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强压弱,六征五败将非神。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弄蜀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不管是后人敬仰也好,批评也罢。可如今大多数人对诸葛亮的尊敬及后世对其的评价却早已超出了一个客观,公平,史实的角度。他的名声就如那洛阳之纸一般,早已远远超出了“纸”的范围竟“贵”了百倍千倍。而又经过几百年之后《三国演义》这一部历史小说的出台,更是极力渲染了诸葛亮“十全十美”之说。从而使其顺利成章地走向了所有古中国智者所梦寐以求的最高殿堂中------古中国智慧的化身。但作为古中国智慧的化身的他却并非是十全十美。在此笔者将挑战历代权威人士的评价证明其非军事家及伟大的政治家。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出山。就在当时先主在咨亮当下之势时。一代名家诸葛亮提出了三国鼎立的初始路线图------著名的《隆中对策》。直到如今很多人都认为此乃助先主成帝业的绝对正确的路线。实未然此策的出台从另一面也意示着蜀国在立国之后,要面临三线作战,使本不强大的蜀国拖入三线皆然要作战和防御。使其兵力无法集中十分分散。不仅如此,他的《隆中对策》使刘备自认无荆州天下大事不可成也。从而间接导致刘备在当年失荆州之后,竟完全不顾大局,置北伐于不顾倾全国之兵执意出兵荆州。从而导致火烧连营数百里昭烈帝惨败于猇亭。不仅失去了再次争夺荆州的机会还使蜀国元气大伤再争天下实乃登天(在前期来说)。时间推至公元219年即由于荆州失守之后,《隆中对策》半道夭折,在此危机存亡之际。诸葛亮不认清事实,反而一言不发默认刘备弃北伐于不顾出兵荆州两面受敌坚持《隆中对策》。再看看赵云他力抗刘备出兵荆州,早早就看出了此次出兵必败。就连赵云都可看出又何况是诸葛亮?可见其人不知错就改自以为是。此次刘备出兵败错不在于刘备在于诸葛亮。再推到公元223年刘备托孤于荆楚集团第二领袖诸葛亮,东州杰出代表李严,心腹赵云三位重臣。让亮统内外政事,严统内外军事,云督二人(大家都认为备托的是亮和严实未然,当年备布置完亮和严后把赵云也叫到身边说“刘禅是你七进七出从曹军之中救出来的,因此跟你最好,在我死后,希望你继续照顾他。”可见备实托于云)
时隔四年亮率军南定南蛮之后,上发出师一表请求北伐。在此表中其不仅丝毫不加掩饰的显示出他才是正真的领导者,更是把李严和赵云甩到了一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是何意?这是想把宫中之事拿为丞相府之事,建立幕府独揽大权。“营中之事由向宠担当。”这防卫宫中本由赵云担当,且赵云对蜀极为忠心,历经大小战役七十余场天下无敌。然其竟置赵云于不顾启用情己之才。这不是想控制后主是想干何?后来又写到受先帝托孤之事。竟在此只字未提李严反而使严守于江州。一个统内外军事的顾命大臣,竟不在政治中心成都,而在防吴前线。如果说前期让严防吴是因为与吴关系恶化。那么当亮谴邓芝使于吴后。不调其回京师反而让其守在一个无法立功之地。此不是想夺权又是做何?再可以看看其立国于蜀地,但不用蜀才这不是政治上的一大错误吗?
同年诸葛亮挥师祁山。从而开始了其的五次北伐战争。但次次都以失败告终,而每次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诸如后勤不济和无法与对手打持久战。从而在此也暴露出了亮打持久战的军事才能不济,过于心急。(之前的诗也说过他平定南蛮是强压弱故不算)还有其一生过于谨慎。如当年亮再伐祁山时,魏延提出自领本部五千出子五谷奇袭长安,后亮自领大军出于斜谷于长安会师直捣宛,洛而后一统中原雄视吴国。此正乃当年韩信所用暗度陈仓之计。是上上计。而亮非但不用反而将魏延训斥了一顿。可见其不会用奇兵。(火烧新野,空城计等乃计且只能说明他是谋略家故不算)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定他在政期间国内相对稳定,而且他的确是把弱小的蜀国治理成为了三国之中最井井有条的国家,安平五路,南定南蛮等可见其政治眼光卓越。不可因一时小错就将其全盘否定。这些事例只是为了说明对诸葛亮不应被评价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应评价为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而军事家应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