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一战中的乌克兰伪军:为奥匈帝国作战的乌克兰人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夺取了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的夫妇的生命,“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彻底撕下了“和平的面具”,迅速的启动了战争机器。当奥匈帝国高举“复仇”的旗号向塞尔维亚人发出最后通牒后,以“斯拉夫人保护者”自居的沙皇俄国就迫不及待的就向奥匈帝国宣战。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数百万俄罗斯军人为了“拯救”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向奥匈帝国发起攻击时,与他们对阵厮杀的奥匈帝国军队中不仅有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和捷克人,还有鲁塞尼亚人。而所谓的鲁塞尼亚人(也称为罗辛人、卢森尼亚人),正是奥匈帝国对其境内乌克兰人的称呼。为什么乌克兰人会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同根同源的东斯拉夫兄弟为什么会兵戎相见?

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

公元1054年,基辅罗斯的一代雄主雅罗斯拉夫与世长辞。在他死后,这个差点一统的俄罗斯的基辅大公国就因为内讧而四分五裂。被第聂伯河滋润的乌克兰从此开始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蒙古人、土耳其人、波兰人轮流征服和统治这片土地。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对乌克兰虽然也怀有觊觎之心,但是这个在欧洲纵横阖闾的帝国却没有像那些所谓的“蛮族”和沙俄一样,采用武力去抢夺这块沃土。先是利用联姻和继承权,将匈牙利王国统治的外喀尔巴阡地区变成自己的“财产”;接着伙同沙俄、普鲁士瓜分波兰,成功的攫取了以利沃夫为主要城市的加利西亚;然后面对早已衰败的奥斯曼土耳其,利用《君士坦丁堡协议》将布科维纳割划入自己的版图;最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成功的让欧洲其他列强承认了奥地利对加利西亚的“所有权”。通过一系列的利益交换和威逼利诱,奥地利获得了乌克兰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200多万乌克兰人。而奥地利这种温和的吞并方式,对于西乌克兰人似乎种“幸运”,没有在被征服过程中遭到杀戮,家园也没有在战火中损毁。其实,号称实行“开明君主”制的奥地利选择这种温和的征服方式,也许是一种无奈。为了统治拥有众多民族而且内部缺乏协调的脆弱帝国,哈布斯堡家族不得不采取温和的民族的政策。但是奥地利帝国的“友善”,却在西部乌克兰人的心中已埋下了麻木不仁的“种子”,即便作为奥地利帝国统治下最贫穷的民族之一,他们也甘心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当然相对于温和的征服,乌克兰人最大的“好运”则是在被纳入奥地利统治之后,经历了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的成果。在19世纪80年代,奥地利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首先在1782年宣布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给予农民最基本的公民权;接着又在1786年规定农民为地州服劳役的时间,每周只需给地主工作三天;到了1787年将农民使用的土地和地主的土地,又禁止地主随意支配农民的土地;最后在1789年宣布用地租取代废除劳役制度,农民可以保留70%以上的收成。在奥地利境内的乌克兰人,90%生活在在农村,而且在改革之前他们遭受着来自波兰地主“奴隶”般的对待。所以,这次改革不仅帮他们摆脱了波兰地主的盘剥,更让他们比自己在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兄弟们提早了近50年获得了“人身自由”。因为,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女皇正在强化把奴隶般的统治强加给的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人,而他们的“解放还需要等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

奥地利的改革,让西部乌克兰人在经济上受益匪浅。哈布斯堡家族的“开明君主”制度,又让乌克兰人在宗教和文化上获得很大的独立性。奥地利的皇帝在罗马天主教和希腊天主教之间实行对等原则,让希腊的天主教士与罗马天主教士获得了平等地位,这一政策让信仰天主教的乌克兰人感激涕零。同时,为了让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摆脱波兰文化的主导地位。奥地利人就开始对乌克兰大众进行文化改良,虽然他们的目的只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听命与奥地利的精英阶层。但是,在奥地利人的默许下,乌克兰人成功的推广了乌克兰语言。在1893年已经成为奥匈帝国认可在乌克兰人居住的地区的学校使用乌克兰语,到了1914年加利西亚已经有了超过2500所使用乌克兰语的小学和16所高校。虽然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事从俄罗斯文化中寻求来源,但是,与奥地利的统治相反,俄罗斯不仅禁止存在希腊天主教会,甚至在1900年的基辅还不允许出版乌克兰语言的书籍。在宗教和文化政策上的差异,无疑让奥地利统治下的乌克兰人对于哈勃斯堡家族感恩戴德,忠心不二,为此他们得到一个新的称为“东方的蒂罗尔人”(奥地利人)。

正是因为这种对奥地利的忠心,所以在19世纪中期席卷欧洲民族觉醒的运动中,乌克兰人的表现出少有的“反动”。在1848年加利西亚的波兰人想要谋取自治时,却因为乌克兰人领导的“总罗斯拉达”的反对而未获成功。在看到“总罗斯拉达”的作用后,奥地利人吝啬的“赐予”了乌克兰人选举权,他们可以选举加利西亚100名代表中的25个席位。但是,乌克兰人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政治权利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且不论匈牙利在1867年就迫使奥地利帝国改为“二元的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甚至波兰等民族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自治权。或许是为了争取更多权益,或许是被奥地利的恩赐冲昏了头脑,“总罗斯拉达”试图组织武装力量去帮助奥地利政府镇压匈牙利的革命。这不是乌克兰人第一次提出组建武装力量(1846年就有乌克兰人提出在城市建立民族军,在农村建立自卫队),却是第一次提出为哈布斯堡家族作战。不知道什么原因,奥地利并没有同意这一建议,建立一支单独由乌克兰人组成的整建制武装力量的破灭了。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改名为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才出现了第一支由乌克兰人单独组建的部队,此时已距离他们要求单独组建武装力量已经过去了近70年。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哈布斯堡家族忠心耿耿的乌克兰人,长时间无法实现组建武装力量的愿望,而其他民族却早已实现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实就是奥地利人对乌克兰人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在后来的一战中将给乌克兰人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加入奥匈帝国军队的乌克兰人

斐迪南大公的遇刺,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承诺,激发了原本谨小慎微而且已经年迈苍苍的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罕见的雄心,决心要“打一场大仗”,虽然他很清楚“俄国不会接受”。但是“奥匈帝国拥有的辎重的各野战师的动员于第六至第八天完成,奥国后备师和匈牙利师的动员于第九至第十天完成”,短时间内,奥匈帝国军队就从1912年的18万多人扩编到1914的230万人。

在奥匈帝国秣兵历马,但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内部却出现了分裂,逃离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希望自己的同胞把沙俄的军队当成“解放者”来欢迎;号称“乌克兰解放者同盟”的乌克兰人却希望依附于德国来实现乌克兰独立建国的梦想。而乌克兰总拉达则号召乌克兰人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准备为“最伟大的朋友”奥地利反对自己“最凶恶的敌人”俄国而战。所以,在奥匈帝国人口中占据8%的乌克兰人,有25万人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人数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占达到了10%左右。

可是,奥匈帝国从加利西亚等地征召了25万人的“炮灰”之后,还是拒绝了建立一支整建制由乌克兰人组成的“乌克兰军团”的请求,虽然为了建立这支军团乌克兰总拉达已经动员了3万乌克兰青年人。而且,奥匈帝国将征召入伍的25万乌克兰人全部被分散的编入了正规军的部队。虽然其中的加利西亚第15步兵团、加利西亚-布科文纳第24步兵团和加利西亚第30步兵团这三个步兵团的中的绝大多数士兵也是由乌克兰人组成的,但是乌克兰总拉达来说,这与希望建立一支独立的乌克兰人组成的部队还是有着极大的差距的。

其实,奥匈帝国拒绝组建“乌克兰军团”,一则是担心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乌克兰人会走上武装独立建国的道路,另外就是长期压迫乌克兰人的波兰贵族从中作梗不希望乌克兰人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不过,为了安抚一下乌克兰人近百年的忠诚,奥匈帝国还是准许乌克兰人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力量。虽然这支部队仅仅只有2500人,但是在乌克兰现代史上却是第一支由乌克兰人组建的武装力量。这支这支在编制上仅相当于奥匈帝国国防军一个团的部队,被称为“乌克兰塞契射击兵”。从这支部队名称上看,这很可能是奥匈帝国组建的一支要塞防御部队。因为,“塞契”在乌克兰语中的意思是“用伐倒的圆木构筑的营垒”。

也许,正是因为奥匈帝国原本赋予这支乌克兰部队的“使命”只不过是防守要塞,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对这支部队也是极为“吝啬”。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到1914年9月,戍守喀尔巴阡山各隘口的部队,只能配给单发填装的步枪”。很不幸,“乌克兰塞契射击兵”在1914年9月25正好被派遣到喀尔巴阡山部防。或许,是因为奥匈帝国只把乌克兰人当成“炮灰”,或许是因为奥匈国羸弱的工业生产能力,其武器生产能力完全无法适应帝国的兵力扩张速度。当奥匈帝国的军队已扩充到230万人时,“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已经成为奥匈帝国军队的“奢侈品”,三分之二的部队装备只能使用装备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老式步枪。

不过,对于“乌克兰塞契射击兵”来说,步枪的先进与否似乎无关紧要。因为,作为防御部队,奥匈帝国的军官们一直认为,近距离的机枪火力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训练水平原本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奥匈帝国,在射击方面的训练就更不被重视。更何况,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编写的训练教材、制定的训练科目,都是纯粹以进攻为目地的。而在当时,各国军队都认为,“白刃突击才能迫使敌人放弃所占领的阵地”。对于装备低劣、射击训练低下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而言,他们在战场上似乎只有一种选择——在进攻的战斗中坚决执行只能用刺刀彻底歼灭敌人战术。

  为奥匈帝国而战的乌克兰人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会变成一架吞噬生命的“绞肉机”,所有进入战场的年轻生命在经过血腥厮杀之后,只不过成为作证战争残酷的悲剧注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和其他25万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乌克兰人的命运或许更为悲惨。

战争爆发后,在加利西亚战役损失了近40万军队的奥匈帝国,不得不将武器装备低劣、训练水平不佳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调到了喀尔巴阡山前线。这支2500人的武装力量,与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以及其他新组建的部队一同担负着守卫喀尔巴阡山脉隘口的任务。但是,奥匈帝国的前线指挥部并没派遣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进行阵地防御战,反而将他们全部化整整为零,以20人为一个小组,执行渗透俄军后方的任务。或许,奥匈帝国的前线指挥官们认为,乌克兰塞契射击兵的乌克兰族人的身份是最好的掩护,可以在沙俄统治区内获得大量的情报。只可惜,执行渗透任务的乌克兰塞契射击兵所面对的对手,正是沙俄精锐的库班哥萨克旅。结果,在这次作战奥匈帝国虽然在喀尔巴阡山脉成功的阻击了沙俄军队,但是乌克兰塞契射击兵也损失了数百人。初次作战,乌克兰塞契射击兵虽然完成了战略任务,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或许对于这些乌克兰族的战士来说来说,经受战争洗礼的只不过是他们悲剧命运的开始。在日后的战斗中,他们不仅与沙俄军队中的乌克兰人在阵前厮杀,上演着乌克兰人自相残杀的悲剧。更是因为得不到奥匈帝国的信任,所以他们一直在最危险的前线搏杀。

根据史料记载,这支乌克兰人组成的部队曾经在1914年10月至11月、1915年4至5月和1916年8至9月的战斗中奋勇作战。而我们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发现,在这三个时间阶段内分别进行的三次著名战役:1914年的普米热尔要塞解围战、1915年与奥匈帝国与德国联合发起的果尔利策战役和1916年的“布鲁希洛夫突破”。在这三场动辄以百万人计的大会战中,2500人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他们先是在普米热尔解围战中同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一起用刺刀突破沙俄军队防线;然后,在果尔利策战役中与自己的盟友德国人一同歼灭了50余万俄军,收复了被沙俄占领的加利西亚;最后;在1916年的作战堵住了如潮水般进攻的沙俄军队,并将突出部直抵肃清。正是因为,这一次次战斗中英勇的表现,让奥匈帝国的统治者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奥匈全军中一支最好的部队”。但是,这支被承认是“最好部队”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在经过了1916年秋季与俄国军队的鏖战后,被彻底的打垮了,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当然,奥匈帝国的军队中除了这支2500人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之外,还有多达25万人的乌克兰族士兵。虽然,他们在加利西亚战役中有过弃械逃跑的不良记录,也曾在普米热尔要塞围困战中消极避战。但是,在1915年春季看到侵占加利西亚的沙俄军队的暴行后,他们和波兰族士兵一起在守卫喀尔巴阡山隘口的战役中迸发出罕见的血性。他们利用喀尔巴阡山脉的天险,用步枪、刺刀甚至工兵铲与数倍于己的俄军鏖战5日,不仅大量杀伤了俄军的有生力量,并且为奥匈帝国和德国军队对俄军的反击争取到了足够时间。

但是,不论是奋勇作战的乌克兰契塞射击兵,还是知耻而后勇的其他乌克兰族士兵,都无法用战场上的汗马功劳换来奥匈帝国对乌克兰族群的信任。在加利亚西战役之后,惨败的奥匈帝国未经审判就逮捕和处决了数百名乌克兰人,理由是这些人向沙俄出卖了奥匈帝国的军事情报导致他们的惨败。除了处决所谓的亲俄分子外,还将数以千计的乌克兰人迁往了西部,以防止他们向沙俄提供情报,还将3万多乌克兰关进了设在奥地利境内的集中营,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更是将乌克兰族群称为“不可信懒的人员”。或许,奥匈帝国之所以在战争中招募大量乌克兰族士兵,只不过是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另外更是希望在战争中用沙俄军队的刺刀去消耗乌克兰人的精英。

或许,奥匈帝国的“阴谋”得逞了,无数的乌克兰族士兵在战场上流干了他们的鲜血,而乌克兰族群的居住区由于是奥、德、俄三国的主要战场,也被战火无情的摧残。

奥匈帝国中乌克兰士兵的终结

乌克兰契塞射击兵的消亡,并不是奥匈帝国乌克兰族士兵的消失。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乌克兰士兵一直存在与奥匈帝国的军队中,并最终在为自己的祖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而战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1917年,沙俄帝国在革命的洪流中崩溃,乌克兰中央拉达希望借机促使乌克兰彻底脱离俄罗斯独立建国。但是,乌克兰中央拉达面临了来自各方的威胁,不仅彼得格勒俄罗斯临时政府以及后来的苏维埃政权不予承认,甚至乌克兰工人苏维埃也发出如果自治将得到“刺刀作出”的回答威胁。由于无法独自对抗强大俄罗斯苏维埃,乌克兰中央拉达彻底倒向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国集团,而德奥联军在1918年2月翻越喀尔巴阡山脉对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乌克兰中央拉达建立的武装也协助德奥联军向自己的同胞再次发起了进攻。

刚刚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无法阻挡德奥联军的进攻,联军很快占领乌克兰。乌克兰刚刚从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得到解脱,就成为德意志帝国羽翼下的“傀儡政权”,不过具有讽刺地位的是,向德奥两国“借师助剿”的乌克兰中央拉达被占领军罢黜,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也随之垮台。在德奥联军刺刀的保护下,成立了新的乌克兰傀儡政权。虽然这个政权也曾雄心勃勃的希望建立一直庞大的乌克兰人武装,但是得到的结果不仅是没有获得足够的武器和资金支持,反而是德国人将乌克兰拉达原有的三个步兵师和一个契塞射击兵团的武装给彻底解除。

但是,德奥联军在乌克兰的横征暴敛太不得人心,或者乌克兰的傀儡政权让乌克兰人深感耻辱,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们成立了执政内阁并决定发动起义。社会民主党人彼得留拉从联络了契塞步兵射手师,并在基辅的集中营中挑选出曾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的乌克兰人,在短时间内组成了大约6万多人的武装力量。依靠这支队伍,乌克兰执政内阁击溃傀儡政权的部队。虽然,这次依然是乌克兰人之间的厮杀,相对于与当年为了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作战,这次他们是为了寻求乌克兰的独立而战。而且,由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垮台,乌克兰依靠这股武装推翻了傀儡政权,重新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或许由于胜利来得太快,或许恢复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之后乌克兰士兵认为“革命获得成功”,执政内阁的军队很快就分崩离析,从最高峰的10万人锐减到了2万多人作用。但此时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依然危机四伏。政权已经得到稳固的苏维埃俄国不愿意放弃乌克兰,刚刚独立的波兰也对乌克兰肥沃的土地怀有鲸吞之心。战火再度燃起,苏维埃俄国的军队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夺取了基辅以及乌克兰东部的大片土地。被赶出基辅的执政内阁希望利用协约国的实力来对抗苏维埃俄国,但是经历了太多异族统治和盘剥的乌克兰人对这种行径极为反感,在重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过程中立下战功的契塞步兵,不仅没有继续支持执政内阁,反而加入了红军开始为苏维埃俄国作战。倒向协约国的失败,不仅没有使乌克兰执政内阁清醒的认识形势,反而提出了反抗“波兰贵族地主”和“俄国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部队”的主张,如此两面树敌的举措,结果就死招致波兰军队的进攻。

在苏维埃红军和波兰军队的持续打击下,乌克兰执政内阁败退到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在这里,乌克兰执政内阁和西乌克兰人民共国的军队联合起来约有8万多人,而加利西亚的部队则有4.5万人左右,这是继帮助乌克兰执政内阁重新夺取基辅的奥匈帝国下属的乌克兰士兵后第二支为自己的乌克兰祖国二战的乌克兰军队。只可惜,合并后的乌克兰军队图有纸面上的强大,在1919年9月与邓尼金一战之后,5万加利西亚乌克兰军队就剩下4000多人还能作战。

这次作战之后,残存的乌克兰军队走向分裂,也走向了最后的消亡。一部分,加入了苏维埃红军,开始为保卫乌克兰苏维埃而战。而另一部分则投靠了自己的敌人——波兰人,他们甚至招募了1.5万人加入军队,协同波兰军队向基辅发动攻击。只不过,波兰人在获得足够的利益后就像丢垃圾一样抛弃了这支乌克兰军队,把他们丢给了从高加索地区赶来的布琼尼的骑兵。孤军作战的乌克兰军队,无法抵挡布琼尼骑兵的冲击一路溃逃入波兰。最后一支乌克兰人自己的军队,从此成为波兰人的阶下囚。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觉醒,也促进了各民族独立。只可惜,乌克兰人在自相残杀4年之后,虽然也曾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了血战,只可惜由于执政者在同盟国、协约国、苏俄和波兰之间摇摆不低,最终落得再次被“瓜分”的下场,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