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许多个王朝,然而如果让人们选一个古代的王朝,许多人都会选择宋朝,概因它是历史上待遇最好的王朝。
宋朝一直都是一个实力很弱的时代,并且将它称为“弱宋”,然而,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朝代,却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不少人都认为,如果穿越能够实现,自己更愿意回到宋朝去生活。这看起来是很矛盾的,为什么一个弱弱的朝代,却能够赢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呢?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很多历史小白看到这句话铁定一脸懵圈: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挨打受虐。作为国民,一点儿大国崛起的荣誉感都没有,活在那个朝代,多窝囊,多憋屈呀!
但反过来说,穷兵黩武的强国,人民就觉得很受用吗?明朝在太祖、成祖时代,国力强盛,天下第一,哪个知识分子或小民觉得幸福感爆棚,与有荣焉呢?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清明上河图》就是生动的体现。造纸术的出现,宋朝开始以纸币代替铜钱,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1064年—1067年)63万贯,到了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中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
俗话说,人口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就城市的人口与规模而言,大宋帝国人口不仅超过了此前以往任何朝代,而且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任何国家和地区;据史料记载,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左右,宋朝时期仅开封人口就超过了100万,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当时的世界之最,而当时的欧洲最大城市也不过十几万人口,且还在中世纪黑暗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宋朝时期为公认的中国封建经济之极致,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都是史学家的共识。西方的史学家们曾经自嘲的说:“宋朝汴京一个城门吏的用度甚至超过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国王”,由此可见宋朝的经济有多强,简直人人都是财主啊。
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不仅好于其他朝代,而且远远好于当时全球其他地方。如今世界上以高收入、高福利闻名于世的北欧国家在中国的南宋时期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当时英国国王为迎娶来自欧洲大陆的公主为王后而举办的晚宴也不过是给每个人提供一个托盘大小的硬面包,上面放着用盐腌制的鲟鱼。一位到中国旅行的欧洲人看到宋人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时感叹道:即便是国王也比不上中国的一个看门人。
在宋金休战期间,百姓得以生息,生产得以发展,商品得以流通,整个社会的物质处于无比丰富的态势。司马光曾经痛心疾首地说现在世风日下,连贩夫走卒都穿丝质的鞋子,实在太奢靡了。
宋朝官员的俸禄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最为优厚,一个副县长级别的官员月薪最高可达四百贯,相当于现在的6.4万人民币,是汉代的十倍,清代的二到六倍,一个宰相的工资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就高达一年200万人民币。除了正常的俸禄工资外,还有各种绫罗绸缎、茶酒厨料、马匹及恩赏等福利,此外地方的官员还配有大量职田,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宋朝低级公务员的生活也就是天天吃肉、顿顿喝酒,如果这种水平放在今天似乎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是要是跟明代官员发不下薪水,不得已拿胡椒顶替俸禄的状态相比,这种生活水平算得上相当滋润了。很多情况下,我们口口声声赞叹不已的盛世其实也就是能让老百姓喝上稀粥而已,至于离乱之时能保住性命就已经是万幸了。
上流社会有钱有闲,不存在消费负担问题,岂一个爽字了得。但我们过过穿越瘾,迟早要面对现实。毕竟穿越也要讲究基本法,首富也有困难时。现在你什么身价、地位,穿越宋朝,要匹配,不要好高骛远。所以,我们这次不用伪装,直接过去就是宋朝小市民,工薪阶层。
历史学者程民生对宋朝人的生活水平做过很有意思的考察。据他的研究,北宋至南宋前期,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最低生活费用,折合成铜钱大约是一天20 文。
20 文钱是什么概念?北宋中期,吕南公举过一个例子,淮西有一个以打零工养家的佣者,靠出卖劳动力,每天平均可得钱100
文左右,有时挣钱多于日常,便将多出的部分打酒买肉,与妻儿宴饮欢歌。
100
文钱相当于一个工薪阶层的日薪,按照最低生活标准,一个人干活就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但人不能仅限于吃饱饭,维持生命,这样的生活就没有幸福感可言。如果一个五口之家,有两人赚钱,小日子还是不错的。或者像吕南公写的这名帮佣,每天多赚一点点,生活质量就明显改善,十分潇洒。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被贬到黄州,经济收入急转直下。他的应对办法是:每月月初拿出4 贯500 文钱,分成30
份挂到屋梁上,每天早晨用画叉摘取一份使用,即150 文。一个官宦人家,日子虽没以前舒坦了,但过起乡居小市民的生活,精打细算,还是足以应付的。
不过,这是以吃饭为主的日常费用,如果加上添置衣物、年节应酬、房屋折旧、生老病死等开销,按照程民生的研究,一般百姓全年所有的花销平摊下来约为每人每天100
文左右。
宋朝值得穿越,这话不是吹的,不信你穿越到明朝看看。明朝早期经济遭遇体制性的严重大衰退,后期则遇到天灾式的大冲击,前后两段,人民日子都不太好过。
宋史研究者吴钩经过对比指出,以打工为生的宋代下层平民,其生活条件与生活水平相对而言要优于明朝的同行。宋朝是一个“高收入+
高消费”(相对而言)的社会,明朝则是一个“低收入+ 低消费”(绝对意义上)的社会。
最关键的是,在宋朝,做一个中产的概率比其他朝代都要高。
宋代有个富民阶层,他们是民户中的富裕者,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中产阶级。这些人主要包括地主阶级中的乡村上三户以及坊郭户中从事商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富裕者。
苏辙曾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可以说,富民阶层成为宋代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和动力源。
开封是北宋最富庶的地方,盛产富民。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宰相王旦说:“国家承平岁久,兼并之民,徭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家产100 万贯的人很多,10
万贯者比比皆是。而当时的小康标准大概是家产1 万贯,这些人更加数不胜数了。
明代文学家郎瑛曾经无比感慨:
“今读《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则宋之富盛,过今远矣。今天下一统,赋税尤繁,又无岁币之事,何一邑之间,千金之家,不过一二?”
你们感受一下,一个明朝人话里行间对宋朝人的羡慕嫉妒恨。
宋朝市民的小确幸,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宋人施德操在《北窗炙輠录》中写过一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
一天夜里,宋仁宗在宫中听到很热闹的丝竹歌笑之声,就问宫人:“此何处作乐?”宫人回答:“此民间酒楼作乐处。”紧接着向仁宗抱怨诉苦:“皇上您听,外面民间是如此快活,哪似我们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说:“你知道吗?因我宫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我宫中若像外面如此快乐,那么民间就会冷冷落落也。”
民间的快乐胜过皇宫,这大抵是宋朝执政者集体追求的政绩。
万一我们这次穿越倒霉透顶,时光一流转,刹都刹不住,就变成了宋朝一个贫民(当时叫“穷民”),甚至一个乞丐。那可如何是好?
这是再好不过了。一个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有没有生存空间,任何时候都是检验一个朝代好与不好的试金石。
宋朝打破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通道是开放的,向下滚动的通道也欢迎你。上至官僚富商,下至平民百姓,不管天灾人祸,都可能沦为穷民。
一旦发生天灾,各地的流民纷纷涌入发达的地区等待政府的救济。伴随着财富向城中聚集,两宋时期城乡之间的流动极为频繁。
乞丐是最典型的穷民群体。沦为乞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宋朝有些乞丐原是读书人。读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家中无法负担,你又很上进,要科考改变命运,这时候你大可以一边乞讨一边求学。还有考不上名落孙山的,只能乞讨为生。有个比较聪明的读书人夏廑,家里没钱,就去看同学们赌钱,然后从赢钱的人那里讨点小钱,这在当时叫作“乞头”。
总之,不管你遭遇什么困境变成穷民或乞丐,宋朝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的。这个朝代比起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为重视慈善救助事业,并将其视为仁政的标志。
救助乞丐、收养弃婴、救助城市赤贫者、帮助生病无钱求医者,都有专门的法律。根据宋朝的“居养法”,政府为城市穷民提供临时性住房,同时按照“乞丐法”发放米豆,对疾病者施以药品。这基本是现在福利院的雏形了。
经过有宋一代的努力,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基本覆盖各个阶层中需要救助的人。在救助主体上,注重官方和民间的相互合作,南宋之后越来越依赖于民间救助力量。一直到明清,政府虽大力提倡并举办福祉事业,但论规模、设施等未必能超越宋代。
在宋代做一个穷民,恐怕比唐代中后期或明代前期的农民还要幸福一些。
陆游,一个至死不渝的奋斗者,他的梦想是要南宋进取收复中原。比起市民的小确幸,他更爱大国崛起。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老愤青,骂政府,怼高官。所以他嘲讽宋朝的慈善事业说:“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不管活人,只管死尸。”意思是,军粮缺乏、民力不足,国家战斗力不行,朝廷都不关心,只关心社会救助有没有到位。
陆游这样喷不无道理,但他还是略显天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你想啊,宋朝一直被喷积贫积弱,但300
多年间没有因穷民问题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国祚绵长,为嘛?
宋朝执政者格外重视穷民问题,以完善的社会救助进行了有效的社会控制。当民众由于战争、灾荒、赋税等原因无法生存时,就会铤而走险,导致社会失序,严重时颠覆整个王朝。宋朝采取及时必要的社会救助,让一切不好的苗头早早消失。这等统治手腕,比起元明两代的统治者高明多了。所以,在宋朝,以饥荒号召起义的李自成们基本是没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