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为天下三分独占其二的曹魏来说,麾下有很多的猛将,张郃就是其中的代表,每次同刘备作战时,张郃几乎都有参与,而且可以说他是智勇双全的代表,极其善于排兵布阵,那么这样一位将领最终因何而死呢?
黄巾之乱平定之后,韩馥任冀州牧,冀州这个地方民殷人盛,兵精粮足,袁绍看上这个地方了,想用武力夺取冀州,韩馥打不过袁绍,被迫投靠张邈,后来张邈的使者和袁绍的使者相见,韩馥以为张邈已经出卖了自己,就自杀了。张郃也就归了袁绍。袁绍对张郃还是很重视的,毕竟张郃是一员猛将,在攻打公孙攒的时候立下不少战功,升迁为宁国中郎将。而真正决定他命运的还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亲自带兵袭击袁绍的粮仓乌巢,形势对袁绍非常危急,张郃是个聪明人,向袁绍建议紧急救援乌巢,他认为攻打乌巢的是曹操,乌巢的守将肯定守不住,如果乌巢丢了那我们就完了。可是袁绍的谋士郭图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袁绍军队应该围魏救赵,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必定会回援,但是张郃反对,说曹操的大本营肯定做好了防范,如果攻不下来可就人财两空了。袁绍不听张郃的建议,采纳了郭图的方法,结果正如张郃所料,乌巢被烧,袁绍也没攻下曹操的大本营,没有了粮食,袁绍军队军心大乱。
袁绍这个人是很好面子,如果袁绍打了胜仗,那么什么都好说,如果袁绍打了败仗,即使建议正确的,他也会怀恨在心,而郭图恶人先告状,诬陷张郃出言不逊,张郃深知袁绍的性格,担心被处置,而且袁绍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曹操。曹操听说以后非常高兴,亲自迎接张郃,委以重任,张郃对曹操也是忠心耿耿,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剿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击溃了马超、韩遂等。可以说年轻时张郃在魏国是中流砥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败马超、降张鲁,后来又与夏侯渊一起留守汉中,可以说能打的仗基本上都有他,而且有很多胜仗,比如破马谡于街亭。
那么这样一位猛将,他在三国演义中,究竟是因何而死的?
小说中的张郃对蜀国有种莫名的仇恨,凡有战斗都会身先士卒。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再次北伐兵出祁山。魏明帝命司马懿为平西大都督,抵御诸葛亮。司马懿经过深思熟虑,命张郃为三军先锋。诸葛亮先是巧使妙计,割了陇上的小麦,以供军需。接着司马懿偷袭卤城,又中了诸葛亮的伏兵,魏军死伤无数。孙礼率雍凉兵二十万前来助阵,也被蜀军杀退。正在此时,李严却遣使送来书信: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攻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做良图。孔明看后大惊失色,便急忙回军。令祁山大寨的人马且回西川,留下一座空城给司马懿。
张郃知道蜀军退去,前来找司马懿商议对策,司马懿认为诸葛亮诡计多端,不可追击。得知卤城已是空城之后,司马懿喜出望外。告诉诸将诸葛亮已经撤军,可以追击。张郃自愿请命,司马懿不准许,声称张郃性情急躁。张郃认为自己是先锋,理应追击。司马懿却说,诸葛亮撤退,沿途必有伏兵,需要小心谨慎才行。张郃说道:都督放心,我已知之。司马懿却说:公自欲去,莫要追悔。张郃声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由此可见,张郃为报国家,舍生忘死,真是大义凌然。其次张郃建功心切,极速行军,没有察觉有埋伏。张郃一心想着建功,行军至三十里,背后杀声四起。张郃定睛一看,原来是魏延,张郃大怒拍马舞刀直取魏延,不到十个回合,魏延诈败而逃。张郃纵马追赶,三十里开外并无伏兵,张郃大胆起来,策马又追。绕过一个山坡,一彪军马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正是关兴。
原来诸葛亮在撤兵之前,早已安排好伏兵。关兴、魏延轮番上阵,引诱张郃中计。张郃大战关平,十个回合,关兴拔马便走。张郃策马来追,行至一处密林,张郃有些心疑,令人四下探哨,并没有发现伏兵。张郃再一次大胆起来,放心追赶,魏延赶在前面,截住大战十个回合又败走,后来又被关兴截住。就这样,二人一直把张郃引诱到木门道。此时魏延回马,大骂张郃逆贼,与我决一死战。十个回合,魏延大败,蜀军丢盔弃甲,退往木门道。张郃早已杀红了眼,见蜀军大败而逃,依旧杀奔木门道。
最后张郃杀性正起,追魏延入木门道,当时天色昏暗。正在此时,一声炮响,山上顿时火光冲天,大石滚滚而下,拦住魏军去路。张郃知道中计,于是急忙撤军,然而背后早已被滚木、乱石拦住了去路,两边皆是峭壁,魏军被困。突然两边的万张弓弩齐射,张郃和他的百余和部下,全部被射死在木门道中,他本人也被射成了马蜂窝。
张郃之死,十分悲壮,也算是为魏国尽忠尽职了。司马懿知道后悲痛欲绝,声称自己害死了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