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禅的无能是出了名的,扶不起的刘阿斗说的就是他。三国后期,魏国势力强大,相反的蜀国后继无人,双方一正一反实力悬殊。最终魏国的大军兵临城下,刘禅选择了投降,可是他的儿子却不同于他,宁愿自杀也不受这等耻辱,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诸葛亮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后,蜀汉政权又先经历了蒋琬、费祎的休养生息,与姜维屡次无功而返的北伐后,公元263年,司马昭以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
其中钟会十二万进攻汉中,邓艾三万兵力主攻姜维,诸葛绪三万切断姜维后路。由于姜维冒险错误的兵力部署和战略调整,钟会在一个月内就轻易占领汉中,蜀汉北部最重要的防线崩溃。邓艾一路也很快突破武都和阴平。姜维奋力摆脱被邓艾和诸葛绪夹击的险境,但来不及救援汉中,于是与廖化、张翼等援军退守剑阁。至此,除了个别据点,蜀国北境全部沦陷,司马昭大军可经由数条蜀道进攻巴蜀。姜维军队四五万人,据险全力防守钟会大军,无暇顾及邓艾一路。邓艾经阴平小道,冒险穿越七百里山高谷深的险地,天降神兵般出现在巴蜀腹地,连克数城,直逼成都。益州豪族坐山观虎斗,不肯为国效力,邓艾才能轻易进逼成都。
魏将邓艾偷越阴平,绕过姜维把守的剑阁天险,直奔蜀中。当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直逼成都的消息传回时,蜀汉朝野一片慌乱,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的官员主张投奔东吴,建立流亡政权,伺机再起;有的主张南逃。唯独光禄大夫谯周反对这两种意见,他说:“自古以来就没有投奔他国为天子的,投奔东吴免不了也要称臣。从目前形势来看,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可能吞并魏国。与其称臣于吴国,不如现在就称臣于魏国,以免将来再受一次耻辱。至于向南撤退,必然要加重南方诸夷的负担,我担心会引起他们的反叛。”谯周说来说去,就是一个目的,力主刘禅选择投降,他还声称:“如果陛下降魏,魏国肯定会裂土分封,以礼相待。他们如果不这样做,我必以古义和他们相争。”而实际上朝中谯周极力主张投降之时,蜀国尚有近十万可战之兵。
由于蜀军的主力被魏军阻隔于剑阁,成都已经属于无兵无将的地步了,加上谯周的一再劝说,懦弱无能的刘禅决定向魏军投降。这时,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竭力反对投降,主张继续抵抗,他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但是,刘禅不听,让人把刘谌赶出了宫殿。刘谌不愿看到刘氏国破家亡,他来到祭祀其祖父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随后将妻子、子女全部杀死,然后自杀,壮烈地以死殉国。
刘恂,这位是刘禅儿子中唯一得到善终的,当时刘恂被封为洮阳王。在刘禅投降后,其誓死不降,而是转而寻找出路。他派使者到南中联络了当时的蛮王孟虬,之后就跑到了南中,并安顿下来,活到了最后,现在南中还有其遗址。钟敬伯在《汇评三国志演义》批注中感言:“刘谌不愧于其祖,刘禅有愧于其子矣。”
不过世事无常,司马家拿下了刘家的江山还羞辱一番后,终于也遭了报应,首先是司马炎智力低下的儿子司马衷当上皇帝,把朝堂弄得一团糟,司马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过几代人便天下大乱,最后竟然由“刘姓”把司马家的江山夺取,真的是因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