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认为,曹操晚年固步自封,不再想一统天下,然而最近再读三国志,我发现我错了。
一、得陇望蜀
刘备军于建安十七年至十九年进行益州平定。孙权因在建安二是年请要荆州未遂,袭夺荆州3郡。刘备发兵五万下公安,欲要夺回失地。
听闻曹公压制汉中,与吴议和,回成都。——《先主传》
曹公建安二十年三月征讨张鲁,张鲁十一月投降。——《武帝纪》
刘晔建言入蜀,曹公未从——《刘晔传》
曹操遣张合入侵巴中,结果被张飞所败——《武帝纪,张郃传,张飞传》
与此同时,刘备回到成都——《先主传》
此时,刘备不在蜀中,主力尚在回撤,刘晔之计可谓及时可行。然而曹公却没有批准。为何?
我认为有三种解释说得通。
1,曹操年事已高,想安心养老
2,有后顾之忧,回去整顿,再做它图
3,曹公认为,入蜀时机尚不成熟,巴蜀易守难攻,且地形复杂,不宜大军涌入。曹操另有打算。
二、南下伏虎!
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公回到了邺。冬季,发动对孙权的战争。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军居巢。——《武帝纪》
春天,孙权请降——《吴主传》
三月,曹操把主力带出,留夏侯惇曹仁张辽。——《武帝纪》,《先主传》,《诸夏侯曹》
曹操回到邺,近一年休整,发兵讨伐孙权,而且是主动出击。
曹操为什么要讨伐孙权?我觉得这是因为孙权是刘备的盟友,从第一部分可看出,孙刘复合。复合之后必然是联手抗曹。所以必须快速解决孙权。
长江天堑,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长达三月的交锋,孙权最终请降。
孙权能屈能伸,所谓请降,其实就是议和。可见魏军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陷入持久战并不是曹操想要的,所以议和后他很快带走了主力。也有可能是他已得知刘备入侵汉中的消息,所以只有放弃讨灭孙权。但并不排除,曹操伐吴的真是用心是要震慑东吴,让其不要插手以后的战事。
若如此,从以后事态发展看,可以说魏军得到了想要的。而孙权也一定看出了猫腻,所以请降,来坐山观虎斗。
三、目标汉中?
冬十月,刘备遣马超张飞吴兰屯下辨。曹操遣曹洪曹休抵挡。——《武帝纪》,《先主传》,《诸夏侯曹》
二十三年正月,吉本耿纪韦晃叛乱,攻许昌。——《武帝纪》
作者言:这只是开始,但它说明反抗势力已就潜伏在后方。
同月,曹洪破吴兰,走张飞。——《诸夏侯曹》《武帝纪》
同年,刘备进军汉中与张合夏侯渊徐晃对战,相守连年。其间,徐晃与马鸣阁道重创刘备陈式部。随后调往宛城。——《先主传》《诸夏侯曹》《徐晃传》
秋七月,曹操于邺发兵西征刘备,九月到长安坐镇。
曹洪曹休战蜀将,可以看做曹刘汉中争夺的前哨战。结局是蜀方撤退。所以刘备亲自上阵,进入了相持的第一阶段。乍一看徐晃挫败蜀军,是魏占上风,实则不然。双方都没有伤筋动骨,只是肢体初碰撞皮肉轻伤。也就是说,战局还很稳定。
既然是稳定的相持,为什么曹操只是在长安督阵?他不是西征刘备吗?为何不与刘备直接对抗?
可能原因有3个。
其一,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强攻只能消耗战力。
其二,曹军主力需要休整
其三,目标也许根本就不在汉中这条入蜀路线!!!
四、声西击中
冬十月,侯音宛城叛乱。原奉命讨伐关羽的曹仁,掉头包围宛城。——《武帝纪》
此时,从汉中来的徐晃与曹仁在宛会师。——《庞德传》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完成平定。——《武帝纪》
曹操仰仗的大将,曹仁夏侯惇及五子良将
从史料中看,此时,张郃在西,张辽乐进在东,五子中的徐晃及曹仁在中,很明显军事打击的重心不在汉中!荆州貌似更受重视。而讨伐的对象依然是刘备。
荆州是三方势力都够得到的地方,可谓三战之地,如果拿下荆州,就等于将孙刘切断,灭吴灭蜀的难度就大大减轻了。长安,能兼顾两个方向的进攻,曹操自然坐镇于此。
但侯音的反,并不是毫无战略意义的,他直接迫使更多的汉中战区兵力进入荆州战区。
这也使得汉中的局势更有利于刘备军。
五、妙才之死
同年,夏侯渊为刘备所杀——《刘备传》《黄忠传》《法正传》《张合传》《诸夏侯曹传》《郭淮传》《武帝记》…… (作者言:妙才是怎么死的。魏蜀说法不一。暂不论。)
“当时是,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张郃传》原文
然而,在张合与郭淮的顽强抵抗下,刘备未能渡过汉水(备疑不渡)。——《郭淮传》
曹公最后坐不住了,亲来汉中。——《武帝纪》《张郃传》《先主传》
刘备言:“曹公虽来,无能为也。”——语出《先主传》
夏侯渊之死,可以说是天平忽然向刘备倾斜。曹操不得已亲临前线。
然而,刘备的那句话,值得推敲。貌似他看到了什么。到底看到了什么?
不管看到了什么,汉中战争已将进入了第三阶段了。
第二阶段结果是刘备小胜。
六、汉中鸡肋
等曹公到,刘备收兵拒守险要地形,始终不(一说不敢)与曹操交锋,数月战况没有进展,双方死伤日渐增多。——《武帝纪》《先主传》《张郃传》
(作者言:志中,从头到尾都说刘备在阳平(除了到过定军山),当曹操来时“遂到阳平”根本没有抵抗,可见,刘备确实还没有拿下汉中郡。)
夏五月,曹公引兵还,主动放弃汉中,刘备于是有了汉中。张郃退守陈仓。——《武帝纪》《先主传》《张郃传》
汉中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所以双方都不愿放手。
刘备看出了什么,于是打持久战,曹操不放心什么,不愿打持久战。于是对曹操而言汉中就成了鸡肋。
想必此时,荆州的曹仁与关羽已经干上了。
相对于汉中,荆州更加重要,而且,从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汉中是一个天狱大门,不易出,不易进。也许曹操因此才下定决心退出汉中。但曹操也是有安排的。事后,张郃屯陈仓,具有遏制汉中进犯长安的作用。
七,天不佑曹
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八月,汉水溢,水淹七军(不是关羽,是老天),关羽围曹仁。
九月,魏讽乱邺城。
十月,曹操回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次年正月。关羽被孙权斩首。
最终,曹操的吞并荆州计划,被水冲垮。主动变为了被动。
孙权已请降,“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也就应当。
曹仁和关羽火并时,他一直没有出手。当曹仁兵败时,他乘机偷袭关羽,吞掉了荆州绝大部分,可见其阴险。
如果曹操胜,他也许就会背信弃义,将曹操夺来的关羽地盘全部收入囊中。
不论怎么说,荆州战场上,孙权是最大赢家。
诸葛隆中对中曾提出钳形攻势,然而率先使出钳形攻势的确是曹操。
以汉中为牵制,荆州为中心,妄图一举消灭刘备。
结果是,皆败。
我认为原因有几个。
其一,军队常年征战,不能连续作战,很快的投入下一场大战。
其二,夏侯阵亡使汉中曹军处于劣势。八月大水使荆襄曹军变攻为守。
其三,后方不稳固,曹军不能打持久战。与孙权打了3个月,与刘备争了2个月。刘备平定益州就花了2年
如果,像游戏上的战争,我想曹操定时早早统一全国了……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