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山伊始,不甘冷凳思变日
二。小试牛刀,阴图蜀郡败成抛
三。骇浪惊涛,刘彭冤魂西归早
四。血雨腥风,成都叫板白帝城
五。尘埃封久,昔日重臣今朝囚
正文:
一。出山伊始,不甘冷凳思变日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自己开府治事之前,地位一直不是很高,那么他是如何篡夺到蜀汉的最高领导权的呢?
我们先从他的发迹谈起,先是三番摆架子以吊刘备的胃口,或许他深谙“恋爱法则”吧,接着又抛售出那自相矛盾的隆中对,曹军来袭,刘备在闪人的途中,孔明居然还不自量力的提出攻打襄阳的刘琮。这些低劣的做秀表演实在难有可圈点之处。倒是和鲁肃渡江协商同盟一事可以称得上他的出山第一功,只是可惜这类水到渠必成的差使实在难以证明孔明的实力。赤壁之战后的收四郡,诸葛亮寸功未有,事后也只不过安排调三郡赋税而已。在这个时期孔明的地位,可想而知。
本来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论资排辈传统的国度里,诸葛亮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又没有很值得夸耀的才能、业绩和背景,得不到刘备的重用本也是情理之中。不久,刘备带着新挖掘到的庞统踏上了西进之路,诸葛亮不是被刘备看好的蓝筹股,于是被刘备丢在了荆州,这次机遇失之交臂。诸葛亮可不是甘心坐冷板凳的人,他在酝酿着…
二。小试牛刀,阴图蜀郡成败抛
刘备平定益州后,准备北夺汉中,尽管此时上天帮忙让大红人庞统英年早挂了,但是代替庞统地位的是法正而非孔明,孔明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而且沉浮宦海这么多年的孔明的手腕也不再如最初那么幼稚了。
在汉中之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刻,他压住援兵做筹码,和刘备讨价还价,把杨洪推荐去法正的蜀郡做太守,企图成为既成现实,迫于前线的形势,刘备只得暂时同意。诸葛亮的这一政治阴谋尽管一时得逞,但是很快又落空了,枭雄刘备岂是省油的灯?汉中战役刚完,就把杨洪调去做治中从事,太守仍然让法正做。①
这一回合尽管最后以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从某个程度上而言诸葛亮又是成功的,他第一次尝试到了政治阴谋的甜头,更大的骇浪惊涛就在不久的将来…
三。骇浪惊涛,刘彭冤魂西归早
没过多久,灿烂一时的法正也挂了,诸葛亮本以为自己能接任法正的尚书令,但是事与愿违,刘巴接任尚书令,诸葛亮仍然做他的军师将军,把我们的孔明同学气的… 孔明同学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他只有忍气吞声的等待。当然在等待的同时,他也不闲着,偶尔搞点小动作,先是一句话激得刘备赐死“有武艺,气力过人”的刘封,而理由仅仅是担心他日后可能难以统御,MYGOD,怎么和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借口如出一辙,多么荒谬的理由,每个人都有杀人的能力,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死呢?刘备一时冲动默认了,随即虽很后悔,但为时已晚矣。② 又几次三番的挑拨刘备和彭羕的关系,彭羕是庞统和法正共同向刘备推荐的人物,在当时又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孔明略施小计,逮到了把柄,添油加醋到刘备那里参了他一本。彭羕感觉风向不对,赶紧认错,但是诸葛亮仍然毫不留情的把他给砍了。③ 刘封和彭羕的死不仅为诸葛亮篡位夺权扫清了一定的障碍,更是为日后诸葛亮的政治阴谋壮了胆。
(这里差点题外话:马超会不会是也参与了孔明诛杀彭羕的阴谋,以致于孔明后来杀人灭口?当然,这只是猜测,但是却不无可能哦~)
诸葛亮的等待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称帝的时候,他拿到了丞相这一头衔,又“录尚书事”,可谓“位高权重”,但是孔明还是不满足的,在他看来,能够挑战他的隐患太多了。不久,刘备东征,让诸葛亮统筹负责后方,而诸葛亮认为机会来了…,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
四。血雨腥风,成都叫板白帝城
章武二年是刘备伐吴的那一年,也是蜀汉最大的转折点:东征失败,张冯战死、马良遇害、黄权被迫投魏。但是,更大的浩劫却在后方:在这一年挂的蜀汉官员有:时任司徒的许靖、时任尚书令的刘巴、时任骠骑将军凉州牧的马超、时任庲降都督的邓方以及元老级别的麋竺。全部都是军政要员… 按照当时蜀汉的官制,司徒的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自东汉实行中外朝制度后,尚书令实际权力挤身文臣之首;马超是当时军衔最高的将领,且在羌族中享有很大的威信;邓方镇守南疆,在南蛮未平的前题下必定握有重兵;而麋竺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又深受刘备信任。他们各个都是政军要员,本都是托孤重臣的人选,然而都在同一年挂了,这难道一点都不值得可疑?除了许靖当时已经逾越古稀,其他几位都正值壮年,然而他们在同一年挂,难道这真是巧合?
很可能就是孔明在后方有所行动,究竟是下毒还是暗杀,都不无可能,但个人觉得此时的孔明不再是出山时的孔明了,如此低劣的手段不再像是孔明的作为了。因而最大的可能大概是借口大清洗、肃反之类的,然后…然后…。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直接政变的可能。张飞死后,继任司隶校尉(就是是中央警备司令员)一职的是诸葛亮更是给政变提供了便利。由于诸葛亮很聪明的国不置史政策,使得一段段历史真相都被云雾所缭绕。 刘备伐吴失败后一直赖在白帝城不肯回成都,应该并非防吴那么简单,其时吴蜀已关系正常化,魏吴亦酣战正欢,所以赖在白帝城与其说防吴不如说避难,刘备不愧是枭雄,他一闻到风中的血腥,便敏感的察觉到了点什么,于是只能赖在永安。④ 腥风血雨或许不仅这些,根据刘备的遗书所载,刘备刚开始的病仅是“但下痢耳”,换而言之应该仅仅是肠胃不大舒服,但是后来却“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以致最后挂了。也并不是没有可疑之处,莫非下痢便是慢性中毒的征兆? 我们再联系的看看三个人,或许能发现更多。首先是汉嘉太守黄元,从先主传和杨洪传的记载看来,表面上似乎是他是出于假想敌而造反的,而实际上,而从他进兵成都的时机来看,却越看越像刘备投石问路的一着棋子。⑤ 还有二人便是吴班和李朝,刘备东征惨败而归,他们二人是为数不多的安全归来的将领。但是他们二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吴班尽管一直毫无业绩,却依旧平步青云,最后官至骠骑,而李朝却无故卒于永安,年份正好也是章武二年。如此看来,章武二年底三年初的时候,永安宫中发生了什么,似乎不再是那么简单了…⑥
五。尘埃封久,昔日重臣今时囚
刘备终于快撑不住了,此时的刘备为了使得蜀汉内部的稳定,也为了成都妻与子的安全,他亦不得不向孔明认输,所以让诸葛亮成为首席托孤大臣也是没有办法的。他能做的,只有故意说要让孔明即位,逼他作出用不篡位的承诺,而他推荐刘禅认真读的四本书,多半也是希望小阿斗能够自己保重… 在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许靖、刘巴、马超、麋竺等意中人选先后逝去以后,他只得把还算是个人才、不久前接任刘巴的尚书令李严拉来,把中都护如此重要的官职交给他,换句话说,等于把军政大权都分给了李严,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为了平衡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权力,但真相更可能是为了牵制诸葛亮…⑦ 但是李严太不争气了,在军事上他或许是个人才,但是在政治上却无疑是个蹩脚的演员,先
是被诸葛亮的加官晋爵所麻痹,接着又待在永安不曾来成都,于是内政权无从谈起;不久,诸葛亮故意南征,间接的夺回了军权。至此…诸葛亮已经大权在握了,李严的头衔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他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⑧ 果不其然,诸葛亮先把李严骗出江州,然后把押粮这样一烫手山芋扔给李严,这类活,做的好无功,而且有极其容易出错,终于诸葛亮逮到了李严的失误,然后把自己苦心列出的条条框框一起扔给阿斗,阿斗即便是知道了怎么回事,但也只能乖乖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办…托孤重臣、诸葛亮的最后一政敌李严就这样“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补充下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李严之死,诸葛亮大概是怕自己升天以后李严会有所动作,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怎么说也是为了国家利益啦,也无所谓什么不好意思的~(十二年,严闻亮卒,发病死。)
结束语:
以上便是诸葛亮篡得蜀汉的最高领导权的全过程,不愧为我们“伟大的政治家”,说起搞政治,上下五千年自然还有比诸葛亮更强的,但是能做到如此隐蔽,以致能给人们留下极其贤明的印象,能出孔明之右者,可还真得不多。至于为何不称帝,和曹操一样,在诸葛亮看来,皇帝那个头衔已经不重要了,只可惜自己的儿子诸葛瞻比曹丕太差远了…
除以下所引书目,其余全部来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①《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②《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③《三国志·蜀书·彭羕传》: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司。……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④《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⑤《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以豪侠称,官位常与壹相亚。先主时,为领军。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伟南名朝,永南兄。郡功曹,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驾从事。随先主东征吴,章武二年卒於永安。
⑦《三国志·蜀书·李严传》: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⑧《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
⑨《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