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是赵国的创立者,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开始兴起。其中,在晋景公时代曾经一度被灭门,仅留下赵武一人,但赵氏最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最终三家分晋,建立了赵国。
那么,赵氏何以被灭门,又如何恢复地位的呢?
赵氏在晋国兴起,首功当属赵衰。赵衰追随公子重耳,逃亡列国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辅佐重耳登上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文公得位,其功首推赵衰,因此,由赵衰执掌国政。赵衰时候,由其子赵盾继承封爵,并继续执掌国政。
这里说一个赵衰的小故事。在当年赵衰准备出仕时,曾经进行占卜,看看自己应该追随国君或追随国君的哪位公子,结果众人都是凶兆,只有追随重耳,卦象大吉。从这个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赵衰有才不假,但是真正的忠臣吗?不是。赵衰忠于的不是晋文公,而是晋文公所给他的权势。
权势,不但是赵衰本人不懈奋斗的终极目标,更是晋国君臣,甚至千百年来所谓明君贤相,忠臣良将奋斗的终极目标。从古到今,有没有真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呢,有,但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只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权势,或延续自己的家族权势。
那么,如此热衷权势,又精于权术的赵氏一门,何以被灭?
原因之一,赵氏,尤其是赵盾权势过大。
在赵衰死后,赵盾任国政两年而晋襄公亡,在决定后继君王的时候,赵盾曾经考虑放弃太子,改迎他人,但最终因太子之母日夜哭泣和惧怕太子母族势力而立太子为君,是为晋灵公。这样晋灵公在即位之初,就和赵盾有了矛盾。加上灵公好色荒淫,赵盾多次进谏。在灵公长大之后,灵公几次派人暗杀赵盾,赵盾被迫逃亡。其弟赵穿率军攻入宫门,杀死灵公,改立新君,即晋成公。君臣不和,竟然如此!在灵公时候,赵盾一门就已权倾朝野,在晋成公时代,更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晋成公即位是已经成年,依然委政于赵盾,当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畏惧赵氏。在晋成公六年,赵盾去世。两年之后晋成公去世,晋景公即位。
在晋景公三年,发生了屠岸贾残杀赵氏的事件。
原因之二,反对赵氏势力强大
赵氏,尤其是赵盾将近20年执掌晋国国政,权势很大,一旦去世,往日的一些政敌纷纷聚集起来。在春秋时代的晋国,设立三军六卿共同管理国政。赵盾担任正卿不假,但晋国依然还有其他豪门。而在众多反赵的势力当中,最强大的势力,当然是晋灵公代表的国君势力。千百年来,君权和相权既相辅相成,又水火不容。何况是在春秋时期。且在赵盾死后,担任正卿、执掌国政的并非其子赵朔,而是郤缺。赵盾死后,赵氏一门权力出现极大的落差。此消彼长,一时之间,赵氏危机四伏。
至于屠岸贾,并非六卿,不是独立的政治势力,只是受到晋景公的宠信,完全可以看成晋景公的化身。
讲到灭赵的直接原因,《史记》和《左传》不同。
《史记》版是说晋景公即位之后,任命屠岸贾为司寇,主管晋国司法工作,在晋景公的授意下,开始追查当年晋灵公被杀之事。虽然,在晋成公即位之初,就已经公开表态,赵盾是忠臣,与弑君无关。赵穿弑君,但念及有功于国,也允许戴罪立功,以观后效。但时代不同了,赵盾的时代一去不反了。于是晋景公完全推翻当年的定案,借此围捕赵氏满门。围捕之前,屠岸贾曾把罪名遍告诸将,只有韩厥提出不同看法。若非国君授意,群臣赞同,怎能如此。
于是赵氏终被灭族。
《左传》版则以为,在赵盾之子赵朔死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和赵朔之妻,也就是侄媳赵姬有染,赵氏一门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众人把赵婴齐驱逐出晋国。而赵姬对此怀恨在心,于是向晋景公进言,赵括、赵同意图谋反,并联合与赵氏不和的栾氏、郤氏一起对晋景公施加压力,于是晋景公下令将赵氏以谋逆罪灭族。
两种版本在时间上有12年的差距,且按照《史记》版的话,灭赵氏和恢复赵氏的同是晋景公,而《左传》版是晋景公灭赵氏,而后继君王恢复赵氏。
孰是孰非,很难定论。但赵氏被灭门的根本原因一致。两种说法综合起来或许更接近真相。赵盾死后十余年,赵氏一门势力已经在走下坡路,而赵朔英年早逝,更为赵氏蒙上阴影,加上赵氏内部不和,最终被其他豪门借故吞并。
历史上对于屠岸贾的评价,多数人选择相信屠岸贾是一位奸佞小人,因晋景公宠信而残害功臣。但若换个角度看,屠岸贾既忠于晋国国君,又严格执法。当年赵氏弑君,史家早有定论,赵盾虽非亲自参与,却未必不是幕后指挥。既然弑君,被灭门也在法理之中。何况赵氏坐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君权力,为晋国千秋万载计,杀死赵氏,有何不可?当然,无论屠岸贾本人人品如何,才干如何,历史的评价,从来都是成王败寇。既然晋国最终被灭、赵氏最终建立赵国,作为曾经迫害过赵氏的屠岸贾,也就难免被泼脏水,被丑化乃至妖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