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曹操与陶谦的战争

曹操与陶谦,因后来发生曹嵩被杀事件,而使得两人关系非常敌对,也使得曹操从此得到屠杀百姓的恶名。那么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三国志》以及相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曹操与陶谦之间其实发生过三次直接的作战。

一、双方三次交战的情况

第一次发干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三年冬,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救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这个时期,曹操刚刚领兖州牧,在寿张东到济北一带击破进入兖州的黄巾军。到当年冬天,收降了黄巾军的精锐编为青州军。接着就发生了与陶谦的作战。

查《三国志辞典》,发干位于今山东鄄城到郓城之间,属于兖州东郡的地界。因此可以知道,当时是陶谦主动从徐州出击到发干来逼攻曹操的。

当时的局面,是袁绍、曹操、刘表联合,对抗袁术、公孙瓒、陶谦等的联盟。刘备、单经都是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的下属。曹擦由于刚刚站住脚,还顾不上、也没有实力去东征西讨。

——《三国志袁术传》: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由此可知:曹操从一开始就与陶谦不是一个集团的,是互相敌对的。双方发生的第一次交战,是两个联盟之间的一次自幽州到兖州,乃至到豫州、荆州的作战。

由于曹操此时实力尚弱,估计仅仅是直接与进攻东郡的陶谦军进行了作战,并击破了对手。陶谦于是撤回了徐州。同时,袁绍军也在青州等地击破了刘备等军。

从这次交战,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曹操刚在兖州站住,就遭到陶谦徐州军的威逼和进攻,曹操与陶谦不仅没有什么交情,而且从此成为敌人。

——《三国志徐晃传》: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由于只有这次曹操与陶谦的交战是曹袁联手,而且当时曹军多为新降黄巾,故朱灵应是在这次作战中来增援曹操的。

——《三国志先主传》: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第二次彭城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三国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后汉书陶谦传》: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吴书》记载: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吴书》记载:

这里是曹操与陶谦的第二次交战。综合各方面记载看,以下是得到共识的:

1、曹操主动大举进攻,连下十余城。

2、双方主力在彭城展开决战,结果陶谦军大败。

3、陶谦只好退守郯城,坚守不出。

4、曹操是初平四年秋进军,冬季发生交战(彭城大战多半发生在冬季),第二年春回到根据地。

以下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

1、本次作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2、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本次作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看,导致这次作战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直接原因,是陶谦与厥宣连兵,攻占了属于兖州泰山郡的华县和费县,并攻略兖州的任城国。这年春夏间,曹操刚与袁术在陈留等地展开大战,从匡亭、封丘一直打到襄邑、太寿、宁陵。要不是对手打上门来,一般是不会不让部队休整就再次发动的。

而《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则说是因为陶谦部下杀害曹嵩而引起的。但是《后汉书陶谦传》和《后汉书应劭传》的记载有很明显的矛盾。因为同样是《后汉书》,《应劭传》则把曹嵩被杀的时间明确记载为兴平元年,而不是《后汉书陶谦传》的初平四年。那么哪个记载是正确的呢?

其实,关于杀死曹嵩的说法有三种:

1、曹操担心已经与陶谦正式开战,父亲在徐州琅邪不安全,迁移到兖州,路上(在徐州琅邪和兖州泰山郡华县之间)被陶谦派兵截杀;——持这种观点的为《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

2、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阴平守将和士卒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后汉书陶谦传》。

3、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专门派张闿带兵护送,张闿在半路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吴书》。

首先,由于曹操在初平三年已经与陶谦交战,而且双方属于敌对的阵营,陶谦派兵护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吴书》对此事同时还记载了曹操表令州郡罢兵,已经遭到裴松之的否定。因此可以说《吴书》关于此事的记载错误比较明显,不可采信。

其次,是陶谦阴平守将贪利截杀。我们知道,在曹操进攻徐州前,那里是比较安定的。这些陶谦部将自然也相对安宁。当时曹操已经是比邻的军事集团,兵力强大,一般的地方势力是根本不会主动招惹的。这些陶谦部将,即使想发点横财,首先也要考虑自己的性命吧?徐州殷富,一般的大家富族不少,怎么非要去招惹手握重兵的曹操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汉书陶谦传》的观点也是违背一般常理的,做为截杀曹嵩的借口到是很正常。

最后,如果在曹嵩被杀前,曹操已经两次击破陶谦军,那么陶谦怀恨在心,派兵截杀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因此,《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因此,本次作战的直接原因是陶谦与厥宣连兵,攻略兖州部分郡县,而遭到曹操的反击。

第二个问题,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什么?

如果确定了这次作战前,曹嵩并没有被杀,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了。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死了很多人,死了多少人,都是什么人?有两种观点:

1、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这是《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这里很明确,死了万余人,多是双方彭城大战的杀伤。由于陶谦军在彭城惨败,损失万余人,才导致泗水为之不流。这是正常的战争后果。

2、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这是《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说明曹操在彭城胜利后转向东进攻打陶谦死守的郯城。由于攻打不下,在回军的路上顺路攻拔了取虑、睢陵、夏丘,并且屠城,杀死了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

这段记载不知来源如何,《资治通鉴》也是照搬而采用的。但是其中有个问题,曹操的进攻路线是从兖州(当时曹操在定陶)向东南方向进军彭城,而后折向东进攻郯城,其进军路线并不经过这三个地方。其中夏丘位于今安徽泗县,距离彭城足足有126公里,也就是300多汉里。难道偏离进军路线南下300多里,也能记载为“还,过拔”?

从定陶到彭城也就是184公里,即440汉里,那么曹军的这个“过拔”已经向南偏离了进军路线300多里。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军事常识的。或者说曹军还军根本就不可能路过远在南面300多里外的夏丘,也就不会有什么过拔之说了。注意,《三国志陶谦传》记载的曹军攻郯城不下因粮少而退军,怎么还能节外生枝远下南方300里外去攻城呢?

那么曹操是否屠杀了徐州百姓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这一次作战。而是在后一次所谓的报仇之战中。因此,本次战役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陶谦军在彭城大战中战死的万余人。

第三次报仇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后汉书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操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这次作战,其实到没有什么争论,陶谦基本是无力还手,虽然得到刘备的增援,但是兵力太少,结果在郯东的截击曹军作战中被击破。陶谦因此只剩下死守城池一招了。

曹军进攻路线为从兖州越界进入徐州琅邪国,再一直向东南进攻东海郡,攻略东海各地。当从各县还军路过东海郡治郯城时,在郯城东遭到刘备、曹豹的截击,击破,再回军经过襄贲时攻拔之。一路上杀戮惨重。

注意,虽然武帝纪对曹操的残暴有所淡化,可是并不是不加记载,“所过多所残戮”,虽然仅仅一句话,已经使大家都明白了。这个残戮可不是指对方的军事人员,而是百姓。

刘备本来有一千多人,陶谦给四千丹阳兵,加上收纳的数千流民,总兵力应在八千左右,加上曹豹的兵力(乃徐州主力战将),当在一万数千人。截击曹军分略各地的部队也不能得胜,估计曹军兵力应在3万以上。

《武帝纪》把曹嵩被杀放在这次作战中记录,表明本次作战才是曹操为父亲报仇的真正作战。同时,也映证了《后汉书应劭传》对曹嵩被杀时间记载的准确。

最后总结一下:

1、陶谦或许是个好官(比较清廉),但是军事才能实在不行。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代,这样的人必定不会成功。

首先,陶谦与公孙瓒、袁术这样的人联盟,是其错误的根源;

其次,两次首先挑衅(进攻)曹操,自取其败;

再次,不吸取教训,派人劫杀曹父于泰山华县(典型小人行为),导致对手更惨烈的打击。

如果陶谦以百姓为重,就应保境安民,等待时局变化,再择主投靠。

2、曹操与陶谦共三次作战,

第一次,陶谦与公孙瓒等联合,打到曹操的家门口,东郡的发干,被曹操一个反击(在袁绍增援之下),击破;从此结仇。

第二次,陶谦与叛乱分子厥宣连兵,进攻曹操的兖州部分郡县(或许是厥宣的擅自行动,但是毕竟是打着陶谦旗号来的),结果遭到曹操猛烈的反击,损失巨大。仅仅在彭城一战就损失上万人的兵力。

第三次,陶谦心中忿忿不平,但是又打不过曹操,于是派兵偷袭曹操的家属,杀其父亲和弟弟。看看曹操的做法,对于敌对方面人员的家属都是优待。结果,不仅自己又遭到更惨重的损失,还使得徐州百姓一起遭殃。当然曹操是屠杀的主角,但是陶谦这种卑鄙行为为曹操的屠杀找到了借口。

3、徐州有如此多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但是其军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因何在?我们不能说没有

好的士兵,因为丹阳兵是以勇敢善战出名的,徐州军里不乏丹阳兵。

关键是没有好的将领。责任在谁?自然是身为徐州牧的陶谦。诺大个徐州,最厉害的大将竟然只是曹豹?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4、曹操第二次与陶谦作战时,还没有发生其父亲被劫杀事件,因此,这次作战是正常的军事行动,其间也没有什么过分的杀戮行为。导致泗水不流的原因是陶谦军一次死掉万人,而泗水在冬季水流并不大的缘故。

5、在最后一次曹操进攻徐州时,发生了许多屠杀事件。这是在陶谦劫杀曹操家属之后发生的报复行为。但是曹操毕竟还是屠杀了百姓,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我自己的观点是,肥肉,换了我我也找个借口去拿!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