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奸者,狡诈也;雄者,强横也。“奸雄”,用白话翻译过来,也就是依靠欺骗和暴力起家的统治者。这一类统治者在权势的争夺中虽然可以纵横捭阖,但十有八九树敌太多、造孽深重,所以都有类似的毛病,那就是总担心有人要谋害自己。《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
曹操这套把戏,明眼人一看便知底细:那不过是为了让人相信他真的会在梦中杀人而已。曹操手下的谋士杨修,就在下葬被斩侍者的时候,指着棺材感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假作杀人时尚在梦中,以便既能为了防身滥杀无辜,又能逃避世人的指责、不必承担故意杀人的责任。比这更颟顸的做法,那就是连“杀”这个事实都不承认,把“杀”与被杀者都说成一种幻象。《央掘魔罗经》的主人公央掘魔罗就属于这样一个人物。他曾受到邪师蛊惑,连续杀害了999个无辜的人,直至佛陀现身教化,方才罢手。而后在与文殊菩萨的辩论中,却竟然声称他不过是“为调诸毁法”,“现杀化众生”。也就是说,他的杀人与所杀之人都不过是一场幻象,是他修行的过程与手段,并没有真实地伤害到众生。按照央掘魔罗的看法,“恶非恶”,乃是因为“真非真”。换言之,所争论的已经不再是杀人为不为罪这个伦理问题,而是真杀还是幻杀这个事实认知的问题了。
过去的实情究竟如何、某种对历史的描述是真是幻,这是一个哲学的大问题。过去不可重复,只能重构。对于重构的史实,谁都没有最把握的证据。所以,历史本来就处在真实与想象之间。这样,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搅浑水”,使历史的描述与诠释对自己有利,便成为一种真正的“幻术”。
是真还是幻?这不是庄生梦蝶的浪漫问题,而是始皇焚书的社会效果。历史的幻术似乎相当有效———可是,也只是“似乎”而已。不知哪一位大哲,曾说过这样的警世名言:“你可以永远骗一部分人,也可以暂时骗所有人,但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归根结底,施弄幻术的杀人者只能是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