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曾经高达150美元一桶的价格和最近几乎跌破25美元的窘境,它的每一下变化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它用途广泛,历史悠久,它就是有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石油在典籍中名称极多,有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现在通用的“石油”一名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

但有关石油的最早文字资料是成书于西周时期距今3000多年的《易经》。书中说“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里的“泽”指的是湖泊,而所谓的“泽中有火”据专家解释描述的正是石油蒸汽在湖面自燃起火的现象。

当然《易经》讲到仅仅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通现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石油的性能。大约在两汉时期,人们发现石油的这种燃烧性其实可以挪作民用。

在班固的《汉书》里,他明确写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定阳,高奴,有淆水,肥可蘸”。

高奴县在今天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其中“肥可蘸”,“肥”指的是水面浮油层比较厚,“蘸”指的是用羽毛采集水面浮油。可见早在两汉,先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利用石油了。

在稍后范晔的《后汉书》里,类似的记载就更加明朗,“(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这里的“石漆”指的也是石油,“燃之极明”一句更是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把石油作为照明之用了。

不过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对自己亲身试验的记载,石油照明的效果很不好,其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油烟太大。“(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用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油烟太大乃是原油中所含杂质过多所致。于是古人又想到了制成石烛。

两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提到自己用“石烛”照明的事。石烛燃烧时间较蜡烛长,但是油烟依然很大,所以没能取代蜡烛,在当世和后世推行开。

油烟太大对照明来说是一件坏事,但对于制墨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作者就曾亲手将沾在幄幕上的油烟扫下来用于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据说沈括用石油制成的墨还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大文豪苏东坡的赏识,可惜后世没有继承下来。

此外石油燃烧还有一个特点,遇水不熄。因为石油属于油脂,与水不相溶,所以当石油着火后以水灭之,往往是徒劳无功,有时甚至还越烧越旺。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石油的这个特点,《太平寰宇记》说“(石油)得水则愈炽也”,于是在古代就有人把石油装备到了战场。

在唐朝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彪悍的突厥人骑着高头大马来围攻酒泉,守城的将士便点燃浇灌有石油的火把向他们投掷,见攻城的器械纷纷着火,突厥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用水灭火,灭了半天,火越灭越大,最后突厥人傻眼了,于是酒泉之围遂解。这是石油在军事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应用。

到北宋时,西北的边防城市很多都配备了石油,用以对付随时可能围城的边疆少数民族。北宋曾公亮写的《武经总要》就把石油升格为不可缺少的军用物资。

除了燃火和制墨,石油也能用于润滑,就像今天市面上出售的种类繁多的润滑剂一样。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提到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可以用于“膏车”和“膏水碓缸”,“膏”就是现在所说的润滑。《资治通鉴》也说古人在出征前常常“秣马脂车”,也就是喂饱马匹,润滑好车轴,而且润滑用的也是石油。

另外石油还可以拿来药用,对于石油药用论述最为详细的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石油)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

可见在古代,石油的应用同样广泛,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果然,在1000年后的今天,石油不仅“大行于世”,而且几乎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了石油的世界真得难以想象。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