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一定要坚持北伐呢?
第一点就是为了保持蜀国的一种政治正确,因为蜀国的建立,是以,连续汉室的名义来建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之为蜀汉的原因。而魏国的建立,实际上是篡夺了汉室的权力,强迫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也就是说,在蜀国的政治立场上,魏国与蜀国之间是绝对对立的,是没有和解的余地的。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魏国是坏人,那么蜀国就是好人,而蜀国想要保持自己的这种政治立场的一种正确性,那就必须要,去北伐魏国,好人去攻打坏人,而不能和魏国谈和,或者是休养生息,至于为什么不休养生息,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说没有了这样一个政治正确的立场,那么蜀国会更难受,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实际上是因为蜀国标榜自己是汉室的继承者,是东汉的继承者才来投靠蜀国的,如果说这种政治立场不在了,或者说蜀国的政治立场变了,他不再是汉室的继承者,那么那些人也许就会离开,甚至说,蜀国也许就会因为这样的情况,而遭受到很大的损失,而蜀国的国力在三国之中又是最弱小的那一个,根本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所以说他必须通过北伐战争来标榜,来维持自己的政治立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是因为刘备的遗愿,这个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了,刘备毕生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消灭魏国小米吴国,然后重新恢复汉室的天下,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一种精神上的继承者,他选择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的医院也就是他的毕生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虽然刘备死了,但是,诸葛亮自己还活着,所以说他选择继续去做,继续实现刘备的愿望。
而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想要通过北伐来缓解蜀汉内部的一种政权的压力,因为蜀汉,蜀汉内部有两个政权,一个是荆州集团,一个是益州集团,荆州集团的大部分人都是刘备当初入川的时候带进来的,而益州集团则是当初刘璋被刘备集团所同化之后留下来的,而这两个集团之间,他们之间的目的其实并不相同,对于益州集团来说,蜀国是否存在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即使是,魏国灭掉了蜀国,他们所受的待遇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的利益并不会有多么大的改变,他们的利益是不会因为蜀国的灭亡而受到损失。而诸葛亮,就通过北伐来缓解两个集团之间的一种压力,从而来维持蜀国政治上的一种平衡性,因为这种平衡性一旦会被打破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有可能导致蜀国从此分崩离析。所以说,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蠢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但是他不得不去做,这就是诸葛亮的悲哀。
孔明之所以执意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空耗国力的不智之举。相反,这是他作为蜀汉掌舵人,从天下大势和国家命运的角度考虑,最终采取的一项务实且有效的战略。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有生之年一直坚持这一战略。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成败得失来评价人和事,故而没有能够消灭曹魏的诸葛亮北伐也就难以被人们所肯定,对诸葛亮本身的争议自然也跟着多了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