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此拉开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很多人认为,如果当初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把清军放进来,清军显然是不可能入关的。吴三桂一直守在山海关,不给清军放行,清军能否打进中原?
1644年,清军突然从山海关进入中原,用最短时间撮取了东亚大陆的控制权。数百年来,这个责任全部都被推卸到了吴三桂头上。但清军原本的进军路线并不是山海关。那么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从其他地方有机会问鼎中原吗?
历史上的清军,当然不是非走山海关不可。但是山海关在路线距离与安全性方面是满洲征服者的最佳选择。而对吴三桂的支援,也是清军最后选择山海关的重要原因。毕竟这意味着当时最具备对清作战的野战军,主动将手里的武器交到了清廷手里。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后来的一系列作战中,非常明显。
山海关的位置,正好就卡在直隶-京畿到辽西走廊之间的关键节点上。清军的大本营则在辽东地区,无论是旧都赫图阿拉还是新的盛京沈阳,都距离山海关是最近的。大规模部队从这里进入关内,可以缩短行军路线和补给线长度。这对于储备物资有限,而考虑准备长期战争的清军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其次,历史上吴三桂的求援和李自成的盲目东征,让清军必须赶到山海关附近。由于大量的步兵和辎重都进军缓慢,最后能赶到山海关清军,其实也就是骑马行军的满洲八旗和部分蒙古八旗。再结合前一点来看,路线距离问题就表现重要了。因为连最近的路线都赶的如此匆忙,绕开山海关的结果只会是部队脱节和消耗更加厉害。
清军的突然赶到,才让自己有了坐收渔人之利的机会。李自成为了东征,已经将手头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带到山海关附近。清军的获胜,让他暂时失去了大规模战略抵抗的能力。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李自成丢掉的不仅是北京与黄河以北的直隶。连河南的大部分地方也已经控制不好了。第二年匆忙组织的东征,才占据了少许地方,就被挥师而来的清军又赶回了关中。
清军由于在山海关收降了吴三桂和唐通两员前明大将,后来非常轻松的搞定了半个北方的明军部队。他们的嫡系就都是崇祯在晚期还要指望的精锐部队。在清军入关后,更是充当了开路先锋。两人仅仅用自身做榜样,再动以嘴皮子,就让大同到宁夏沿线的边防部队,全部选择投诚。这些部队反过来又成为清军消灭李自成等人的重要助力。
此外,早在皇太极时期,清军就多次从蒙古东部的边境南下。通过防御更薄弱的古北口等地,杀到北京城下。只是综合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清军都觉得绕远道并不安全。因为吴三桂如果被闯军歼灭,那么清军南下围困北京时,又会被李自成回师的部队反包围。失去吴三桂的帮助,清军就必须自己在围城战中分兵去对付闯军。这让刚刚准备长期入驻的满人,自己想来都心里没底。
不过,仅仅从1644年前后的很多战例也能看出,闯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还是会落入下风。虽然李自成在发家过程中,大量收编了原明朝在关中的驻军。但这些部队与长期面对满洲威胁的关宁军相比,还是差了不少。在明军前期的剿匪作战中,闯军经常在大规模交战中被轻易击溃。而那些在关内杀出威名的强军,又很快在关外折戟沉沙。可见闯军即便是没有出意外,也难敌精锐的清军。
所以,众多因素在一起发挥作用,让清军最后从山海关进入内地。虽然他们远不止这一个选择,却还是做大了路线优化。山海关当地也就因为这个事件,被永远的记录在历史书上。
就算吴三桂不放行,清朝打进关来,也是迟早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清军的实力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清军在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到皇太极南征北战,到多尔衮掌控政权的时候,其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一方面,他们统一了东北的女真各部,另一方面,他们正确有效地处理了与蒙古的问题。可以说,清军那时候,在关外已经没有了竞争对手,他们可以一心一意地对付关内了。
虽然说,皇太极猝死,因为没有提前确立皇位继承人,引发了清朝皇室内部的混乱和争斗。但是多尔衮非常睿智地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最终,他不但掌控了政权,而且还获得了各方的支持。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朝,内部是很团结,是有很大的向心力的。再一点,清军当时是处于上升势头。一个处于上升势头的团体,只要内部不乱,别人是很难打败他们的。而且,他们还会沿着这种势头,一直发展下去。因此,一个小小的山海关,并不能决定清军的未来。
二、清军并非只有一个山海关可入。
山海关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关口,虽然对清军入关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作用。清军不从山海关入关,还可以从其它地方入关。袁崇焕经略辽东的时候,当时皇太极先是进攻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分兵把守,清军没能打进来。然而不久,皇太极便带着清军,越过蓟州往西,一下就冲进中原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由此可见,清军要想打进来,并不是只有一个山海关。
当时,袁崇焕赶紧把部队从边关撤回来,才勉强保住了北京城。但袁崇焕之所以保卫北京城,是因为袁崇焕是明朝将领。如果是吴三桂镇守边关,就算他投降了大顺政权,当清军绕过山海关,打到北京城来的时候,吴三桂会像袁崇焕那样回师保卫北京城吗?
就算吴三桂回师保卫北京城,山海关的防御力量必然薄弱,那样一来,清军不是更找到了打进关来的办法了吗?
三、吴三桂并不是一个忠诚的人。
吴三桂对明朝就不忠诚,在大顺军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让他进京勤王的时候,他就推三阻四,没去。最终也造成明朝政权的灭亡。而他之所以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闹僵,并不是因为什么陈圆圆,而是他本身就准备要闹僵,因此才找的一个借口。
对于吴三桂来说,他打不打开山海关,是由自己的利益来决定的。只要是对自己有利,他就肯定会打开山海关。只要是对自己不利,他是绝对不会打开山海关的。
因此,吴三桂守山海关,是存在变数的。就算李自成不打吴三桂,清军给予他极大的诱惑,吴三桂依然是会打开山海关的。再说了,前面我们也说过,只要清军绕过山海关进入中原,吴三桂就会被调动,他不受调动也会成孤军。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投降清朝。
四、大顺军并不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本来李自成被消灭得只剩下18骑,最后李自成能够快速崛起,是李岩给李自成制定了一个“均田免赋”的口号。再加上明政府实在腐败,当时的社会矛盾又实在尖锐。因此,才很快带动了大片人马加入进来。同时,李自成利用明军在边关对抗清军,国内空虚的情况下,打了一个时间差,占领了北京城。
但是,正因为大顺军是极快地拉起来的队伍,因此,只能算是乌合之众。又因为大顺军打了时间差占领北京城,因此,多少有侥幸的成分。就算吴三桂固守山海关,而清军绕过山海关,打进北京的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是不是清军的对手,实在是很让人怀疑的。而一旦大顺军打败,吴三桂也会迅速跟着动摇,山海关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