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姜太公,有八条选拔帅才的标准和对应的方法: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问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大概意思是:通过问问题,考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跟他抬杠,考察思维灵活性;通过跟踪他,考察他的诚实;装作不知道他的事问他,还是考察他的诚实;把钱让他经管,考察他是否廉洁;让美女围着他转,考察他是否洁身自好;告诉他大难临头,考察他是否勇敢;把他灌醉,考察他是否失态。
更进一步的,是《孙子兵法》,它把帅才标准概括成五个字:“智、信、仁、勇、严”,看上去更加精准。
说到帅才选拔,汉朝名臣萧何是我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人物里面最具慧眼的人。他发现了一个人才,叫韩信。有两点最能证明萧何的慧眼。第一,他举荐韩信做大将的时候,韩信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第二,萧何不仅预见到韩信的成功,而且预见韩信的失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志向高远,在项羽手下怀才不遇,于是投奔刘邦。韩信才能高,但缺点不少,以至于犯了错误,差点儿被杀掉。临刑时,韩信感叹:“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当时另一位慧眼识人的人——滕公,正好听到,觉得这个人出言不凡,于是刀下留人。韩信当时命是保住了,可还是没受重用。英才有一个特点,他们急于建功立业,没有耐心慢慢向上爬。韩信决定离开刘邦。这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通过日常观察和测评,萧何确信韩信是难得的帅才,不遗余力地向刘邦推荐。刘邦并不轻信萧何的意见,而是亲自考察韩信。刘邦感觉韩信的确很行,想让韩信从偏将做起。萧何认为必须立即任命韩信为大将。萧何的慧眼,还表现在他对韩信和其他将士心理的把握上。萧何考虑到出身贫寒、寄人篱下的韩信的自卑感,而且考虑到其他将士对没有作战经验、没有战功的韩信的质疑,所以建议刘邦用《孙子兵法》所说的隆重的拜将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
在我看来,自从用了韩信,汉军百战百胜,天下很快就姓刘了。刘邦不用韩信,天下不一定姓刘。
韩信是个志向高远的人,刘邦死后,韩信是否志向高远到想当皇帝的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萧何认为必须管理这个潜在风险,于是建议吕后果断铲除了韩信。这对汉王朝是个保障,对于韩信是悲剧。
想想刘备选中诸葛亮,也是先有他人极力推荐,后有刘备亲自考察。推荐诸葛亮的人是司马徽和徐庶。
《隆中对》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面试加案例分析。刘备对诸葛亮的表现非常满意。不过,其他人并不看好诸葛亮,这其中包括关羽和张飞,也包括他的敌人司马懿。《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根本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他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多谋而少决”,区区五个字,精辟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优缺点。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业绩是这样评价的:“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毛泽东评《古文辞类纂》中苏洵《权书 ·项籍》,有这样的话:“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韩信和诸葛亮的成败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韩信能征善战,但不善于管理自己的言行,不能赢得上级信任。诸葛亮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但是不善于带兵打仗。他们都是有缺陷的英才。
总结下来,我最想说的是,在帅才选拔方面,刘备不如萧何,因此,若要选拔帅才,要学萧何而不要学刘备。
(作者本名李峰,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风里领导力创始人,效度邦测评机构共同创始人,他刚刚出版了《五大品质:卓越领导力心理基因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