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曹魏屯田始末

屯田,顾名思义为垦殖田地,曹魏时专指运用官方力量藉以耕作蓄粮。

一、起源 

陶谦屯田一说尚不足成立,虽然任用陈登为典农校尉,又有巡田、凿溉等兴农之事,但还不至于延展至屯田程度。否则李冰父子在益州始建都江堰,兴水利以灌良田,但没人称之李冰在益州屯田。兴平二年,公孙瓒在易京垦地蓄粮,从敌将曲义粮尽退走,还有后来围堑筑京“积谷三百万斛”,故知公孙瓒屯田有成。另外兴平二年曹操收割取麦也不算屯田,与吕布互战正亡当然无暇耕种,否则孔明北伐广芟上邽小麦,不知是否也能称之孔明屯田上邽,虽然也不出蜀军耕作。夏侯惇断水作陂,又“率将士劝种稻”,结果“民赖其利”,可见此事为兴陂益民,并非收获归官,虽有助于农业,但失屯田蓄粮原意。

兖州举州几乎全叛,枣祗据东阿城而继粮,虽然可能是屯田新粮,但更有可能是陈年积粮,当时粮作顶多一年一熟,多年积粮的效果比一年新粮好。再从后来枣祗“兴立屯田”与异议者相研斟酌,故知当时原无屯田,所以才须新制另起,曹操一时“不知所从”,只好让枣祗与荀彧讨论,后来才设官行事,以枣祗为屯田都尉,用任峻为典农中郎将。

因此建安元年起,曹操开始屯田事,此为目前定论。

二、农夫

成员组织:基本上为募集流民、降众及贫民等,皆为无土之人;或者是强迁之民,必须放弃原有土地。典型的征召命令,当然会发生“民不乐,多逃亡”的抗拒。袁涣谏言“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后,才改变强迫农民屯田的高压态度。至于曹丕欲徒冀州十万士家以实河南、司马懿表徙冀州五千人佃上邽,冀州百姓都得离乡背井。另外则是由兵卒务农,以“出战入耕”的姿态,“于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开垦,故下不甚劳。”是为兵农合一。

通常把屯田客称之“民屯”,佃兵称为“军屯”。

三、收获

屯田以积军粮,这从枣祗陈言及邓艾估算等,皆能知其效用皆为“战争补给”。

但实际上屯田客没有自己的土地,一年到头的辛苦皆为官田而忙,又受行动限制及迁徒自由,收割所获全部归官,所有劳力付出全部付出,这种特征具有“集中强制”、“计划性组织”、“限制行动”及“高压剥削”等,实际上就是欧西庄园经济下的“农奴”。

从“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看到佃兵沉重的产量预算,再从“夫农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种,耘锄条桑,耕熯种麦,获刈筑场,十月乃毕。治廪系桥,运输租赋,除道理梁,墐涂室屋,以是终岁,无日不为农事也。”又得到屯田客的工作时间终年无休。屯田客就像忙碌的蜂蚁,勤劳地辛苦奔波。

四、功过 

虽然传统上对曹魏屯田给予极高的评价,举凡解决军粮供应(增加粮秣及运送)、提供温饱的耕种环境(受官兵保护)、使流民耕作荒田(增加产量)及促进农业发展(修水利及治农具)。但是新的典农屯田诸官,却形成另类的特权。

新兴的阶级不但开始经营副业,也开始贪污豪夺:曹操时屯田“专以农桑为业”,但是司马芝却奏言:“自黄初以来,听诸典农治生,各为部下之计……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屯田长官不满足于务农而开始经商,举如石苞贩铁谋利,抽调屯田客而走,可耕作之人于是变少。又“百顷及坏汤沐邑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及“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公然把官田、租牛及屯田客占为己用。但是应缴粮食却未因此而缩减,以至于发生“至亩收数斛以还,或不足以偿种”,到期缴不出数量,最后的下场当然是起兵抗争,有“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及“襄贲校尉杜松部民炅毌等作乱”等。

事实屯田也就是聚众耕田而已,对军粮的供给,也得等年终收获而用,官渡战时,曹操已经屯田五年,但是袁绍谋士沮授就提出:“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意指曹操兵粮不足,但是袁绍兵粮充足。甚至曹操还得火烧乌巢,还有后来许攸询问曹操积粮等事,可见曹操多年屯田的功效,远不如没有屯田的袁绍。

屯田客及佃兵后来起兵抗争,包括淮南三叛之一也来利用,“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屯田制度已经动摇国本,而失去原来供给军粮的本意。于是浮现出屯田的弊害,压榨人民不用多提,又造成地方拥兵挟粮自重,淮南三叛的起兵规模,更因有屯田佃兵而得以成长。

五、结论

咸熙元年宣布:“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距离启用的建安元年,屯田制度实行前后头尾,共七十年。从强征迁徒、限期产出、超时压榨等特征,屯田根本就不是所谓恢复生产力,或提供养民孳息的机会。从屯田客及佃兵的叛变或逃亡,及典农或屯田校尉的贪污或占田,再真正评估屯田对军粮的供给,屯田效果功过参杂各半。

屯田可源自战国赵将首开幕府,为应匈奴来袭而就地粮食自给自足,边将几乎盛传此风,包括魏晋后来的都督及唐朝各都护府,皆因粮于当地,而不复从后方载粮,是以后方不兴屯田。此效果在交战边界最为有效,内地及后方则鲜有聚众耕种强逼务农等事。

屯田本为供应军粮而起,乃兴因战争,而终于和平。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