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见自己再也抵挡不住曹操大军的攻势,便带着全城的百姓退出新野,逃奔樊城暂避,一路上虽历尽艰辛,始终不忍抛弃。因百姓拖累,被曹操追上,结果弄得自己妻离子散。有人认为,刘备“携民渡江”,是“爱民如子”的表现,这件事充分证明刘备是一个与百姓有鱼水之情的仁德明主。也有人认为,刘备火烧新野与火烧博望不同,火烧博望,烧的是荒山野岭;而火烧新野,烧的则是老百姓的家园。老百姓们已经无家可归了,只得跟着刘备走。因此说,刘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把无辜的百姓拖入战乱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可取的。那么,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爱民如子,还是将百姓拖入战乱?
一、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故事
诸葛亮火烧博望之后,曹操又发50万大军,要扫平江南。这时诸葛亮劝刘备乘机夺取荆州,刘备犹豫不决。刘表死后,小儿子刘琮继位。刘琮为了苟全性命,投降了曹操。诸葛亮见曹操大军压境,便对刘备说:“前番一把火,烧了夏侯憚大半人马;今番曹军又来,必教他中这条计。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于是诸葛亮便派人在新野四门张贴布告说:“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曰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于是带领百姓向樊城转移。
这时曹仁、曹洪引十万大军刚到新野,就被诸葛亮一把火烧得大败,残兵逃至白河边,又被关羽放水淹死不计其数。曹操大怒,来打樊城,刘备只得弃城而走。临行前对百姓说:“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夂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于是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喊声不绝。刘备见此情景,非常悲痛地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接着就要投江而死,被身边的人劝住。
刘备带着百姓来到襄阳,刘琮不肯开城门,刘备便又奔江陵。这时众将都劝刘备丟下百姓,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宑之。”刚到当阳之时,曹军追上,刘备抵敌不住,便独自望东奔逃,随行百姓不知去向。全赖赵云拼死救出阿斗。多亏关羽和刘琦的救兵及时赶到,刘备便引兵退至夏口。(见第四十至四十二回)
二、是携民渡江,还是“挟”民渡江
刘玄德携民渡江的这段事之后,让人不禁想起董卓带着洛阳百姓逃往长安的那段事。那是在18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战败,便放火烧了都城洛阳,然后“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见第六回)
对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的这段事,人们从来都以仁德视之,认为这是刘备对百姓所施的恩义。而对于“焚金阙董卓行凶”的这段事,人们从来又都以凶残视之,认为这是董卓在欺君害民,暴殄天物。对于董卓的倒行逆施,无论用上多少贬抑之词,都不为过;然而,对于刘备“爱民如子”的褒奖,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将刘备“携民渡江”与“挟民渡江”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介绍如下:
1.爱民如子,不忍抛弃
刘备携民渡江,是在曹操大军压境,自己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从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刘备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不要说“还手之力”,就连“招架之功”也没有,只剩下望风而逃,节节败退的份儿。在刘备离开新野之时,“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自己奔逃尚且不及,又带着这么一支行动迟缓队伍,这无疑是异常危险的。那么,刘备在逃走之时为什么要带上这么多百姓呢?
第一,百姓自愿跟随刘备
在离开新野之前,当地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前往樊城“暂避”。后来,樊城危急,刘备准备逃往襄阳之时,也曾遍告百姓说:“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这时百姓们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到了襄阳之后,“襄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由此可见,百姓们完全是自愿跟随刘备逃难的。
第二,刘备不忍抛弃百姓
在刘备携民渡江的一路上,好多人都劝刘备丟下百姓,而刘备都不忍心。例如,路过刘表之墓时,众将们都劝刘备说:“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这时刘备拒绝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又如,在出现大凶之兆时,简雍对刘备说:“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刘备说:“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简雍又说:“主公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这时刘备仍然不肯相弃。
无论是自愿相随,还是不忍相弃,所反映的都是刘备的仁德宽厚。如果刘备不是施恩在先,百姓怎会冒死相随于后呢?如果刘备不是爱民如子,他怎能在自己危难之时不忍相弃呢?此情此景,说明刘备已经深得民心,倍受拥戴。
2.为保自己,挟持百姓
有人认为,刘备当时并不是“携”民渡江,而是“挟”民渡江,也就是说,老百姓并非自愿跟着他“转移”,至少不全是自愿跟着他“转移”。如此之说当然不能凭空捏造,其根据如下:
第一,新野百姓是被刘备驱赶而走的
刘备在逃离新野之前,曾经在四门张榜,晓喻居民说:“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见第四十回)请大家注意这最后的“不可自误”四个字。“不可自误”是什么意思呢?分明是一种威胁,言外之意,如果不跟着我们走的话,将会有大难临头。刘备的确没有骗人,后来新野这个地方真的发生了一场大灾难,这就是火烧新野。不过,这场灾难不是曹操带来的,而是刘备制造的。
要知道,火烧新野与火烧博望不同,火烧博望烧的是荒山野岭,火烧新野烧的是百姓世代居住的家园。事实证明,火烧新野并没有阻止来势汹猛的曹操大军,却使无辜百姓的财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现在,我们该明白老百姓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了,因为他们不跟着走,就会被无情的大火烧死,即使不被烧死,也全都无家可归了。在百姓的面前,只有跟着刘备到樊城“暂避”这唯一的一条路了。
说到“暂避”,其实也是一则“虚假广告”,因为自己的家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哪里还有什么回来的希望呢?如果刘备真正爱民如子,他就不应该火烧新野,即使曹兵会对百姓有所骚扰,无论如何也至于损失得如此之惨,再说刘备不背上这个“包袱”,还会逃得更快、更远。
第二,刘备驱赶百姓也是为了掩护自己
我们知道,现在两国交兵,不到红了眼的时候,一般是不以百姓为目标的。古代也是这样,当时凡有宏图大志的人,都想千方百计地收买人心,因此,对于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总要有所顾忌。刘备不忍丟弃百姓,虽不能说他只是为掩护自己,但是,这至少是他的目的之一。实际上,刘备也达到了让曹操有所顾忌的目的。当曹操准备攻打樊城的时候,刘晔曾对曹操说:“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械,若我兵径进,二县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刘备。备即不降,亦可见我爱民之心。”于是曹操派徐庶前去劝降,临行时对徐庶说:“我本欲踏平樊城,奈怜众百姓之命”。(见第四十一回)正因为曹操也不愿担上“滥杀无事”之名,所以使刘备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第三,刘备名为爱护百姓,实则害了百姓
目睹百姓的惨状,刘备曾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还说:“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并且还要投江自杀。(见第四十一回)不管刘备的这一套是真情,还是假意,都说明百姓因为跟了他而深受其害。
那么,被他挟持的百姓的最后结果怎样呢?别看刘备平时说得好听,一旦到了危险的时刻,他自己一溜烟地跑没了影,就连自己的妻子儿子也不管了,哪里还顾得上老百姓?结果这十佘万老百姓被乱军冲散,荒野之中“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者,不计其数。”(见第四十一回)他自已逃脱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说他回来抚慰过这些无家可归的百姓。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完全可说刘备所渭的“携民渡江”,其实是“挟民渡江”,更可气的是,他为自己的利益,不惜将无辜百姓拖入战乱的深渊,却打着爱民惜民的幌子,还让人们为他歌功颂德。所以说,刘备携民渡江之举,未必像前人说的那样是“爱民如子”的表现,而是他为了自保将老百姓卷入战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