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位皇帝,个个为人无可挑剔,抹黑都无处下手 ,你知道是谁吗?

在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到清朝灭亡共出现了约400多位皇帝,然而在这众多的皇帝中能被称之为完美的却寥寥无几,就连著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都有着黑料,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位皇帝,个个为人无可挑剔,抹黑都无处下手

,你知道是谁吗?

第一位,明孝宗

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年号为弘治。在位皇帝是孝宗,名朱钓樘,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18岁即位,36岁去世,在位18年。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或后宫的专权,也很少弊政。所以,弘治朝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孝宗也被史书描绘成一位贤君。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认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评价很高。

《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的勤政、宽容、尊礼儒臣、体恤民生,使他赢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评,被视作明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家伦理的君主典范。他接受儒家士大夫们的劝谕,并尽可能遵照他们的要求去行事,因此,也有将他比作周成王,意思是能够听从周公(儒家士大夫以周公自比)的辅导。从个人修养来看,孝宗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味迷恋于房中术,而是在诗、琴、画上的造诣颇深。在治国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体恤民情,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明代历史上的中兴盛世,而盛世的人文也很有可观之处。

孝宗的个人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地合法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他6岁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职责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粹之人。例如,担任朱钓樘的讲读官中,就有彭华、刘健、程敏政等人。彭华是江西安福人,依附万安,品行不是很好,但毕竟是景泰五年的状元;刘健是河南洛阳人,与明初的理学大师薛?的弟子阎禹锡、白良辅一起学习,据说是“得河东薛?之传”的;程敏政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休宁县人,10岁被人称作神童,荐入翰林院里读书。

据说,当时辅导东宫太子读书的人中,学问最渊博的就算程敏政了。单举这三个人,就可以知道宪宗对于皇太子教育的高度关注。皇太子一旦出阁讲学,之后除了大风雨雪天气以及酷热与严寒,每天都必须举行讲读。讲读的内容是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以及经、史。一般的形式是上午先读,下午再讲。讲读的地点,当时是在文华后殿。除了读书之外,皇帝还必须练字,由专门的侍书来辅导,春、夏、秋三季每天写100字,冬天每日写50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集天下之英才来对皇太子进行教育。所以,孝宗从9岁出阁讲学到18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9年教育。

除了大臣对他的教育外,据说宫中太监覃吉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孝宗9岁的时候,老年的覃吉每天给太子口授朱熹的《四书章句》。正是在宫中、外廷的双重教育之下,年轻的朱钓樘才不至于像后来的明代帝王那样淫佚放纵。当然,按照古代对于皇帝的神化宣传,朱钓樘天性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据说,丧母时的朱钓樘虽然只有6岁,却会“哀慕如成人”。幼年失母,对于孝宗影响深远,也许孝宗后来的善良、温和、宽容,除了儒家的教育之外,还源于幼年时弱者的心态。孝宗在处理万贵妃一事上,最能体现他的宽容。尽管传说母亲纪氏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是,当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的万贵妃及其族人的时候,孝宗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先帝的意愿,不愿接受。

然而,有趣的是,照儒家的教育,尤其是明代重视理学的气氛下,皇帝所具备的学识应当集中于对伦理的把握和对历史的领悟,而不是诗文、书画、琴瑟之类的小技。但是,在明代皇帝中,尽管孝宗在遵守儒家的伦理上做得算是最严谨的了,却不愿放弃他对于艺术的爱好。我们翻开《明史·艺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学者钱谦益,编写了《列朝诗集》。其中明代部分就收入了孝宗的一首诗《静中吟》:

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

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

坦率地说,诗写得并不好,前两句还有些养身术的气韵(弘治后期朱钓樘也开始迷恋斋醮、符?),但后两句最合儒家学者“文以载道”的口味。据钱谦益说,诗歌是从弘治朝臣李东阳的《麓堂集》里摘抄出来的,并且连带着将大诗人李东阳的赞词一并抄了出来,其中几句说:“大哉王言,众理兼有,惟德与功,为三不朽。”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孝宗既有诗集,真能合三不朽的美誉了。只因诗中还提到“周家八百延光祚”,指周朝800年的统治,所以使钱谦益还想到另外的比附。他想,孝宗不单可以比作汉文帝、宋仁宗,还是周成王———“孝宗皇帝,本朝之周成王、汉孝文也”!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孝宗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就提到孝宗爱好绘画与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孝宗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孝宗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他本人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

他还尽可能地避免来自士大夫们的批评。例如,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大臣们知道后没完地议论,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说,赶紧拿去,别让那些酸腐的书生们知道。孝宗之所以受到儒家士大夫们的一致称颂,主要在于他始终在表面上给士大夫们留下充足的情面。

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曾写过一篇专门批评专制君主的文章《原君》,其中有“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一句。大概中国古代的成年皇帝,很少有不淫荡的,大都三宫六院,嫔妃成群。明代的皇帝尤其如此。但有一个明代皇帝例外,那便是孝宗朱钓樘。有人说,他可能是中国皇帝中惟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一生中只有一个皇后,而且没有其他的嫔妃。皇后张氏,兴济(今河北沧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后选后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于平民之家。张氏的父亲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张氏出身于这样的读书人家庭,家教自然还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月初六日,张氏与时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

同年的九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张皇后在弘治四年(1491)的九月二十四日生下了皇长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朱厚照一生下来,面貌非常清秀,“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举止非常。因此,孝宗对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对于张皇后自然更是宠爱。晚明学者黄景?说:“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皇帝、皇后像民间的夫妇一样,每天一同起居。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见。

第二位,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五代第一明君。当然说起柴荣很多人觉得很陌生,但是说起小旋风柴进,很多人就知道了,对,按照《水浒传》的描述柴进就是柴荣的后世子孙,当然柴进是纯属虚构的一人。柴荣作为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在历史上留下来最牛的盛名。柴荣出生于公元921年,他家早年是当地的富豪,可好景不长,家道中落,他就去投奔他的姑母。他的姑父见他为人忠厚,办事谨慎就收他为义子。他的姑父也就是当时的后汉大将郭威看他聪明伶俐,而且善于理财。因此,收他为义子,让他全面掌管自己家族的生意和财政开支。

而柴荣却利用这个机会,读书习武,骑马射箭,而且对古代兵法,典籍都有涉猎,还学了一些黄老之术。这些都为其后来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柴荣后来跟随郭威投军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郭威的信任。他的姑父郭威当了后汉的枢密副史后,他也成为了大将军。后汉皇帝见他们的军功太高就杀了郭家和柴荣的亲属。郭威愤怒起兵,建立了后周。柴荣更是成为郭威唯一的继承人。在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建立后周王朝,同时任命柴荣为澶州节度使。

柴荣在澶州大力发展经济,体恤百姓,整治贪腐,使得澶州很快变成乐土。为此,柴荣很快升迁为殿前都检点,成为后周军队最高统帅,3个月后,郭威驾崩,传位柴荣,正式开启了柴荣时代。柴荣在位时间虽然只有5年,但是干了很多大事,为后世赢得无数人的赞许。

首先,制定宏伟战略——“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即准备用10年时间统一天下,再用10年休养生息,最后10年天下太平盛世。其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柴荣开始进行改革,政治上开始选贤任能,革除无能贪官,同时肃清吏治,官场为之一振。赋税减至最少,政吏清明如水,百姓变得富足,中原的政治经济开面复苏。他不仅精明强干,而且不贪奢华,礼贤下士,虚心求谏,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提意见的人(后来赵宋继承他的传统),可以这样说,明主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圣君是怎样干的,他就是怎样干的。

历史书上称呼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攻打后周,柴荣决定亲征,他杀敌勇猛,还斩杀了70多名临阵逃脱的将士。打完战后,他下令整顿军纪,广募下下壮士,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师。这只军队最后被赵匡胤掌握,是其一统天下的基础。农业方面,兴修水利,鼓励开垦,降低赋税,使得国家快速膨胀,国力大增。同时,其广开言路,要求文武官员都要积极的指出自己的缺失,以便改正。

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几次“法难”,当属“三武一宗之厄”,也即“三武一宗灭佛”,这里的“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指的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这位出身草根、颇有雄才却可惜英年早逝的乱世贤君,为什么要跟寺庙僧侣们“过不去”,他销毁佛像、拆减寺院的措施,真的是在“灭佛”吗?

他见寺庙众多,寺庙建设的奢华无比,僧侣大多无所事事,于是下令销毁铜制的佛像,把这么铜全部铸成铜钱,除了前朝帝王赐有牌匾的重点佛寺,其余一律销毁。这一举措共关闭了寺庙3万多所,还废除了寺庙免交赋税的特权,大批僧侣还俗,给国家增加了人力、财力。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后周世宗柴荣继承其姑父郭威的皇位,立即着手重新统一天下的事业,第二年五月,首先遣将攻蜀。

由于战争中军费开支紧张,世宗一时间想出了增加国用财富的临时性办法,采取了果断但也稍显武断的整顿佛教的措施——拆减寺院,淘汰僧尼。辖境之内的寺院被毁掉了30336座,只剩下2694座。只留了42444个和尚,还有18756个尼姑,其余全都强迫还俗。这场突如其来的整顿佛教的社会运动,致使成百万的僧尼,一时间感到生活没了着落,社会怨愤情绪,陡然日增。

世宗还下令收缴民间铜质佛像,一并销毁,铸钱以充军资。世宗的本意,是不想使寺院成为国中之国。因为寺院越多,占地越多,国家的可耕地面积就越少。同时很多青壮年出家,致使国家的劳动力也大幅缩减。铜质佛像造多了,造钱和造兵器就缺少原料。而且,很多罪犯、叛乱分子、敌国的奸细,还有一些地痞流氓、逃婚的、逃债的、逃避劳动的,以及社会闲杂人等,也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种种原因,混杂在出家人中,满地秃头,谁是真僧?真假难辨,情况非常复杂。世宗想要快刀斩乱麻,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同时行动起来。可能有些地方官员,采用的手段也太过激,激起了佛教界的广泛不满和愤怒。佛教徒们纷纷在各地扬言,说这是佛教的法难来了。而且,后世也把周世宗这次的行政行动,和历史上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间是424——451)、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间是561——578),还有唐朝武宗皇帝李炎(在位时间是841——846)的三次毁佛运动相提并论,称为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难”。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前三位皇帝的庙号中都带“武”字,而后周的柴荣皇帝(在位时间是954——959)的庙号里,带一个“宗”字。

其实周世宗这次的举动,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应该不是毁佛,而只是整顿佛教。因为当时的佛教系统太混乱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征伐。所以他才下了那么大的决心。

早在世宗准备策动这场运动的时候,朝臣中就有人想要劝阻他,对他讲了毁佛不好,会给自己带来厄运之类的话语。世宗却回答说:“佛陀本来就是用行善来感化众生的,如果致力于行善,那就是尊奉佛陀了。我这样做,完全出于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考虑,并不出于怨憎佛教。佛徒们不是经常说嘛:只要行善,就是对佛祖的最大尊重。供奉佛像,那算什么礼佛?再说了,铜像是佛吗?佛教徒们说,为了礼佛,连眼睛和脑袋都可以捐献出来。那么如果我因此遭到报应,就算是我把身体捐献给了佛陀,捐献给了救度苦难苍生的事业了,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可惜世宗这样一篇豪言壮语,并没有得到佛教徒们的谅解。我想主要不是双方对佛和佛教理解上的分歧问题,而是世宗皇帝发动的这场政治运动,砸了很多人的饭碗。世宗在此后五年,就因突发急症过世了,于是佛教徒们就四处传扬,说是他毁佛遭到报应了,此是后话。

公元955年,他下诏,让群臣多上书说政事,还多次向朝臣征求治国之策。他纠正了科举弊端,不拘一格选拔有能之才。见史馆的藏书太少,他还下令,凡事献书的人,都给赏赐。还对藏馆内的图书一一进行刊正、抄写。

经济上,他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鼓励农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工程,解决灌溉问题,疏通漕运,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生活中,柴荣也非常关心民众疾苦。一次在和宴席上指着满桌酒菜对百官说:"我在宫中吃着这些美味佳肴,深感惭愧,我没有太大的功劳而坐享其成,没有亲自耕种就有得吃,只有亲自带兵为民除害了。"

柴荣和皇后符氏的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柴荣脾气暴躁,而符皇后性格谦和,每次柴荣想对将士发脾气时,符皇后总是耐心劝告,柴荣的气就慢慢消了。

柴荣待赵匡胤如兄弟,授兵权,赠金钱,赏美女。让赵匡胤从一个低级军官,变成了后周国拥兵最广,权利最大的禁卫军首领。

最后,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开始统一天下的进程,其意识到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将是华夏最大威胁,在位期间不断攻打辽国,而且也是唯一将辽国打的满地找牙的皇帝。柴荣每次出征都是身先士卒,跑到最前方督战,因此将士每次都能看到自己的皇帝冲在最前方,能不卖命么?所以每战必胜!

他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在西面打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面打败南唐军队,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面打败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并立下了的誓言,一时间风头无两。

公元前959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契丹),辽国接连失败,不断后撤,而且直接攻入幽云十六州,大有完全收复之势。但是,其却突然患病,不得不撤兵回国,因此甚为可惜,直到400多年后幽云十六州才被徐达收回来,被称为历史憾事。柴荣班师回朝后,不久就驾崩了,享年39岁,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也使得赵匡胤欺负孤儿寡妇,最后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直接灭掉后周,建立了大宋,这是后话。

第三位,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在历史上是一位难得厚道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刘秀在家乡起兵,反对王莽,后来刘秀在河北千秋亭登基称帝,并仍然以汉为国号,刘秀称帝后,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逐渐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状态,刘秀总共当了三十三年的皇帝,在位期间,刘秀不仅将儒学办的有声有色,而且还被历史学家称为是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刘秀在开国之后对功臣非常好,并没有像西汉刘邦、后世的朱元璋一样大杀开国功臣,被后世传为美谈,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那么至此你对于以上的三位完美皇帝,还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