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而最后的结局以曹魏势力获胜告终,其中蜀汉和东吴的夷陵之战,可以说很大程度推进了三国的一统,那么夷陵之战有多重要,为何刘备带上了全部家当,却没有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刘备便趁机迅速的占据了荆南四郡,东吴方面周瑜在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之后,从曹操手中夺取了军事重镇江陵和夷陵。之后,刘备从孙权的手中借南郡,之后入蜀川占据了益州,留下关羽来镇守荆州五郡。刘备在占据了蜀川之后,孙权因为刘备占据荆州不肯归还,便派遣吕蒙去偷袭荆南的三郡,刘备得知消息之后便赶回争夺,在此时曹操消灭了张鲁,蜀川十分危险,刘备向孙权求和,双方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于东吴,而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刘备用三郡将所借的荆州之地归还,便不再有借荆州的说法。
在219年,刘备在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关羽率领军队北伐曹操的魏国,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曹操便想避其锋芒,之后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利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劝说孙权向荆州进攻,来攻打关羽的后方,以得到缓和关羽北上产生的压力。虽然在当时孙权和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已经解决了,但是刘备占据的荆州在建业的上游,直接威胁到了孙权江东的政权,更是一个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之后才能算真正的巩固了东吴。
孙权占领了荆州之后,破坏了诸葛亮以荆州统一天下的战略,使得统一天下的条件缺少了,如果刘备想要灭掉曹魏或者灭孙吴,根据诸葛亮的战略,他都要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凭借蜀道成为割据势力。所以刘备无论是为了霸业,还是为国报仇,都必须要夺回荆州,但是由于心切导致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出兵了。
在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数万军队,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当时的时候,两国的国界已经西移到了巫山附近,三峡成为了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先头部队夺取了峡口,攻入东吴,并且在巫地击破了东吴军占领了秭归。同时为了预防曹操乘机袭击,刘备派兵驻扎在长江的北岸,并且争取一些部落首领加入战斗。
在孙权方面将陆逊作为将领与刘备进行战斗,陆逊上任之后,便对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指出在这些方面蜀国的军队有很大的优势,需要暂避锋芒等待时机,便进行了撤退,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然后在那里进行防御,并且集中兵力,准备等待时机进行决战。陆逊坚守不出,刘备曾多次派人前去叫阵辱骂,陆逊都不予回应,之后陆逊看到刘备的士气下降,已经非常的低迷了,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于刘备进行决战。
陆逊曾经多次派军试探无效,便想出了火攻的方法,火烧连营,在夜间顺风放火,将刘备的军营烧毁,蜀军大乱,陆逊趁机进攻,蜀军大败,之后刘备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刘备仓惶逃回白帝城,陆逊向扩大战果,但是刘备召回了赵云的军队前来驻守,使得陆逊无机可乘,再加上曹操袭击东吴,使得陆逊不得不返回东吴增援,在次年的四月份,刘备因为对夷陵的惨败耿耿于怀,便一病不起,最终在白帝城病故。
那么这场战役对于蜀汉的影响有多大呢?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描述,诸葛亮花了足足5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让蜀国有了可用之兵和打仗之兵,这个损失可见一斑。而参加伐吴的很多蜀国将领也都遇难,这意味着干部也没了,这对于战争年头的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蜀国从当时的第一强国经过夷陵之战后变成了兵寡将寡的局面,也为日后蜀国的败亡埋下伏笔,刘备的去世,军中将士的断层,青壮年的死伤,这让整个蜀国走上了悬崖。要不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蜀地山险,蜀国可能早就被灭了。
那么影响如此重大的一场战役,刘备为何没有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夷陵之战前的战略形势。
关羽北上攻击襄樊,水淹七军,震动整个曹魏,曹操甚至都动了迁都的念头,而东吴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西蜀的威胁,再加上荆州归属的矛盾,曹魏和东吴一拍即合,联手击败了关羽。这时候,西蜀和东吴的联盟关系彻底破裂,而与曹魏的争执更加尖锐。也就是说,在出征刘备之前,蜀国同时受到了来自曹魏和东吴的威胁,这就使得刘备在分兵派将的过程中,必须留出相当的精锐来防御来自曹魏的攻击。而放眼当时的西蜀,能够震慑关中,威胁曹军的大将只有魏延一人,所以魏延绝对不能够调离关中,随着刘备一起出击东吴,否则将首尾不顾,被曹魏趁机端了老窝。当时的外部环境决定了魏延不能够随刘备一起出征。
其次,我们看一下蜀国的内政,以及发动夷陵之战所需要的巨大后勤成本。
从政治层面考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蜀国立国未稳,来自本土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随时都准备将刘备带来的荆州派赶出西蜀,旁边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同样对刘备政权充满敌视。在这个时候,如果刘备和诸葛亮同时离开成都,西蜀内部将会出现权力真空,许多乱臣贼党将会趁机举事。恐怕还没等刘备和诸葛亮打到荆州,成都就已经易主了。
从后勤补给考量:夷陵之战,刘备动用了全国所有的精锐力量,劳师远征,并且与东吴在前线长期对峙,物资消耗巨大,再加上蜀国地形复杂,运送物资艰辛苦,这就给前线的补给输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后勤补给如果出现中断,或者延迟,前方的作战将根本无法展开。所以,必须得有一个精明强干的人在后方统筹物资供给,协调前方的军需供应,而当时刘备手下能够担当此重任的也只有诸葛亮一人。
如此来看,诸葛亮虽然没有随着刘备直接参与出征作战,但他在后方稳定政局,统筹后勤,其作用甚至要超过在前方当军师。因为打仗首先打的就是后勤,再好的锦囊妙计,如果没有后勤物资的保障,也根本无法实行。所以刘备不能、不敢,也不得不留下诸葛亮坐镇大本营。
诸葛亮和魏延是绝不能够轻易动用的重臣,蜀国当时剩下的名将,除了战败被杀的关羽,被部下所谋害的张飞,以及在夷陵之战前就已经去世的黄忠(《三国演义》中黄忠参战,只是小说家戏说而已,历史上的黄忠在战前已经病死),就只剩下了马超和赵云。
马超之所以未能参战,历史上有多种看法:
第一种说法马超镇守西羌,和魏延一样不能够轻易被调动;
第二种说法,当时马超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好,夷陵之战后不久便去世,很可能是健康原因决定了马超不能够参加远征;
第三种说法,马超原先是和刘备齐名的诸侯,只是兵败曹操之后不得已栖息于刘备帐下,两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刘备带着嫡系上阵拼命,是不可能带着马超的。
历史真相如何,我们后人很难下定论,但依小编来看,可能三种原因皆有。
至于说赵云,后世之人对赵云充满无限期望,认为赵云出征一定会具有一锤定音的决定作用。这完全是源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历史上的赵云远不及演绎中的赵云那样神勇,并不是攻城拔寨,独挡一方的军事猛将。赵云的特长是谨小慎微,稳扎稳打,他在后方的作用可能要大于前方。而且,赵云在战前表示了对于夷陵之战的强烈反对,刘备出于赌气不带赵勇也是有可能的。但不管怎么说,赵云即使随军出战,对最后的战局也不会产生什么质的影响。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想真正倚重的大将其实是张飞。历史上的张飞智勇双全,又是刘备最为倚重的心腹爱将,如果张飞出征必将改变夷陵之战的最后结局。只可惜张飞在战前被自己的部将所杀,不但提前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直接影响了刘备的皇图霸业,这才是对刘备最致命的打击。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时,正处于西蜀将才凋零,后继无人的尴尬时期,所以像诸葛亮、魏延、马超这样的名将,都必须留守后方,稳定根据地。万般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带着那些并不算出名的将领,仓促踏上了讨伐吴国的征程,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