。
三、饮食调理
孩子出现积食的现象与他们的日常饮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要想缓解积食饮食调理是一定要做的。一日三餐要稍微“欠”一点,选择清淡的蔬菜、容易消化的米粥、面汤、面条等,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少吃甚至不吃肉类食物,可适当吃些鱼虾。
四、医生治疗
不同的孩子出现积食所发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要因人而异进行治疗,不可拖延了事。一旦宝宝的症状没缓解或有低烧时,要考虑用消食药了。
1、大便干者:适合肥儿丸等,烂积丸等,帮助消积、化滞。
2、内热者(表现为嘴唇红、睡觉烦躁、舌苔厚等);适合健儿清解液、宝宝清热宁等,帮助消积、清热。
3、咳嗽者:适用宝宝消积止咳口服液等。
4、呕吐者:适合藿香正气等。
孩子年龄小,对于很多事情都不懂,见到好吃的食物多吃一些难免会经常积食,对于此种情况的发生家长们是要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的,以防止更加让人担心的事情。另外,平时家长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孩子的饮食,以从根源上防止积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