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诡道通往成功之路:三国奸雄谁最诡

三国人物脸谱 数三国诡雄!看天下谁最诡? 《三国演义》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通俗的兵书;毫不夸张地说:《三国演义》地地道道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兵书。 在军事学的兵书中,“诡道”是智慧的代名词;诡道之书《三国演义》,与历代兵书一样,闪烁千古不灭的智慧光芒;更具有吸引人着迷的“诡魅”。 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说:读了《三国演义》学诡道,增长知识和智慧;《三国》“诡魅”,能让我们具有“东方不败”的魔力。 《三国演义》的作者,以生花妙笔,把一部兵书艺术化,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具魅力。 《三国演义》,精彩地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个世纪,接连不断的战争,描绘出变化无穷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把一连串战役展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兵家思想和权谋之术,在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中,渗入军事知识和权谋韬略,巧妙地把文学艺术和军事理论融合。 《三国》中描写了一系列的战斗,不是简单的搏斗厮杀;不是着重描写“白刃交兮宝刀折”的惨烈战争场面,而是着重刻画谋略;斗勇中充满了斗智,斗力中贯穿斗谋。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场面宏大,军阀间的矛盾复杂交错,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溶为一体,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表现出千奇百怪的多样化。兵法中的示形、造势、用术、谋攻、庙算、诡道、出奇、用间等思想,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把军事家、谋略家的风彩展现出来;焕发出诡魅,相当迷人。诡迷心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以一首豪迈的开篇词,引出了无数英雄。 《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风云际会,豪杰辈出的时代;英雄也好,奸雄也罢,还有枭雄,都被诡道之书《三国》揭露了本质:诡雄,尽显诡雄本色。 看三国,能够左右风云,兴风作浪的,不是有万夫不挡之勇,于万军阵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好汉,而是诡雄。 数三国诡雄:魏有曹操、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邓艾、钟会等;蜀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姜维等;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还有助董卓为乱的李儒,助吕布屡败曹操的陈宫,助袁绍的田丰、沮授等;特别是许攸,投曹操献一计,就扭转战局,奠定了天下大势,真是:一言兴邦。那个徐庶先助刘备,又推荐诸葛亮;真是:一人兴邦。 盖世勇将也不是无诡武夫;张辽用诡计,屡败吴军,以少胜多威震逍遥津;关羽用诡计水淹七军;黄忠用诡计大破曹军,威震定军山;就是猛张飞,也会用诡计大闹长板坡、擒严颜、智取瓦口隘。 《三国演义》中,智慧有正反两个代表人物。 曹操是反面代表人物,他是奸雄,人们公认他诡,《三国》给他整出许多广泛流传的奸诡。曹操从小就诡,诡蒙叔父、机智献刀诡蒙董卓脱险、诡疑诛杀吕伯奢一家、诡计望梅止渴、诡借粮官头平兵变、诡诈许攸夸粮足、诡惑马超离间与韩遂的联盟、诡称梦中能杀人等等,一直诡到死,还要设72疑冢,诡迷后人。 诸葛亮是正面代表人物,尽管被尊崇为智慧化身,其实本质仍是诡;他大行诡道,诡得邪乎,诡得夸张;生前就被指责是“妖人”,死后又遭到鲁迅批评:诸葛之智近于妖。《三国》让诸葛亮诡出了许多快炙人口的诡道经典:他坐在隆中草庐中,就策划三分天下;扁舟下江东,舌战群儒地诡辩;诡计多端,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八卦石阵退吴军、空城计等等;就是死了,还要弄诡吓退司马懿、斩杀魏延。 《三国演义》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诡道之书;诡谲风云,诡雄争锋,试看天下谁最诡!

《三国》诡道天下无敌(1) 《三国演义》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诡道之书;诡谲风云,诡雄争锋,试看天下谁最诡! 《三国演义》中的头号正面人物诸葛亮,在大行诡道方面,决不亚于头号反面人物,甚至是有过之。曹操虽然诡得相当奸,但是却局限于人的范围;然而,诸葛亮的诡大有超越人的范围之趋势:诸葛之智近于妖--鲁迅语。 从人们把诡得近于妖的诸葛亮尊崇为智慧化身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人们不仅接受诡道,而且非常欣赏诡道。 可能是仁义道德正统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在研究品评《三国》时,不知是对《三国》的诡道视而不见,或是不屑一顾,还是不敢正视;反正总是在文学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内,不肯越雷池一步。 说实话,《三国演义》在文学成就方面,中外许多文学名著的成就不亚于它,甚至超过它。它在描写战争激烈残酷方面,并不突出;它在描写武打方面,不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它还违背文学圣训: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没有描写爱情。 《三国演义》在历史方面,古人就对它三七开,“三分虚,七分实”;这未免都有些过誉。易中天先生对它七三开,“七分虚,三分实”;也并非无稽之谈。 那为什么《三国演义》问世后,具有深刻影响后世几百年的魅力呢?是它的思想意义吗? 应该承认,《三国演义》的一些思想随着时代发展,已经过时,不被现代人接受。可是,为什么《三国》的魅力经久不衰,还不断掀起《三国》热,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呢? 《三国演义》的魅力就来源于诡道,其诡道与时俱进,不仅被现代人接受,还发扬光大,运用到各个领域。 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古今中外所有文学作品,在描写诡道方面,没有能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的。就是那些专门写诡道的兵法、计谋之书,也远不及《三国演义》描写得生动形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国演义》是世界诡书之最,诡出无穷魅力,魅了几百年仍然魅力无限。一部诡书争天下,堪称东方不败的“诡魅”大帝。 《三国》诡道天下无敌! 读《三国演义》,学诡道,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军事韬略、政治智谋教学的大课堂。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在描写军阀兼并的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上兵伐谋”的兵家思想,拓展开广阔场面,军事角逐中有政治、策略、经济、外交等手段,适情、适势、适事、适机、适时地用兵,成功地描写了三国时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勾画出精彩的经典战例。 《三国演义》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以曹操、诸葛亮的形象最经典;这些杰出人物的创意性思维、远见卓识、随机应变和巧施妙计的本领,对今人很有借鉴作用。 《三国演义》用高超的文学笔法,描写出战略战术、进攻防御、虚实奇正、迂回奇袭、攻心为上等等,基本上符合军事科学原则和谋略;就是虚构出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在历史上也能找到相似的战例。 《三国演义》用精彩的艺术手法,描写出历史上的合纵连横、远交进攻、进退攻守、用间反间等谋略,能让读者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韬略和政治权谋。

《三国》诡道天下无敌(2) 《三国演义》用精彩的艺术手法,描写出历史上的合纵连横、远交进攻、进退攻守、用间反间等谋略,能让读者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韬略和政治权谋。 兵圣孙武说:兵者,诡道也。 《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兵书,生动形象,比军事理论的兵法,更能让人理解军事原则和谋略;让诡道焕发“诡魅”。 讲到军事原则,就要提到我国最著名的兵法--《孙子兵法》,它在世界军事学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其作用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日本人推崇《孙子兵法》为:百世兵家之师,赞誉为:兵学圣典。 早在16世纪,《孙子兵法》就传入了欧洲,受到重视。拿破仑和《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认真研究过《孙子兵法》;德国在一次大战战败,下台的威廉二世看到《孙子兵法》,十分后悔:“我要是早看到此书,就不会有今日之败。” 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称:“世界上所有的军事院校,都应该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 美国《作战纲要》,大量引入《孙子兵法》的名言。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把《孙子兵法》列为军官必读之书。 然而《孙子兵法》讲的是战略战术原则,其中一个正要原则:兵以正合,以奇胜。要出奇制胜,就要有谋略。说到谋略,就要提到计策奇书《三十六计》。正所谓: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三十六计》同样受到各国的重视。在日本、韩国,《三十计》不仅是军事必读,而且是政治、企业、体育等人士的制胜法宝。 美国精英人士高度评价《三十六计》。瑞士著名学者著书《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介绍、评价《三十六计》,轰动西方。 法国海军上将发表论文,称赞《三十六计》:“既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重大政治抉择,各行各业领导人都能从中找到秘诀。” 然而,《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仍然局限于精英文化,被接受的范围狭窄。 《三国演义》则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融合,通过精彩的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比枯燥的理论条文,更易于被人们接受、记住和效法,让精英文化通俗化,深入生活;让普通人也能掌握精英制胜的秘诀。 红尘滚滚的世界,有几个人能脱俗而超然世外;智障的脑残者除外,大多数人都有精英情节,都想成为精英,都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鼎立不败,并获胜;因而被诡书《三国》的“诡魅”吸引。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是诡道之书。计者,弄诡也。《三十六计》是诡计之书。 《三国演义》是集诡之大成者,又极具魅力,堪称“诡魅”大帝。 《三国》诡道天下无敌! 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有谁能抵挡住“诡魅”大帝的诱惑? 不得不实话实说:追求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即使不像恐龙那样灭绝了,也像大熊猫一样稀少;更何况其中还混入了90%披了“大熊猫”皮的“狐狸”;他们是伪君子,嘴巴明讲仁义道德,心中暗行诡道权谋。

诡道通往成功之路(1) 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有谁能抵挡住“诡魅”大帝的诱惑? 不得不实话实说:追求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即使不像恐龙那样灭绝了,也像大熊猫一样稀少;更何况其中还混入了90%披了“大熊猫”皮的“狐狸”;他们是伪君子,嘴巴明讲仁义道德,心中暗行诡道权谋。 这也不能怪披了“大熊猫皮”的“狐狸”,都是险恶的“江湖”环境逼的。 早在春秋时期,宋襄公是正人君子的典范,真正的“大熊猫”,高举仁义道德的大旗,偏要在礼崩乐坏、无义战的春秋,展开义战,结果是被“狐狸”灭了。 纵观春秋战国,满世界的成功人士都是狡猾诡诈的“狐狸”。孔子偏要振兴仁义道德,偏要当“大熊猫”,结果却成了“丧家犬”。 仁义道德不行了,“兵者诡道也”的兵家理论和法家的权谋之术大行其道。 后来,虽然独尊儒术,鼓励当“大熊猫”;但是环境却越来越险恶,只有“狐狸”才能混;没办法,披上“大熊猫”皮当“狐狸”。 过了两千多年,环境更加恶化;适者生存。 有谁能做到:天下皆“狐狸”,我独“大熊猫”。真有,那“大熊猫”恐怕也要被逼跳汩罗江。 不得不承认,社会在斗争中发展,产生诡道;诡道与时俱进;诡道之书《三国》及《三国》文化是时代的产物。 诡书《三国》,诡魅痴迷了多少人?让多少人诡迷心窍? 我国历史上有三个知名度最高的人物,都出自三国时期;他们是:曹操、诸葛亮、关羽;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超过了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就是圣人:孔子、孟子也不如。这都是《三国演义》的炒作。 《三国演义》还把曹操、诸葛亮炒作成历史上最诡之人。 奸诡的曹操,尽管遭人骂;可是,其诡道却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 《三国》中讲了一个曹操草菅人命的奸诡故事:曹操率兵讨伐袁术,攻打寿春,久攻不克,粮食不够了。曹操心生诡计,指使粮官用小斛分粮,引起官兵不满。曹操又诬赖粮官贪污粮食,借他的头平息众怒,攻克寿春。 曹操真奸啊!可是,这奸诡之道却让人诡迷心窍,痴迷地效法。 在政治斗争中,使用替罪羊,是贯用的手段。明明他是英明伟大的老板,没有他的指使和支持,谁敢搞乱子,整副总、经理等等。可是,为了维护老板,却把罪名安在别人头上。 不只是在政治斗争中借鉴曹操的奸诡之道。有一个企业,儿子接替父亲当上老板,谈了一笔大生意,对方要求三个半月的活,两个月完成。 年青老板心中清楚:“可以增加工资,让员工加班。可是,这是一笔大生意,对方虽然付了30%定金,但是仍占用大量资金;所剩资金加上东拼西凑的钱只够发两个月的工资。”他毅然签订合同,这不是他血气方刚的冲动,而是他被《三国》诡迷心窍,自有诡谋……

诡道通往成功之路(2) 年青老板心中清楚:“可以增加工资,让员工加班。可是,这是一笔大生意,对方虽然付了30%定金,但是仍占用大量资金;所剩资金加上东拼西凑的钱只够发两个月的工资。”他毅然签订合同,这不是他血气方刚的冲动,而是他被《三国》诡迷心窍,自有诡谋。 这个年青老板特别喜欢读《三国》,读烂了七、八本《三国》,说他能倒背如流,可能是夸张;但是他把《三国》读得滚瓜烂熟,细嚼慢咽地吃进肚里,专门吸收诡道。他被《三国》诡魅迷透了心,是执迷不悟的《三国》迷,堪称铁杆粉丝。, 别看他年青,却精通诡道。他要签订合同时,“智囊”劝他:“虽然可以实行计件奖励,鼓励员工超额完成;但是由于老老板曾实行过,却没有兑现,失信员工。你刚上任,没有威信,员工恐怕不会相信,也就不肯干。” “我自有办法。”…… 他找到他的姑姑,该企业的财务经理,把合同拿给她看:“工期两个月,让员工加班。” 她看过立马卷出一脸的焦虑,以长辈的口气批评:“你太莽撞了!把所有的钱都押上去了,将够发两个月的工资,拿什么付加班费?” “我自有办法!” “大侄子,老姑告诉你,现在的‘沙家浜’,没有‘胡传揆’,要么是‘阿庆嫂’,要么是‘刁德一’,都成了人精,个个都懂‘劳动法’,没有一个好蒙的。你不给他们发加班费,他们就会去劳动部门告你,找媒体给你曝光,让你没法混。” “我将宣布,加班四个小时,发加倍工资。” “总共是三个半月的活,你这样干,也只能干完三个月的活,还欠两个月的工资。” “我自有办法。” “我看你有什么办法!你还敢抢银行吗?” 他看着姑姑甩脸子气哼哼地走了,他正在实施除去长辈兼功臣元老掣肘的诡计。这个世道,不心黑手辣就当不了老板。三国魏的老板曹操,曾借粮官的头稳定军心。现今这个老板借鉴曹操的诡道,举一反三,要一箭双雕,借他的姑姑的“头”激励员工,还除去掣肘,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过了一个月,那个财务经理的姑姑来找老板:“要是发了双倍工资,就没钱啦!” “那就少发半个月吧。”老板一脸无奈…… 员工少拿半个月工资,都不满。老板找到姑姑:“企业要破产啦,趁法院冻节财产前,我给您一笔钱,加上您的保险,足够您养老。对外宣布开除您。” 姑姑无奈,只好同意。 老板宣布:“财务经理私扣员工工资,予以开除!补发员工工资!”…… 员工见老板大义灭亲,说话算数,都称赞。老板在员工中建立威信,宣布实行计件工资,完不成重罚!超额完成重奖!…… 老板开除姑姑兼功臣元老,补发工资之举,让员工相信老板赏罚分明;鼓足干劲,加班加点,提前七天完活儿。老板赚大钱啦。 真是:读了《三国》学诡道。奸雄曹操的奸诡之道,人们都要效法。至于诸葛亮之智近于妖,被尊为智慧化身,人们更是要理所当然地效法诸葛“妖诡”之道。 真是:《三国》诡道能让人诡迷心窍。 为什么:行圣人之道者少?行诡道者多?因为:诡道通往成功之路。 文章摘自 《东方不败的诡魅大帝:一部诡书争天下》 作者:鬼谷子之说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