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诸葛亮的农本思想和实践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国计民生的安危,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予以高度重视。重视农业,解决农业发展中诸如保护劳动力、土地,改进生产工具,合理灌溉,改良品种,增加肥料和消除自然方面的灾荒、疾疫,政治方面的战争、屠杀,社会方面的迷信、不育、杀婴等,便成为这些政治家一生的重大课题,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农本思想。因此,农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汉代以前,管仲、韩非、李悝、商鞅、荀卿等都提出过“垦荒”、“去草生粟”的富国以农的政治主张。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李冰修都江堰都是农本思想的光辉范例。

农本思想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意识到种植业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便产生了农本思想,神农氏教民稼穑便是自觉地从事农业耕作,同时驯养野生动物为家禽家畜。到殷周奴隶社会,人们又意识到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则祈雨蓄水,以备灌溉。到春秋战国,人们意识到生产工具对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便设法改进生产工具。看到粮食来之不易,就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这个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中就有以播百谷劝农桑,足衣足食的农家。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并逐步稳固的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本思想更加完备和成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对关系到人类生存之根本的农业生产更予以特别的重视并身体力行。

诸葛亮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到襄阳后又与荆州牧刘表(他妻子的姨父),襄阳著族庞德公(他小姊的公爹),有学问、有钱财、有名望的黄承彦(其岳父),汉长水校尉蔡瑁(刘表的郎舅,其妻的舅父)等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亲戚关系,生活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他深知农业乃国之根本,百用皆由所出,便于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带着弟弟诸葛均到襄阳城西十三公里的隆中亲自躬耕。长期的生产实践,诸葛亮创制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总结了不少现在仍很适用的生产经验,如水耖、榧棍、龙骨车、诸葛亮车、钐等生产工具和实行套种、间作、换茬、选种等生产技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上述说明,诸葛亮不管是当老百姓,还是在掌握了蜀汉军国重任之后都不忘农桑,或亲自农耕或让家人从事农桑。

诸葛亮的农本思想渗透到他全部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的思想修养之中,并表现出极高的自觉性。赤壁之战后,他亲赴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组织生产,“调其赋税,以充军实”。(1)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坐镇成都,组织领导生产,使刘备能够足食足兵去进行统一战争。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蜀国军政事务,他首先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劝分务穑,以阜民财”的政治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为南征和北伐做准备。南征时,他令士兵种蔓菁于山中,“以济军食”。(2)南中平定后,他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3)使西南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4)北伐时,他多次提出并实行“休士劝农”,“分兵屯田”的政策。史载,诸葛亮“曾派5000人到汉中屯田,又派吕×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5)建兴七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6)建兴十二年,在渭滨实行“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7)

水利对农业收成的好坏有决定性的意义,生产工具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是至关重要,都江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利设施,诸葛亮把它作为农本、“国之所资”,特设堰官,派1200多人常年驻扎堰区,精心维护管理。《诸葛亮集》卷五《遗迹篇》引《成都府志》“九里渠在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诸葛武侯筑堤九里,以防冲啮”。同书引《一统志》“大小诸葛堰在金齿指挥使司城南十五里,皆有灌溉之利”,这两处堰或诸葛亮组织修筑或组织续修。诸葛亮还任命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8)

种桑养蚕织绵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桑锦是农本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诸葛亮率先垂范,精心组织,使川西平原到处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景象,(9)蜀锦成为“决敌之资”。

诸葛亮的农本思想和实践既是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实践,又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诸葛亮还从政治上、理论上对农本思想作了概括和发挥,他说:“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10)“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11)“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其财”。(12)在《便宜十六策》和《敬天敬地敬业》中,他还提出了“地失其常,则有枯败”和“耕农、社稷、山林、川泽,……所以务地之本也”的重要思想。同时,他还采取措施,限制豪强地主对农民的过分压榨,“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13)来稳定农民,发展农业,诸葛亮农本思想和其他政治措施的顺利实施即使在战争连年不断的情况下,成都平原也呈现出“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14)和“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兴盛景象。(15)

诸葛亮提出的“静心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的修身养性和日常生活准则以及反对奢侈、厚葬等社会时俗,也是其农本思想的体现。他在《便宜十六策•治人》里说:“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彀,玄皇衣帛,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芳,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诸葛亮“受赐80万斛,蓄财无余,妄无会服。”(16)诸葛亮临终时“遗命葬于定军山,依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就是最好的例证。

诸葛亮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水利、生产工具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社会政治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个人修养和社会风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各个方面论证了农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实践,率先垂范。做出了对人和后人有口皆碑的成效。诸葛亮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不愧为封建贤相和封建士大夫的楷模,对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1)(7)《三国志•诸葛亮传》

(2)刘禹锡《嘉话录》

(3)冯苏《滇考•诸葛亮武乡侯南征》

(4)杨滇《滇载记》

(5)《三国志•吕×传》

(6)(12)《三国志•后主传 》

(8)《三国志•张裔传》

(9)(14)左思《蜀都赋》

(10)(11)《诸葛亮集》卷四•《不陈》

(13)《三国志•刘巴传》注引《汉晋春秋》

(15)《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16)《北堂书抄》卷三十八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