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1):“烧绝阁道”和“槎山通道”

本人是三国历史爱好者,原来也对《三国志》的《魏延传》熟视无睹。自从在网上发现了燕京晓林先生的文章:《寻找魏延事件的真相》后,感到有两点无可辩驳之论:一是《魏延传》的诸葛亮临终嘱托不符合历史人物思想行为逻辑;二是魏延烧栈道不符合常识经验逻辑。第一点后谈,第二点烧栈道可说是无稽之谈:栈道(插在陡峭山崖中用木头排成的道路)都是古人建在峻岭绝壁无法通行之处(网上有照片,有心者可自己搜索),“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烧栈道后,绝无从峻岭绝壁上劈山开道而数万大军和辎重迅速通过之理:“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断延后”。陈寿并未记载杨仪等有修补栈道的动作,如这样说还能显得合理些。但是司马懿随后追到谷道的三分之二处:赤岸,岂能容你慢慢修栈道:“马步俱进。追到赤岸”《晋书·帝记一》。如边修前边栈道,边烧后边栈道阻敌,这样记载还显得合理些。知识、常识、经验、逻辑推理、实事求是,再加上敏锐仔细的直觉,是发现事物种种疑点的有效综合手段。没有闷头只认字词之意、史书说什么就认什么、史家写什么就认什么的道理。

而且一旦发现自己无法解释的疑问,要锲而不舍地追下去。这个疑点放过,那个疑点不问,既不辩识也不承认,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便丧失了人人共有的思考创新力和独立人格。没有锲而不舍的反复学习思考(知识经验累积、方法掌握、自我纠错、继承与创新的必然过程),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们的对手。

有人认为,说魏延可能遇到栈道被损坏要修补,走的很慢,所以被杨仪追上了。褒斜谷栈道是诸葛亮大军前线与后方联络的唯一通道,其它道路出口都在敌方境内,道即远,而且战争期间都有敌军巡逻把守(军事常识),通讯文书和人员辎重就靠这条道来往,诸葛亮岂能容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必有军人、工匠不间断地巡逻修复,保持畅通无阻(军事常识)。

当然,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正常条件下的必然性有时也会被意外条件产生的偶然性破坏。但是碰到一个疑点就声称有偶然性,再碰到一个疑点又去寻找偶然性,这个史料的疑点难道都是由偶然性事物组成的?史料的不疑之处都是由必然性事物组成的?《三国志》所记载的魏延事件,疑点很多,光谈偶然性,解释不及啊。

言归正传,自此之后仔细思考推敲,发现《魏延传》的不合事理的疑点越来越多。并且促使我扩大了“搜索引擎”覆盖面:在《三国志》其他一些人物传中,又发现许多对于魏延事件认知有用的疑点。比如在《三国志·王平传》里,发现陈寿给王平这样一个评价:“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就是说性情狭隘又疑心过重,总怕人瞧不起自己,从而做事有损名声。

很奇怪,王平一向被时人和后人看好,除了不识字,是个几无缺点的人,陈寿怎么给王平这样一个评价?“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的史实写在哪里?不写事实只写评价,看史的人怎么看?一般人就忽略过去了,要么轻描淡写:哦,可能人家平常在王平面前说哪个文人的优点,王平来火把人家骂一顿,疑心别人是在讽刺自己没文化。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陈寿顺便提了一下,总不能只说一个人的优点不说缺点吧?

如这个评价与陈寿对王平的大节认知无关联,与其它史料无关联,则根本不必谈:一段废话而已,连一点印象都不会有,几乎无人注意这段话。但陈寿是惜墨如金、“言简意赅”的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有史料证明;对某些人物品行性格的描写,也有助于对历史人物在大节行为上的认知。那些鸡毛蒜皮、不与人物大节、国事相干的小事、评论,从不写入“国史级”的《三国志》中来。因此,这一段对王平的评价,特显不符合史学家陈寿和历史人物王平的思想行为逻辑。

那么认为陈寿给王平的评价是轻描淡写的、偶然顺便的论据在哪里?有史料证明吗?没史料证明就有种种可能性,如王平在大节、国事上没有“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的“事迹”,陈寿就有胡乱骂人之嫌!而我认为此评与国事有很大关系。陈寿是在一种不得不写又不得写的尴尬境遇中,写了暗藏的史实和表面看似矛盾、突兀的评价,给后世人研究几段蜀国重要历史疑案留下了线索。这个推论将在后文中不断显现出来。

在《三国志·谯周传》里,有这样一段史料:“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是说谯周一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急速赶往前线,在朝廷禁断前线各关口,不许民众往来之前到达,为诸葛亮奔丧。

谯周是谁?陈寿的老师,蜀国的学者。最早是诸葛亮的“劝学从事”,魏延案件结束后不久,升为“典学从事,总(益)州之学者”《谯周传》。谯周既然在魏延事件发生前后不多时便到达现场,说明他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调查掌握了魏延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和朝廷后来对魏延案件判案的全部真相!而陈寿作为谯周的得意门生,自然能从谯周老师那里继承他的资料。这说明陈寿不仅仅是作为一般隔代史学家(魏延事件发生时他两岁)对几十年前发生的魏延事件有所了解,而是比同时代任何史学家对魏延事件的真相都更清楚其来龙去脉。这一推论对于本文剖解魏延事件真相、剖解陈寿写这一段历史时的心态极为重要!这段史料的史实含意非同小可。

如此说来,陈寿对魏延事件的撰写应当是事理、文理、逻辑性顺理成章的。咋陈寿的记述产生了那么多矛盾和漏洞涅?下面我就来“捣戳”陈寿《魏延传》的矛盾和漏洞。前面解剖的魏延烧栈道为第一不合事理矛盾,此乃燕京晓林先生之发现(《寻找魏延事件的真相》),不敢掠美,吾只是稍微“添油加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