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统治者,为了扩充其统治的领土会进行北伐战役,然而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北伐战役,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场著名的北伐。
第一个朝代要说的就是东晋,在这个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其中有很多原来生活在北方,然后流亡到江南的人。为了能够重新恢复自己的家园,主张进行北伐,当时朝廷之中推选祖逖为大将军,让他率领军队,但是由于当时的当权者司马睿其实并没有北伐的想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军队没有国家支的尴尬状况。就当时来说,司马睿仅仅给祖逖的军队3000匹布还有千人的口粮,连兵器都没有供给,让他自己想办法去募集。
后来,祖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渡过长江,到了淮阴安营扎寨,也在这里修造了可以铸造兵器的地方,并且还在当地招收了2000人加入自己的军队,在做好这些之后,他又继续前进。经过长达四年的征战,他所率领的军队收复了在黄河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到了公元321年,当时的祖逖正在囤积粮食,训练军队,准备向河北发起进攻时,因为当时东晋的朝廷中,各种各样的内斗非常激烈,司马睿派兵阻拦了他的后路,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让满怀热血的祖逖愤怒不止,病死在军营中,轰轰烈烈的北伐也就此搁浅了。不得不说,这次的失败跟朝廷中当权者的不作为,还有内斗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东晋时期,在当时的祖逖失败之后,另外一位朝廷的臣子桓温,为了能够在朝廷之中把自己的地位巩固建立威信,也提出了北伐的建议。
在公元347年,
桓温率领军队入蜀,并且打败了汉国,从此有了非常大的名声。在以后的发展之中,他也曾三次北伐,每一次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在收复了洛阳后,他建议将国家的都城迁回到洛阳,可是无论是从皇帝还是到底下的官员们,全部都安于现状,自愿在江南度过一生,不愿意回到北方。
在第三次北伐的过程中,桓温率领着军队打败了燕君,可是没想到在前进的过程中,敌方得到了增援,将他这边粮草运输的通道截断了,在退兵的过程之中又遭到了敌人的追击,最终失败收场。和祖逖的北伐相比,不难看出,纵然个人有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身处的大环境就是堕落迂腐,那么也很难能够达到想要的胜利。
到了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刘宋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两度大举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军趁春夏雨季北进,并迅速攻占沿黄河一线的重镇,然后沿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战领河南后还设立了河南四镇:洛阳、虎牢、滑台、碻磝;但是等到秋高马肥的时节,北魏铁骑南下,沿河的防御便很快崩溃,所以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这场大规模北伐被称为元嘉北伐,又因为此战中,拓跋焘兵临长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战。后世大词人辛弃疾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内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之句,说的正是这段千古教训。
之后公元1134年,南宋名将岳飞打败了李成,将襄阳收入囊中,趁着胜利又继续向北挺进,收复了邓州等地。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到了公元1140年,从襄阳出发,一路高歌猛进,收复了颖昌等地,之后又配合援军收复了洛阳。在同一年的七月,完颜宗弼被打败,岳飞的军队一路到达朱仙镇,准备渡过河流,收复失地。
这时候,因为岳飞一场接着一的场胜利,在当时无论是河东还是河北的百姓们都积极的响应,自发的前往阻断金军的后路,一时间金人非常的恐慌。没有想到就在这个关键时期,秦桧和皇帝竟然决定将淮河北部的地区放弃,凭借这样来与金人求和,所以将岳飞召回。无奈之下,岳飞只能撤军,原来收复的所有地方全部都丢弃了,功亏一篑。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就耳熟能详了,而南宋也只是获得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和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北伐这么难呢?小编认为,可能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与人口因素
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中原文明也诞生于此地,可以说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一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的经济相对于南方,一直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汉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的巨大悬殊。人口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时期),也是战争的基础。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北方的兵力更强,所以北伐就异常艰难。还有一个特例就是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异常繁荣,却也阻碍了北伐的积极性——既然可以在家吃香的喝辣的,为什么要去刀头舔血呢?
第二、地理及气候因素
整体来看,中国地势北高南低,但是中原地区却以平原为主,南方以丘陵、山地为主。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平坦的北方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在战争时期,北方能够迅速地集结兵力以及运输军需物资。而多山地的南方,道路迂回曲折,人口相对分散,补给起来也是需要跋山涉水,在备战之初就有很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另外,北方气候相对寒冷,这也对来自南方的军队增加很多负担。
第三、作战兵种及战斗力
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分析过宋朝立国的几个“先天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先天缺失幽云十六州以及河套平原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产马地,没有马就意味着只能以步兵为主(水系稀疏的北方,难以发展水军),而步兵对于骑兵,有着明显的劣势。另外,自古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战乱频繁;但南方则长期平稳,不同的生活环境就造成了“北方出将,南方出相”的局面——北方将才打天下,南方相才坐江山。
第四、补给问题
这个因素其实与地理因素有很大关系。首先,南方军队带着大量粮草辎重出发,放眼望去,他们看见的是“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那么开战之前,他们要消耗多少粮草呢?《史记》中记载了卫青、霍去病等人远渡大漠,翻越祁连山讨伐匈奴之时,汉朝政府给他们输送一石粮草的成本是一百九十二石!另外,北伐习惯的面食以及肉类都容易保存及携带,但带着大米北伐的话,就避免不了埋锅造饭了。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