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最繁盛的王朝之一,这和李世民的功绩可谓是离不开关系,然而李世民却也做过一件黑历史 ,那就是向突厥称臣割地,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
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
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候,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大业
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 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提出,“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始毕可汗非常高兴,当即派遣大将康鞘利两千骑兵支援李渊。此后,李渊对突厥的始毕可汗“卑词厚礼”,同时还该旗易帜,“杂用绛白”,。这里解释一下,之所以用白旗,是因为突厥的旗帜为白色,这样做的目的是“以示突厥”。后来,李渊即位后,前后向突厥进献了不少财物。
武德元年,西秦霸王薛举大举进犯,唐军在浅水原之战中惨败。后来在突厥的协助下,唐朝才在第二次浅水原之战中,将西秦击败。但为了换取这场战争的胜利,唐朝将五原郡、榆林郡“送给”突厥,结果导致关中的门户洞开,突厥骑兵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关中地区。
随着唐朝逐渐统一天下,与突厥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突厥骑兵不断入侵关中,双方的关系最终破裂。武德九年,李世民继承皇位不久,突厥的颉利可汗居然率领十多万军队,直抵长安附近,李世民只得向其缴纳大量财物,达成“渭水之盟”。
这一段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即使是刚经历完一场政变,唐太宗也能让突厥可汗颉利,面露惧色,可见,唐太宗的气势根本不怕突厥。
唐太宗之所以和可汗颉利签署和平条约,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即使在现在这个时候,可以打败突厥,但是如今朝纲未定,这突厥国打败一次,又会来第二次,突厥国也始终是个定时炸弹,必须彻底解除。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必须要让自己的兵马修生养息够了,才可做进一步打算。
所以,唐太宗与突厥颉利可汗二人签订了和平条约,作为一个“缓兵之计”来麻痹颉利可汗。因此,双方达成了这“渭水之盟”。并且为了表达友好,唐朝还给了突厥可汗些金银财宝,而突厥可汗也给了唐朝马三千匹,羊万只。
双方给东西,是彼此给对方,所以根本不存在,李世民向突厥称臣一事。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隐忍不发,一直向突厥朝贡,另一方面却是训练兵士,增强军事实力。
三年后,公元629年,唐太宗分析形势,认为军事力量已经优势,12年的隐忍在此一举,决心要永绝突厥祸患。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第二年三月,东突厥灭亡。
欲取之,先予之,唐朝李世民将这一兵法运用的神乎其神。唐太宗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另立吐谷浑国王。
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通过征战建立了广大疆域,也凭他的文治武功创造了唐朝初年的百年安稳盛世。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