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历史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他是一个十分强大的王朝,在明朝的军制当中,其中就有一支直属于皇帝、由内廷负责指挥的禁军,这支军队叫做腾骧四卫。这支军队的选拔标准是“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及虏中走回男子”,在嘉靖年间经过整顿,将这支禁军编为勇卫营和四卫营,管理机构为御马监。
到了崇祯时期,这两支军队战斗力已经不行了。崇祯决定整顿,遂任命自己信任的原“信邸旧人”曹化淳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御马监印务总督勇卫营。曹化淳受命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由于曹化淳位高权重,不可能专门只掌管勇卫营,为了实际控制这支军队,曹化淳选用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从而奠定了这支军队直属于内廷的属性。
为切实提高新军战斗力,曹化淳選任人才极为用心。两位监军都是内廷知兵的人才,而进入勇卫营的将官更是曹化淳精心网罗的忠诚勇敢之士,如出身京营的孙应元,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黄得功、周遇吉。这些善战的武人加入后,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崇祯对于这支军队寄予厚望,给官兵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
崇祯九年清军入塞寇边,刚组建的勇卫营就参与到了这场战事中,孙应元和黄得功的表现尤为突出。黄得功先后转战于良乡、涿州,战果累累战后被提升为都督,孙应元被升为副将。这一战中身为京营游击的周遇吉也因战功被选入勇卫营,出任先锋营副将。通过这次战事的检验,勇卫营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为崇祯手中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围剿“流寇”的战争中,勇卫营更是大出风头,成为明军“安内”战场上的救火队。
崇祯十年,起义军进入河南,声势浩大。这时孙应元、黄得功就向崇祯请战,崇祯甚为感动,应允了他们的请战要求。崇祯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崇祯亲自检阅南下的勇卫营以鼓舞士气。这时的勇卫营经过扩充和整补,兵力已经达到了一万两千人。在出征河南的行动中勇卫营表现出异于其他军队的军纪,一路上秋毫无犯。
在战场上这支军队却如下山猛虎,十二月刚到河南就在郑州、密县两战中大获全胜,斩首一千七百首级。起义军在河南受挫之后转向江北,监军刘元斌、卢九德率主力直趋颍州护卫凤阳,孙应元,黄得功率骑兵自南而北大破起义军。
在这样的打击之下起义军再也承受不住纷纷就抚,这其中就包括张献忠。在明朝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崇祯也毫不吝惜地大肆封赏屡战屡捷的勇卫营
在影视剧中,曹化淳是替李自成开城门的卖国贼。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曹化淳对崇祯忠心耿耿。在接到崇祯的任务后,曹化淳就将这两支军队打乱整编,合称勇卫营。为了提高新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度,曹化淳又安排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这俩太监也不是庸碌无能之辈,他们都对兵法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曹化淳还选拔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加入其中。有了他们的加盟,勇卫营的战斗力噌噌的往上涨。
崇祯九年,清军寇边,刚刚组建的勇卫营迎来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仗。在此次战役中,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三位主将表现优异。黄得功后来转战于良乡、涿州等地,凭战功做到了总兵,而孙应元、周遇吉也被提拔为副将。经过实战检验,勇卫营已成为崇祯手中的一把利剑,这让崇祯十分欣喜。
崇祯十年,农民军进入河南,朝廷大为震惊。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主张。看着身边的兄弟们都去杀敌立功,孙应元、黄得功等人也坐不住了,纷纷向崇祯请战。崇祯看着勇卫营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也备受鼓舞,他不仅答应了孙应元等人的请求,而且还亲自下场检阅将士。经过调整和补充后,勇卫营达到了一万两千人的人员编制。
在到了战场后,勇卫营的表现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军队。在刚到了河南时,他们就取得了郑州、密县两次大捷,斩首1700余级。第二年正月,更是在短短四天内,三战三捷,斩首2900余级,一度成为剿匪最强军队。后来辽东告急,勇卫营又被调到东北支援关宁铁骑抗清。等到张献忠的大西军死而复生后,勇卫营再次被崇祯安排南下。
此次因为督师杨嗣昌的指挥失误,明军在战场连续败北。秦良玉白杆兵全军覆没后,明军更加陷入了不利地位。崇祯十五年,勇卫营大将孙应元与农民军大战于罗山,因孤立无援,所以战死沙场。崇祯十七年,被调任为山西总兵的周遇吉为抵抗李自成的大顺军被残忍杀害。明朝灭亡后,黄得功成为江北四镇的头领之一。当其他将领迅速军阀化的时候,只有他对大明朝忠心耿耿。后来他在抵御左良玉时,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灭亡。在逃亡的途中,黄得功被清军射中咽喉死亡,勇卫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