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西夏雄踞西北,抗衡辽、宋、金三国,西夏论疆域没有宋、辽、金广阔,论人力物力也不如宋、辽、金,立国却能如此长久,给人印象中一直很小的国家何以立国如此长久呢?
地形险要,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上基本自给自足,是西夏赖以立国并能长期生存下去的物质条件。西夏统治的基本地区为河西走廊及黄河河套一带。其境内,群山环保,北有阴山与狼山,西有贺兰山,西南有祁连山,东南有六盘山,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直贯其中。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更是依山带水,形势雄固。兴州、灵州(今宁夏宁武)因农业发达,向有塞上江南的美称。祁连山为天然牧场,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水利发达,水草丰美,向来为西夏的粮仓和良马的产地,尤其是凉州,在经济上特别重要。夏州(白城子)东南的横山一带,为西夏的精兵和军粮的重要产地。这里的党项羌兵战斗力最强,农业的兴盛仅次于兴州、灵州。西夏往往依靠这里的羌兵堡寨同宋对垒。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上的基本自给自足,同西夏立国的兴盛和长久有着很大的关系。
西夏统治阶级大胆选拔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国家对内对外的职能,这是西夏兴旺发达和立国长久的又一重要原因。西夏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尊重和选拔,突出表现在景宗元昊统治时期。他为了建立强大的西夏王国,并使之迅速得到巩固,也像他的祖父李继迁一样“曲廷儒士”,在统治境内大力招揽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特别注意招揽重用宋朝过来的失意知识分子、文臣武将。对于被俘的降官降将,不但不杀,反而如以礼遇,希望能为已用。这同宋朝的杀俘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元昊大力招揽、礼遇、重用政策的感召下,一道有才能的文武知识分子,团结在元昊周围,担负着西夏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各种要职。在一大批“主谋议者”的参谋下,确立了西夏官制和兵制以及其他典章制度,从而确立了立国规模,为西夏较长时期存在下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西夏大力兴办学校,发展科举,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缩小了汉族和党项族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提高了西夏国家文化水平,从而也就加强了西夏抗衡宋、辽、金的实力,延长了西夏的寿命。
西夏统治阶级不断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革新,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则是西夏立国长久的根本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景宗元昊、崇宗乾顺和仁宗仁孝时期。元昊为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刚刚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内根据西夏的基本国情,进行了诸如确立官制和兵制,设立蕃宇学院和汉学院等方面的改革。元昊对官制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精神:第一,虽西夏官制多与宋同,但并非完全照搬。如宋和西夏都设有中书令,但宋主要是赠官,形同虚设,而西夏的中书令位在宰相之下,相当于副宰相。第二,在任命官吏方面,注意了蕃汉联合统治的特点。在兵制方面,针对国情带有氏族血缘色彩的党项部落兵制进行了一些革新。首先是军队来源扩大了。除了由党项羌组成外,还增加了汉人组成的军队。其次,兵种增加了,计有“擒生军(战争中专门俘掠生口,计十万人)”、“侍卫军(由党项贵族子弟组成,带有人质性质的轮番宿卫的军队,计五千人)”、“铁鹞军”(由骁勇之士精选组成,担任最高统治者保卫工作的禁卫军),等等。第三,军队之后机构健全了。在全国设立十二监军司,在十二监军司之上还新设立了一个总的军事机构——翔庆军。西夏经过两次较大的变革,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它确立和巩固了西夏的皇权,发展了社会经历,调整了生产关系,使西夏的封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基本相适应。
党项羌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同境内其他各族友好相处,共同开发西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西夏立国长久的又一重要原因。西夏的党项羌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他们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刻苦耐劳,坚持生产斗争,开发西北,发展社会经济。他们乐于战斗,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由于西夏是个小国,人力物力,同宋、辽、金相比,处于劣势,加上对外战争频繁,因此,他们经常处于高度警惕的临战状态,庄重自强,奋发向上。
民族政权林立,宋、辽、金在不同时期,互相攻伐,抵消实力,尤其是西夏的邻邦宋朝,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内外交困,穷于应付,是西夏立国长久的外部原因。西夏立国时,在祖国大陆上,先后出现了众多的民族政权,其东南是宋,其北和东北是契丹族的大辽,东北味女真族的建立的大金,西南有吐蕃,吐蕃的东南有大理,西方有于阗、龟兹、高昌等西域小国,北方有蒙古诸部。在众多的民族政权中,举足轻重互相抗衡者则为宋、辽、金和西夏。西夏先同北宋和辽鼎足而立,接着又同南宋和金鼎足而立。北宋在真宗景德元年“澶渊之盟”以前,同辽进行了多次战争,金在太祖阿骨打时,发动了大规模的对辽战争,此后,金对宋进行了长达110年之久的战争。这些旷日持久消耗战的结果是,吃掉了大辽,灭亡了北宋,削弱了南宋和金,这对西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巩固,无疑也是一个外部的有力条件。
此外,西夏统治者还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及宋、辽、金的强弱形势,决定联合谁,孤立谁,打击谁。即使对待已经确定的敌国,也往往是战争与和谈两手交替使用。如继迁、元昊统治期间,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联辽抗宋,推行“远交近攻”之策。但联辽的结果,只能得到政治上的声援,经济上得不到好处,故有时又讨好宋朝,希望得到它的“岁赐”。总之西夏统治者利用外力但不完全依赖外力,采取战争与和谈两手交替使用的灵活外交路线,对于延长西夏的寿命无疑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大军先后对西夏发动了五次战争,企图灭亡西夏。然而由于西夏的顽强抵抗,又加上蒙古大军分心四顾,一直未能攻克兴庆府。直至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和西域后,才集中全力发动了对西夏的毁灭性进攻。战争的过程不可谓不惨烈。而蒙古方面也损失惨重,兵力消耗十分巨大,成吉思汗也因瘤疾复发而陨落六盘山。成吉思汗死前曾留下遗言,要蒙古大军暂“秘不发丧”,待西夏国主纳城投降并将其诛杀后,再将死讯公之于世。这一细节,可以说是蒙古军能够灭亡西夏,导致西夏国主被杀,拓展蒙古疆域的关键所在。至此,党项族创立的西夏烟消云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