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蜀中无大将主要责任在谁?蜀国后期真的没有大将吗?

有句话叫做“蜀汉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意思是蜀汉国后期到了无大将可用的地步,只能让廖化这样一般才能的人冲在前面。蜀中无大将主要责任在谁?蜀国后期真的没有大将吗?

廖化是不是平庸之将本文不做讨论,诸葛亮对于蜀汉国人才的凋零有没有责任呢?事情都会有个来龙去脉,如果仔细探究,蜀汉国后期人才缺乏的主要根源却在于刘备,其主要责任也在于刘备。

一、刘备能识人会用人却不善于网罗人才

曹操曾经评价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那意思是说,刘备是可以和他比肩的人物,只是在弄清事物本质从而做出结论要稍慢一些。意思差不多的话刘晔也说过:“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反映在对待人才方面也是这样。刘备以能识人会用人著称,但在网罗人才方面却不是强项。比如说在徐州,就有好几个当时的拔尖人才和他擦肩而过,像陈群、田豫、臧霸、陈登等等。

积极的网罗人才和等着人才自己上门,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爱慕面子,像姜太公那样等待帝王自己“上钩”的人历朝历代都有,越是有本事的人就越要摆这个“谱”。三国时期是一个大洗牌的年代,人才的流动很大,尤其是双向选择十分明显,不仅仅是士子在选择君主,君主也在搜罗人才。任何时期人才都是宝贵的资源,主动搜罗人才就是积极获取资源,刘备在这个方面同样显得“有度而迟”。

二、刘备在给人官爵问题上很不大方

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虽然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但群体上总感觉十分“单薄”,不用说和曹操没法相比,就是和孙权相比都要显得“逊色”。关键在于,刘备的政策没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给人官爵问题上显得很不大方。三国时期,汉家天下已经尽显颓势,诸侯们稍微得势就想取而代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想找一个好主子,当一个好臣子,分得一份好饭吃。臣子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出将入相”觅封侯,通俗一点说就是获得官位或爵位。而刘备恰恰在这方面显得十分吝啬。

三、夷陵之战蜀汉将领损失惨重

尽管如此,由于荆州的分裂,刘备还是得到了一部分优秀的荆州士子,但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全军覆没,一大批中坚力量也随之消亡。比较有名的有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等等,黄权也因为归路已断归属了魏国。此战过后,除了魏延以及他的汉中部队,整个蜀汉国的官员及其军队几乎就要重建。可以说,这次人才的损失,同样是十分惨重。

总起来说,造成蜀汉国后期人才的极度匮乏,根源在于刘备,主要责任也在于刘备。至于诸葛亮的责任,应该是次要的,因为在他执政时期,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国家的形成意味着人才的固定,或者说流动的渠道已经大大减少了,他就是想招揽,也没有这个条件了。至于从内部发掘,蜀地偏僻,同样不具有中原的优势,颇有点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蜀国后期真的没有大将吗?

1、魏延

?-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2、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3、李严

?-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4、马岱

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后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5、罗宪

218年—270年,字令则,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西晋开国将领,巴东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于蜀汉灭亡后降魏,成功抵御孙吴的入侵,守住入魏国的要冲永安。后仕晋官至冠军将军、假节,封西鄂县侯。泰始六年(270年)去世,谥烈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