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句诗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和宋朝一代名相吕端,他们以“一生小心谨慎”和“大事不糊涂”著称。今天,我们综观历史上的显著人物和达官贵人,几乎没有什么人是糊涂蛋。他们不光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会糊涂——否则在政治争斗中有丝毫的糊涂就有可能被砍掉头了。
比如历史上的曹操,其肯定不是一个糊涂的人。曹操一生没有当皇帝——其权力却一直比皇帝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皇帝刘协在他面前只能做做样子。但是,偶尔碰上这个真皇帝忍受不了,赌气说不干的时候,曹操还真知道尴尬,显得很被动。史书上称,公元214年,一个朝廷官员同皇帝刘协议论几句朝政的话,被监视的人获悉后报告曹操,该官员受到了处理。刘协知道后很不舒服,直接告诉进殿参拜的曹操说:如果您还愿意辅佐我的话,您就对我宽厚一些。不然,就把我除掉吧。曹操听了觉得难受,就装没怎么听清楚,装糊涂。大约又过了几年,孙权给曹操写信劝其称帝,自己称臣。曹操当时就看出孙权的“言外之意”,没有上他这个当。曹操说孙权这小子是拿我往火上烤啊。他表现得很清醒,一点也不糊涂,也不用装糊涂。后来,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不过他留下“话柄”自比周公,表示自己考虑到年老多病,还是把帝王位置留给后代更好。曹操于220年死后,早已得到“旨意”的曹丕毫不客气地把汉献帝刘协赶走,自己当了魏国皇帝。等曹丕当了皇帝,此前一年还劝曹操当皇帝的孙权,此时祝贺曹丕当了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229年他自己也当了吴皇帝。作为三国时期的另一个诸侯刘备,比起魏、吴来说实力算比较差的,但要论当起皇帝来一点也不差。公元221年,刘备听说曹丕废汉献帝后当了皇帝,自己跟着也当皇帝,国号蜀汉。
说起曹、孙、刘三诸侯,倒是曹操最清醒,不愿意在死后被皇帝这个名头所累。而孙权和刘备,则是说一套做一套,前者劝曹称帝,后者一直叫着恢复汉室,最后还是争先恐后地当了皇帝再说。若论其政治家的品行来,曹操远在孙、刘之上。《二十五史》有记载,刘备早想就称帝,一是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再者就是有名叫费诗的司马上疏表示不妥,认为时机不到,“如今大敌还没有除掉,却先自立为皇帝,恐怕人心要生疑惑”,可刘备听后生气了,把他的官职给撤掉了。当时,能看出这个刘备这个心思的是诸葛亮,但诸葛太聪明了,太谨慎了,太不把国家利益当回事了,他自己绝不会像费诗那样说,否则同样会被刘备怀疑有二心,有“取而代之”之企图——那可就有可能是死罪了。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北门内的武担山之南登皇帝位,大赦天下,任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和正宗的汉丞相曹操平起平坐了,而刘备也比曹操高一个级别了。
诸葛这个人,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人精,善于察言观色,从来深藏不露,但每逢大事其内心世界早已春潮汹涌了——为了顺利当丞相,他不会像费诗那样轻易冒犯刘备,而作为丞相,他肯定不称职:国家还没安稳,称帝有那么重要吗?刘备到底是人人皆知的厚黑高手(李宗吾语),其死前特意在公众场合公开交代刘备“如禅尚可辅佐之,若禅不才取代之”——这可是国家最绝密的东西,吓得诸葛当众表态说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记载,公元223年,只当了两年蜀汉皇帝的刘备在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原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实,论及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其能力绝不在刘禅之下,但刘备此言是有用意的,主要是通过让诸葛公开承诺的形式来防止其日后成为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对于政治上的一些阴谋,刘备有着明确的洞察、辨别、判断和防范能力,比诸葛强多了。他知道诸葛亮有能力治国,但他却不愿意把帝位禅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这份江山。当然诸葛自己也聪明,当个丞相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他却不那么称职,不那么有远见,尤其是在刘备死后,主张伐魏,错败连连,为日后江山移交敌手反而立了大功。比如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决定做最后一搏,再次出兵伐魏。这次战争的关键战区是街亭。本来,坚守街亭要地应由诸葛亮亲自指挥,但诸葛亮考虑到街亭一战风险极大,如果亲自指挥,一旦失手不仅使战争失败的责任落到自己头上,而且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于是他前思后想,绞尽脑汁,决定找一个人去替他冒这个风险。选来选去,他选择了年轻气盛、心直口快、急于立功且懂得一些兵法的马谡。据说马谡属于书呆子型的人物,饱读兵书,对诸葛亮极为崇拜,他对诸葛亮任何决定都不持怀疑态度。诸葛亮算计明白,若马谡能够守住街亭,说明自己指挥有方,知人善任,功劳肯定少不了,假若今朝失掉了街亭,就拿马谡问斩,所以,战败的责任就该由马谡来承担,而自己可以难得糊涂一下。等如意算盘打好之后,他便命马谡去守街亭,他料定马谡失手的可能性极大,于是与马谡签订了军令状,以便在马谡战败后拿马谡开刀名正言顺,让马谡心服口服。后来的结局已经很明白了,马谡“放弃南山,放弃街亭”。按照军法被斩首。但这师爷诸葛呢,却装糊涂蛋,他为了掩人耳目,假意责备自己,当众认贬。其实,这只不过是做样子的,他不当这个丞相还能有哪个能人来当,毕竟他大权在握,同时还有老资格,长期以来的宣传使他得到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名声——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也。他不对国家说实话,所以国家的灭亡正是对他的报答。公元223年,刘备去世,234年,诸葛亮去世,263年偏安一隅的蜀汉被魏所灭。
三国时期,距今已经过去一千七百多年了。但历史总会有重复的地方,比如掌握权力的人中,玩谋略的确实不少,我们的历史是具有宗教意味的历史,后人通过历史真相可以找到自己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