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故事,历史上真的确有其事吗?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典故和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故事,再看看它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却有其事。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

徐庶(生卒年不详)本名徐福,字元直,为寒门子弟,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他的出场,给屡战屡败的刘备集团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希望。当时,曹操刚刚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风头一时无两。刘备败于曹操之手后,只能选择寄人篱下,去投靠荆州的刘表。

屋漏偏逢连夜雨,刘备已经是很落魄了,可是,蔡夫人还要指使蔡瑁来刺杀他。所幸,刘备及时逃脱,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刘备虽然大难不死,但是,处境已是非常不妙。孙乾、简雍等人固然忠心,但绝非运筹帷幄之才。而徐庶此时的加入,就像是雪中送炭,及时地给刘备集团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徐庶不仅谋略过人,而且,拥有着很强的军事才能。

曹仁信心满满地布下“八门金锁阵”,却不料被徐庶轻描淡写地破解。而刘备在徐庶的帮助下攻下樊城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曹操看出了徐庶才能的卓著,于是,用他的母亲来威胁他。而徐庶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人,亲人正是他的软肋。虽然,他一心想要兴复汉室,但在母亲的性命受到威胁之时,他只能含泪离开主公。可以说,徐庶的出现,就像天空中的一颗流星,既夺目,又短暂。

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曹操养着徐庶应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不为敌方效力就是对他的助力。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有大才,这样的人留在刘备身边只会成为他逐鹿天下的阻碍,所以他不能放走徐庶。

第二,彰显爱才的美名,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为其效力。因为徐庶是受到他的胁迫才来到曹营的,如果杀了徐庶,将会寒了天下有识之士的心,让贤才离他远去,所以他也不能杀徐庶。

第三,侥幸心理,期盼有一天徐庶会为他效力。未来形势变化万千,而且徐庶内心本来就渴望着能够建功立业,他是否能够做到为了道义让自己的满腔才华被埋没还未可知。

在《三国演义》中,写到赤壁之战时徐庶就不再出现了,不过根据他“一言不发”的个性推测他的结局很可能是因为无法施展心中抱负抑郁而终。

然而,真实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曹操是在大军南下时在当阳打败了刘备后才俘获了徐母的,徐母也未闻自杀。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徐庶是在诸葛亮来了,并经历了当阳之败后,才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这一出一入,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单福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乌龙。

《魏略》中说“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这个“单家”是说他出身寒微,并不是指徐庶原本是姓单人家的孩子。

裴松之在读《三国志》后给徐庶做了一些批注,裴松之补充的徐庶大概有几点,这里就不附录原文了。第一,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就是诸葛四友。这三个人读书非常勤奋,学问非常精深,但是诸葛亮只看战略方面。

诸葛亮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自己能做什么官则笑而不答。诸葛亮认为徐、孟、石这三个人是一类,但是史书上关于孟公威和石广元的记载就更少了,因此无法佐证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诸葛亮的感叹至今让人不解,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剧本”有些不一样。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强?到了曹操身边,他就真的一言不发吗?

黄初四年(223年),曹操刚刚过世3年,继位,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想知道徐庶是否“一言不发”,那看看御史中丞是什么官。

同样,这个官还是时期的发明。其实秦朝的统治体系基本都沿用到了之前,虽然官名时不时的会变化,但是职能大体相同。

中丞是台、府的长官,御史其实不必过多解释了,满朝文武就属这个人话最多。演义中说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纯属虚构的,到了魏国尤其是曹丕时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匣子。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