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缺乏强势外戚集团——明朝衰亡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人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各代开国帝王尤其如此,周武王由于反思商朝的覆灭而忧郁成疾,胜利后不久就一病不起了,大概总结到商人饮酒过度吧,所以后来记载周人酗酒的记录倒不多。

秦始皇大帝混一六国,因此慨叹周初分封导致兵连祸结,天下大乱,因此摈弃封建而立郡县,以为万世之业也,殊不知,二十多年后,竟然灰飞烟灭,为天下笑,比享国八百年的成周不知又差到哪里去了。他是没看到分封因为皇室子孙遍及宇内,导致根基扎实的好处。

大汉高祖立国以来,吸取了秦朝滥用民力导致亡国的教训,采用黄老之术,而让民众休养生息,老百姓是舒服了,可惜国防力衰败,导致又平城之围,烽火甘泉之警。幸而出了汉武,利用了百年的积累,奋击匈奴,使得漠南无王庭。

各位有没有想过,汉武赖以成功的因素,除了汉初的积蓄外,还有什么?其实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外戚。汉武帝先是用卫青,后用霍去病,再用李广利,取得了封狼居胥,西击大宛,获取汗血宝马的战绩。

用三国时吴国外戚周瑜的话:“内挟亲戚之情,外托君臣之义”,作为外戚身份的高级将领,由于具备这种血缘上带来的先天姓任感,由此能在百官中享有自然的崇拜,因此在平时的行政,战时的指挥调度,危机时团结部众方面,具备无比的优势。实际上他们本身也是皇权的一种化身。人们出于对皇权的崇敬,使得这些外戚将领指挥起来,相对较为容易。

且不说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势力的坐大,因而自废武功。我们来说说这位草莽出身,驱除蒙元的明太祖,总结了历朝无非是亡于权臣(如曹操),宦官(如唐末),外戚(如汉末)等几种。因此他拟了几条祖训,废除宰相职位以防权臣,不给宦官兵权以防家贼,更要命的是规定娶妃只能是民间寒室女,以避免强势外戚干政。

也不能不佩服朱老智慧非比平常,大明享国二百多年间,基本杜绝了以上三种危机,虽然其中皇帝疏于朝政,一度宦官如刘瑾、魏忠贤作乱,只要皇帝一变脸,这种曾经不可一世的宦官就束手就擒了。并不存在唐文宗甘露之变,受制于阉竖之事。

有明一代,外戚基本无所作为,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在危难时期。不过我觉得,这正是明朝的一个缺陷,首先从遗传学的角度,由于权势、财富交易等原因,优秀的基因在社会的精英人士,也就是达官贵人身上会多些,那些寒门就会稀淡些,更何况,诗文,武功,这些内在因素要经过家族很多代人的积累。因此皇室按这种方式娶亲,只会把素质一代一代地降低。

由于没有外戚这种天生的皇室外援,导致皇帝在与大臣的斗争中,能采取的办法比较少,明朝虽然取消了那种百官领袖的宰相职位,没有出现曹操那种权臣,但是由于官员结党无法禁止,还是有些官僚集团的势力很雄厚,导致万历皇帝连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都失去了。

明朝皇帝疏于上朝,宦官一度得势,是皇帝与大臣斗争失败的结果。这样下来,由于皇帝没有在朝野中基于外戚人脉的嫡系,导致皇帝的很多行政思路无法执行或者效率低下,更要命的是在国家危机时。例如土木堡之变时,罕有皇亲国戚挺身而出的,幸亏有于谦这种有能力的忠臣,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

崇祯一朝不幸运也体现在在这方面,由于大臣对皇帝的责任基本只能靠道义,即儒家的忠君思想或者契约即官职任免书来保证。因此皇帝对大臣的信任度,大臣对皇帝的感情,是不会太高的,特别是在这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时刻。

从这一方面说,假设袁崇焕是崇祯的舅爷(例如卫青与汉武的关系)或者连襟(例如孙策与周瑜的关系),纵使老袁擅杀毛文龙,请发内帑,那又算了什么?满酋的反间计岂有运作的空间?

如果崇祯的岳父家是贵族,那么当崇祯呼吁皇亲国戚捐献银子救国时会筹集不到资金?碰到皇帝和皇子要避难会拒之门外?每看周氏猥琐怕事的作态,不免切齿。但又有什么办法,只能怪洪武皇帝反对外戚只知外戚有其非,不知外戚有其功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