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翻阅《南充日报》转《北京日报》一篇文章《诸葛亮想当皇帝》,阅后深感文中一些论点缺乏确切论据,断章取义,凭空揣测不少,令人难以置信和接受。
这篇文章是评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一书,阐明其作者朱子彦经过长期研究认为,诸葛亮的事功、智慧、德操均被后人无限夸大,形成圣化和神化。全文认为诸葛亮极具权欲野心,是个不值得崇敬的历史人物。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后人对诸葛亮有不同程度的夸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不能概而论之“均被无限夸大”。他作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献策和治蜀的丰功伟绩,以及忠于刘汉王朝的勤苦精神,不能一概抹杀。他曾率先提出联吴破曹和西取蜀川的重大决策,事实证明其见解非常独到和高明,仍不愧是很不平凡的历史人物。
盛誉“良史之才”的陈寿虽与诸葛亮有杀亲之恨,但在所著《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公正地作了破格处理,寄于崇高敬意。这说明诸葛亮在当时已极负盛名,并非全是后人吹起来的。
这篇文章中说:“诸葛亮投奔刘备,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一穷二白’,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如是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和分化瓦解异己力量,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并列举其具体事例如“废黜李严、打击魏延”等。这也是牵强附会,不符史实。这篇文章举出诸葛亮想当皇帝的唯一论据是:诸葛亮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实现刘备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如引诸葛亮对李严说:“如果灭魏,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其文又分析说:“权臣篡位,先受九锡,然后黄袍加身。诸葛亮毫不避讳人臣之大忌,公然声称北伐一旦成功,他便要受九锡,这足以证明他的不臣之心。”这论据更是捕风捉影,站不住脚,因为不能把想“受九锡”和想“篡帝位”连成同义词。何况《三国志》注诸葛亮对李严说上述话时还说“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意思是说“灭魏后汉帝还都,他与众臣都会受封升职”,这更说明诸葛亮为人臣的坚定立场和匡扶汉室的耿耿忠心。
《三国志》对诸葛亮功过的评价是比较切实和公正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评判诸葛亮,应以全面阅读理解《三国志》为首选。当然,《三国志》对诸葛亮过失的评判也不隐讳,但要说他极具权力欲望,欲图王霸之业,很难找到确切的论据,这篇文章从大量史料的“鸡蛋中找出骨头”,硬说诸葛亮“想当皇帝”,这真是一种歪曲和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