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玠字孝先,东汉时陈留国平丘人。以清廉公正著称,年少时为县吏,战乱时曾打算到荆州避乱,知道刘表政令不明后,又前往鲁阳。在兖州投靠曹操,担任治中从事,后来担任过东曹掾、尚书仆射,与崔琰主持选举,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因为谏止曹操废立大子,被曹操比之为汉初的周昌。毛玠为政清廉,因而激起天下廉洁之风。后来崔琰无罪被杀,毛玠心中不悦,被曹操收于狱中,在桓阶、和洽的积极营救下,被免去职务。免职后闲居家中,在家中逝世。
毛玠所担任的东曹掾只是丞相府下面的属官,职务虽然不是很高,但主管地方宰官治的长吏和军吏,集中了大部分的官员选任举荐事务,大权在握。同时,还特别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而毛玠在东曹的主持政务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在任期间“典选举,拨真实,斥华伪,进逊行,抑阿党。诸宰官治民功绩不著而私财丰足者,皆免黜停废,久不选用。”魏文帝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时,曾亲自拜访毛玠,要求他给自己的亲属升官。毛玠回答说:“老臣凭借能力坚守职分,有幸能够免除罪责;但现在您所说的人不能升迁,因此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用现在的话来说,曹丕的行动应该是“打招呼”了,不是像现在的一些领导那样,带个口信,打个电话,而是亲自上门,可见曹丕是郑重其事的,也就是真正当作了一件事来办。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却不买这位未来接班人的帐,明确表示不能任用。这多少有点出乎曹丕的意料,因为其父曹操虽然只是丞相,但却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的天下“一把手”了。曹丕本人当时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是曹操的接班人,就连毛玠自己也劝过曹操要立他为太子,将来准备接班。毛玠不看曹操的面子,总得看看曹丕的面子吧。可毛玠就是不听“招呼”,硬是顶着不办,不给提拔。弄得曹丕一点面子也没有。
一直以来,人们对用人制度腹诽较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制度,而是在操作上出了问题,就比如,毛玠时代,有什么好的制度,但是他做到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选拔上不唯上是从,不唯亲是用,不党同伐异。坚持一个标准用人,一个标准选人,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有用人才。可是,生活中,一些干部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力影响给下属单位打招呼,办事,用人。而一些下属呢,想的只是头顶的帽子,想的只是如何巴结讨好上司,把职责使命放在一边。也有的人在选用干部时打自己的小算盘,位子还没出来,自家的亲戚先在计划之列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全在考虑之中,个个占了好位子。还有的人一到选拔干部时,就拉山头,拉帮结派,排斥异己,非把人分出个你的、我的。这样下去,能真正选拔到什么人才?什么样的人才也这个范围之外了。于是,一些想得到提拔任用的人只好想法子找靠山,与人套近乎,请客送礼,进入这个圈子那个群体。久而久之,把人格扭曲了,把品格败坏了。而真正的正直清廉之士,真正的干事业谋发展的有用人才,真正勤奋务实的干部,永远难于到合适的岗位,就如古人诗中说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诸宰官治民功绩不著而私财丰足者,皆免黜停废,久不选用。”为官一方政绩不明显,但是自己的财富却很丰足的,全部罢免,不加选用。毛玠的这个标准在今天也还是相当适用的,如果能以这个标准去选人用人,不仅会在我们这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导向,也有利于在干部中形成良好的风气,更有利于形成一种干事业图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步子将迈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