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位高权重的魏忠贤,是怎么倒台以致于最终被朱由检除掉的?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不少臭名远扬的人物,今天就来说说位高权重的魏忠贤,是怎么倒台以致于最终被朱由检除掉的?

魏忠贤起初并不像能在宫中飞黄腾达的人物。太监掌权,通常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识文断字,二是富于心机,三是有强烈的野心。

正统年间声名显赫的大太监王振,是最典型的代表。

此人本来是一个儒士,在下层官场混迹九年也没有混出名堂,索性孤注一掷,自阉入宫,当了东宫太子讲读,取得了太子的信任。太子登极之后,他自然成了宫中的最高太监,从此用足心机,大权尽揽,占尽天下风光。正德年间的著名的大太监刘瑾,也是自幼读书识字,心机极深。

而魏忠贤这三条无一具备。魏忠贤二十二岁因为走投无路,自阉入宫,动机不过是为了吃一口饱饭。

进宫之后,他成为在前三所倒净桶的最底层的太监,一连十几年都默默无闻。他没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说到心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憨”。史载他在宫中待了十几年,得了一个“傻子”的外号。

至于野心,他更是绝缘。由于能力平庸不思进取,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之后,他才脱离了底层太监行列,做了东宫一个才人的伙食管理员,一直到五十二岁,进宫整整三十年,头发开始花白了,他还是停留在这个伙食管理员的职务上。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捉弄人。恰巧,他侍候的这位相貌平常的王才人,后来居然为万历皇帝的太子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长子。魏忠贤因为侍候王才人,自然而然也兼管小皇孙的伙食。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崩逝,战战兢兢地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终于登基,成了明光宗。明光宗登基才一个月,就因为纵欲过度,一命呜呼。一转眼,昨天还在宫里淌着鼻涕四处乱跑的长子朱由校成了天子。

五十二岁的魏忠贤的命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在所有的身边人中,小皇帝对魏忠贤最为信任。这是因为魏忠贤身躯壮大,性格开朗爽快,有点没心没肺,对人没多少戒心,所以才获得了“傻子”这个外号。另外他身体灵活,是个运动型的人,“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控弦,射多奇中”。小皇孙刚刚懂事,就喜欢跟在他屁股后头玩。而他对小皇孙也有一种出于本性的狗一样的忠诚与依恋,两个人感情极深。

直到这个孩子当了皇帝的天启五年五月,小皇帝在西苑荡舟取乐,不小心翻了船。魏太监一时心急,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竟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救皇帝,结果几乎搭上了性命,可见他对天启帝的感情之真挚。兼之皇帝奶妈客氏与魏忠贤关系极好,结成“对食”,因此,不识字的魏忠贤居然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职责是代替皇帝批答奏折。

这一地位意义深远。因为,与对木匠活的强烈兴趣相比,刚刚登基的天启帝对政治十分厌恶。他自幼除了几个宫女和太监,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人,更没见过什么世面。因此,在上朝的时候,他总是显得羞涩、笨拙,坐在那活像一个木偶。

别人说什么,他根本听不明白,也不想听明白。他急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替他处理这些“麻烦”,好让他一心一意回后宫玩耍。

由社会最底层瞬时升到世界的制高点,魏忠贤一时有点头昏目眩。不过因为缺乏自知之明,他颇有自信。他一度踌躇满志,发誓要励精图治,辅助皇帝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可惜,对于一个总揽帝国全权的大政治家来说,魏忠贤农民、倒马桶者、伙食管理员的经历太过苍白。他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又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虽然胸怀大志,他治理的大明天下不可能不走向空前的混乱。

天启二年(1622),朱由校评修庆陵之功,荫封魏忠贤的侄儿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给事中惠世扬、尚书王纪评论沈翭与魏忠贤、客氏勾结,结果都被贬职。正好初夏下冰雹,周宗建说冰雹下得不合时令,是魏忠贤谗言和邪恶造成的。修撰文震孟、太仆寺少卿满朝荐也相继这样说,结果都被罢免。天启三年(1623),朱由校诏令魏忠贤以及客氏的儿子侯国兴所庇荫的锦衣官准予世袭。兵部尚书董汉儒、给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论纷纷上书劝谏,朱由校不从。

此后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将之前在宫中训练的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甲衣出入宫禁,恣意作威施虐。他还假传圣旨将朱常洛的选侍赵氏赐死。裕妃张氏有身孕,客氏设计杀死了她。皇后张氏妊娠,客氏又施计将她堕了胎。成妃李氏也被革除了封号。朱由校因此缺少子嗣。宫中很多嫔妃和太监也被害死。是年冬天,魏忠贤兼领东厂事务。

魏忠贤大肆培植党羽,排除异己,打击东林党人。凡是与魏忠贤亲近的人,都得越级升迁。因而魏忠贤的党羽遍布朝野。天启四年(1624),给事中傅木魁与魏忠贤的外甥傅应星结交为兄弟,随后上书诬告中书汪文言,并且连及左光斗、魏大中。汪文言被投进镇抚司监狱,并被大行罗织罪名。

执掌镇抚司的刘乔接受叶向高的教导,不给汪文言定罪。魏忠贤大怒,将刘乔撤职除名,用信任的许显纯来代替他。这时御史李应升就内操的事进谏,给事中霍守典因魏忠贤乞求祠堂匾额而进谏,御史刘廷佐以魏忠贤滥加荫封进谏,给事中沈惟炳以设枷锁进谏,魏忠贤都假传圣旨给予斥责。

于是副都御史杨涟非常愤怒,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奏疏上呈后,魏忠贤害怕了,向韩火广请求调解。韩火广不答应,他便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并主动辞掉东厂职务。而客氏从旁为他解释,王体乾等人也一起护着他。朱由校懵然不辨真相,便温语安慰他,并在第二天打回杨涟的奏疏,痛加斥责。

杨涟既被斥责,魏大中以及给事中陈良训、许誉卿、抚宁侯朱国弼、兵部尚书陈道亨、侍郎岳元声等七十余人,纷纷上奏陈述魏忠贤的不法之事。叶向高和礼部尚书翁正春请将魏忠贤遣回私宅,以平息公众的指责,朱由校不许。魏忠贤借助各种理由排除异己,朝中机构为之一空。

天启六年(1626)二月,皇帝仪仗队组成,魏忠贤得以庇荫都督佥事。虽然魏忠贤多次冒领功劳,朱由校还是诏封魏忠贤的侄儿良卿为肃宁伯,赐给宅第、庄田,颁给铁券。吏部尚书王绍徽请尊崇魏忠贤的先世,朱由校便诏令赠魏忠贤以上四世为肃宁伯。

魏忠贤的势力非常庞大,而崇祯虽然是皇帝,但是他才刚继位没多久,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崇祯会成为傀儡皇帝。可尴尬的是,崇祯不但没有被魏忠贤操控,反倒是成功扳倒了魏忠贤。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但伪恭不及,善诈不及,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魏忠贤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德不配位。他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到今天这步的。要不是崇祯的老爹无心治理朝政,魏忠贤绝对不可能做到权倾朝野。正是因为上位的过程实在是太顺利了,所以魏忠贤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崇祯只是耍了些小手段,就成功干掉了他。假如魏忠贤有曹操一半的狡诈,他都能将皇帝的位子给夺过来,而不是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反扑。

疏上,帝召忠贤,使内侍读之。忠贤大惧。

此外,魏忠贤非常的懦弱。皇帝把魏忠贤传召到宫中,将弹劾他的奏章当着他的面读了出来。正常人面对这种情况,反应应该是谋反,或者是想办法辩解。而魏忠贤的反应是惧怕,这说明他非常胆小,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将皇位给夺走。

其实这也不能怨魏忠贤。在古代的时候,想要造反,肯定需要数量庞大的军队。而魏忠贤只不过是个宦官,手里没有兵权,造反这种事对于他来说自然是天方夜谭。而毒害崇祯这种事他也绝对不可能成功,因为崇祯非常的谨小慎微,所以崇祯有很大的几率不会中招。

魏阉得势,即附魏阉,魏阉失势,即劾魏阉

还有,魏忠贤的势力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庞大。题目当中所说的魏忠贤只手遮天,只是表面现象。朝廷当中的确有很多人追随魏忠贤,但那些人并不是真的忠诚于他,而是趋炎附势。当他们发现崇祯准备对魏忠贤动手的时候,他们纷纷倒戈,帮崇祯收集各种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显然没有料到这一点,他始终都沉浸在自己只手遮天的幻境当中。

员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论忠贤。帝犹未发。

当然,崇祯能战胜魏忠贤,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手段了得。他不但没有被魏忠贤蒙蔽,而且他对铲除魏忠贤有着明确的计划。当时朝廷当中很多人都劝崇祯杀死魏忠贤,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默默积蓄自己的势力。崇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非常有野心,他不只是希望除掉魏忠贤,更希望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正因如此,他才会等到积蓄足够多的力量的时候才动手。

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

令人唏嘘的是,一代权臣魏忠贤最后竟然自缢而死。他的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无论在哪个时代,那些德不配位的人大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魏忠贤要是能清楚认识自己的实力,就应该收拢实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锋芒毕露。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