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刘备可曾联张鲁?

《华阳国志》记载:张鲁曾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张鲁与刘备远无杀父之仇,近无夺妻之恨,而曹操却夺了他的汉中,如此局势下张鲁何出此言?笔者做了个大胆的假设:刘备曾经联张鲁!

建安十六年刘璋闻曹操破马超,钟繇向汉中,恐怕有朝一日曹操灭汉中取巴蜀,于是命张松前去结联曹操。张松却反与刘备勾搭,力劝请刘备入蜀北讨张鲁,刘璋从其计。而刘备有荆南,势必取巴蜀,此次刘璋不请自来,可谓正中下怀,于是刘备驱麾下精锐赶赴川中。刘璋盛情款待,资给兵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但刘备没有立刻进攻张鲁,他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七年在葭萌不是积极北进,而是收买人心。

于是我们不禁要怀疑,刘备吃着刘璋的住着刘璋的却不干活整整一年,能说过去吗?更何况张鲁闻知刘备替刘璋来收拾他,张鲁会无动于衷?建安十八年刘备翻脸转过身来进攻刘璋,而他在自己背后的葭萌只留了几百士兵做后卫防备张鲁?如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思考。

两刘关系破裂是在张松东窗事发之后,刘备杀杨怀高沛进攻涪城、绵竹,与刘璋部属相互攻杀经年,直到建安十九年成都破降。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两刘在巴蜀鹬蚌相争,张鲁智力低下不知道渔翁得利的道理,竟然没有大的军事动作?

瞻前顾后,蛛丝马迹表明:刘备与张鲁在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九年极有可能眉来眼去,互通款曲。

《三国志·霍峻传》记载:“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

两家若为仇敌,何出“求共守城之语”,这样的“诱”敌之计也太过愚蠢低劣!这更像是两家同盟关系的言语。

马超后来从张鲁那里叛逃向刘备,《典略》记载刘备大呼:“我得益州矣”,马超这么大的本事能攻无不克?他当时不过是个屡败之将,刘璋怕他干什么?为什么马超到后不久刘璋举众投降?原因恐怕是因为马超是在代表张鲁势力,所以刘璋才如此绝望!

但问题是:真若如此,张鲁理应与刘备属于战略同盟,后来曹操进攻汉中刘备为何坐视不理,又为何张鲁失汉中后宁死不投刘备反向曹操?原因只可能是:刘备把张鲁给涮了!

“杨帛诱(霍)峻”很可能是刘氏说辞,张鲁未必不怀好意,《三国志·霍峻传》记载:“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张鲁谴将助霍峻或许是出于帮助也未可知,但霍峻的回答却是:“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于是“(杨)帛退去”,若张鲁真是来进攻葭萌一定是与刘璋前后夹攻,不会是面对几百人的葭萌因为一句“头可得,城不可得”就“退去”。

而霍峻为什么回答如此坚决?因为老刘知道自己早晚要取汉中,所以不让张鲁染指葭萌;同时他已经盯上了张鲁麾下的马超!

《文士传》记载王粲语:“(曹操)逐刘备于陇右”,裴松之认为时间上的论述有错误,所以此记载不可信,但我认为时间上的颠倒不代表事情就是空穴来风,历史记载由于文人修辞、传抄错误、断句的情况导致记载前后顺序混乱,甚至张冠李戴的事情是很多的,但无风不起浪,无中难以生有,所以不能全凭时间上的不符合就一棒子把这个记载打死。裴松之又称:“(刘)备身未尝涉于关、陇”,所以此记载不可信,而我认为刘备没到关陇不代表刘备一方的人没到过关陇。那么曹操有生之年有没有与隶属于刘备的势力在陇右交过手呢?实际上曹操势力只在陇右与马超交过手,并把马超逐出陇右。

马超建安十六年大败于渭水,建安十八年,“(马)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凡万馀人,攻冀城”,建安十九年“马超从张鲁求兵,北取凉州,鲁遣超还围祁山”,可见马超此时已经屡次进攻陇右,张鲁就是他的后台老板。

于是交集就在马超身上,“逐刘备于陇右”所指的潜台词昭然若揭:张鲁与刘备联合北取陇右,马超隶属张鲁,而刘备属于同盟的主体,所以“逐张鲁麾下的马超于陇右”等于“逐刘备于陇右”。正如赤壁之战明明是周瑜指挥,偏偏在《三国志·武帝纪》中称:“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这就是因为刘备是同盟的主体,褒贬的对象都由主体一力承担。

只是刘备太不地道,他密令李恢拉拢马超,典略记载:“(马超)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于是就有了刘备大呼“我得益州矣”的豪言壮语,因为他知道刘璋懦弱,马超若代表张鲁出现,刘璋势必绝望!果然如其所料。

就这样,刘备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把刘璋与张鲁玩弄于掌骨之间,所以才会有:“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苦大仇深!

实际上仔细想想刘备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刘备自从赤壁发了横财之后就对“统战”情有独钟,赤壁他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巴蜀他联合张鲁消灭刘璋,关羽死后他又想联合曹丕进攻孙权,但被曹丕回绝。也难怪,刘备联孙权要其荆州,联张鲁诱其马超,曹丕怎敢再与其联盟?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