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曹操与青州兵之关系,与世家大族之对立来说明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掌握利用的军事、政治资源不足,所以,不能统一中国。
青州兵的来历,《三国志·武帝纪》是这么说的:“(初平)三年…………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从文中对黄巾军归降曹操的态度用了“乞降”二字,看得出,黄巾军的投降是无条件的。那么,这个投降黄巾军被曹操的攻势彻底震服了呢,还是为了自保采取的权宜之策?从后来,青州兵为曹操打天下殊死效命的史实看,这个投降绝不是权宜的一时自保,而是被曹操的攻击彻底震服了。那么,黄巾军就该为曹操死心塌地的死战了。但是,同样在这个《武帝纪》中却有这样的记述: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这段文字说的是曹操杀了边让后,兖州士族们以张邈、陈宫为首勾结吕布群起反叛曹操的事情。曹操与吕布先接战时,吕布骑兵攻击青州兵。青州兵溃散,曹操堕马左手被烧伤的事情。
从文中,我们看到的是青州兵与“乞降”后必然为曹操死战的迥异的表现,竟然不肯为曹操死战!这一段曾让某家左右看不懂了许久,为什么?难道是青州兵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个不可能啊,青州兵的主力——青州黄巾军在初平三年归降曹操时,上距黄巾军主力被镇压时隔8年之久,在这8年中,屡遭官军与各地士族豪族武装攻击,如果他们没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如果真的是青州兵是一群乌合之众,那么他们早就垮了,哪里能坚持8年之久?再者,青州兵是曹操从百万青州黄巾军中“收其精锐者”编组而成,这个战斗力绝对非同小可,况且人数众多,更有曹操这个大军事家指挥,哪里会被区区吕布军队一举击溃?
不过,把视线从《三国志·武帝纪》移开,考量一下黄巾军的来历就不难理解了。首先,黄巾军并非普通的为生存揭竿而起拼死一搏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声势浩大的义军是有鲜明、崇高的政治目标——推翻东汉指引的。黄巾军在起义之初就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斗争口号,这支军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推翻摧毁那个朽烂的东汉政权。换言之,黄巾军是反汉的,不管是黄巾军主力,还是剩勇犹存的黄巾军残余,他们与那个朽烂的,只剩下空壳的东汉政权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作为黄巾军残余的青州黄巾军对于反汉也是毫不含糊的。所以,尽管青州黄巾军投降了曹操,但是,对于曹操这个东汉的高官还是心存疑虑,对于曹操的拥汉的政治立场是绝对对立的!他们并不想为曹操拥汉的政治主张拼命。所以,与吕布甫一接战就溃散奔逃是情理之中。
如果说青州兵与曹操的政治主张是隐伏着,未见文字表述的话,那么,汝南黄巾军在官渡之战中,坚定的站在反汉的袁绍一边,那就是个最明确的硬证据!
这支农民军队还有一个特出之处,他们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太平道作为精神纽带。所以尽管黄巾军在主力部队被镇压下去后,黄巾军余部——青州黄巾军仍能在更加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中才会屡打不垮,从不离散更不溃散。这个特出之处也正是青州黄巾军愿意归降曹操的一个最要紧的原因。因为黄巾军的这个太平道宗教就有道家思想的浸润,这个宗教的圣书——《太平经》就是黄老道家学说下移民间的产物。而曹操一家是有道教信仰传统的,有这个宗教认同,所以,青州黄巾军尽管屡被官军、士族、豪强的武装攻击,但是唯独选择曹操做依托。类似的事件,在张鲁投降曹操上更可以看得出来。张鲁一家创立的“五斗米”教也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也因为曹操一家有道教信仰传统,所以,夹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张鲁选择投降曹操。
从政治立场上考量,黄巾军的反汉立场无疑与曹操的拥汉立场绝对冲突,但是,从宗教信仰认同来讲,曹操与黄巾军又有共同语言,那么就很难一分为二的说清曹操与青州兵的关系了:合不来(政治立场),离不得(宗教信仰)。也似乎是因为这种说不清的,极微妙的关系,尽管青州兵在开初不为曹操效死力,却也没有背叛曹操的举动;而曹操对于青州兵也是持一种宽大包容的态度,对于青州兵的临阵溃散也不去计较惩罚。更让人有些不可理解的是,青州兵加入曹操阵营后,并没有被曹操肢解、分割后分派给他的各个将领分别统领,反而还准许其保持独立建制不与其他各部军队相混。这样的宽容大度着实少见。
曹操对于青州兵的宽容更有如下材料可以证明:
《三国志·于禁传》: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
张绣归降曹操后,又反叛,着实让曹操措手不及挨了一闷棍,而这个时候,在作为曹操主力的青州兵却做了“劫匪”,打劫曹操的其他部队的财物甚至于衣物!而青州兵敢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曹操对青州兵的宽容,甚至于“纵容”(?)。以至于曹操部将于禁对之略行惩罚后,这些青州兵竟然跑到曹操那里告黑状,奇哉怪也,为什么曹操对这些青州兵这么宽容???
真的,为什么曹操对青州兵这么宽容???难道说这位曹丞相打江山全凭着这些青州兵?没有了这伙子青州兵就干不成事业了?是这样么?
是与不是,还要从《三国志》文本中找寻证据,还是给从《三国志·武帝纪》中看:
“(董卓立汉献帝后)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曹操散尽家财毁家纾难护卫汉室召了多少兵马?裴松之的注文说的明白: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也就是说,曹操起家的本钱:五千人马。可是就这五千人马在追击董卓时,在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大战一场,几乎折损殆尽。曹丞相的本钱“乌有”了。
但是,曹丞相“挫而不折”,《武帝纪》上说的明白: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裴松之的注文说的清楚:“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武帝纪》里接着说:“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这位曹丞相二次创业的本钱更是少得可怜——千余人!
还有《武帝纪》中记述:
“二年春,袭定陶。…………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文中说的极明白,吕布与陈宫领兵万余攻击曹操,而曹操“兵少”!青州兵之外的操兵不足一万!
明白了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曹丞相开初打天下的兵,实在是少!对于兵员的急需与渴求有多迫切!而三十万青州黄巾军的归降,就是喜从天降,所以尽管他与这些黄巾余部的政治立场绝对对立,尽管在开初不听他号令,但是他也着实的不敢太过于开罪,只以软化手段着意笼络。而且,也由于青州兵固有的坚定的宗教信仰,所以,也不把他们分拨拆散给属下各部将,而是让他们独立建制。进一步的说:如果曹操得罪了这些声势浩大的青州兵,不要说没有人为他打江山,这些青州兵拼死的力道也许绝能把曹丞相的其他嫡系家底都给拼光。青州兵也许真的得罪不起!
就某家自己的理解,就曹操与青州兵的“不同”与“相同”来讲,青州兵与曹丞相的关系更近似于“友军”。青州兵与曹丞相事实上是一种合作关系。既是合作,那么,有所保留是应当的,青州兵尽管被曹操长久的软化手段所感化,后来拼死效力,但是,终究有个过程,在开初的阶段未免有所保留,那么曹操统一中国的很多可以利用的机会就被有意无意的耽搁与逝去了。倘若青州兵开初就能为曹操死战,曹丞相早早的与袁绍展开决战,刘备会狼奔何处?比如刘备所依托的刘表,早早的被曹丞相灭了,刘备会鼠窜何方?江东能安然坐大么?
如果曹操像袁绍一样,早早的打出反汉、判汉的旗号,铁定会得到黄巾余众的衷心支持,大业可成!当然,反汉的旗号是不能争取到荀彧这些士族的支持的,更会引发他们的拼死对抗,但是,“英雄尽数屠狗辈”,底层民众中向来不乏大豪杰,真猛士,善用这些底层民众的力量,所向披靡!刘邦可做榜样,朱元璋就是后学!
曹操,你可惜了!
因为曹操的拥汉立场,一开始就可以为之拼死效命的青州兵竟然成了“友军”!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曹操与青州兵的“合作”在曹操后来征伐四方也立功殊大,这也是大不同于寻常的友军互助的,这种合作也是用宽容换来的拼死效力,与寻常的“合作”大不同。而且,这样的合作也仅限于曹丞相与青州兵的合作,换做了其他人,是不成立的。《三国志·臧霸传》中裴松之的一段注文很说明问题: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曹操死了,臧霸所部军队(徐州兵)与青州兵以为曹操死了天要塌了,天下要大乱了,所以敲着鼓擅自离去。青州兵眼中只认曹操,不认别的什么领袖!
对青州兵说了这么许多,其实就是要说一下结论:
由于曹操拥汉的政治立场,青州兵投降之初对他的帮助是有绝大的保留的,并非一开始就很大,二者之间的磨合浪费了大好光阴,失去了与强劲对手早早决战的时机,使这些对手有了坐大的时间,痛失了统一中国的时机。
曹操初次起价的本钱极少——五千;二次创业的本钱更少——一千!
不过,曹丞相后来的军事辉煌多多,凭什么可以断定曹操在日后的扩大地盘中就不会扩充更多的军队,得到比青州兵更多的兵员,摆脱对青州兵的依赖?
这个就要看看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之间中国的残破光景了。看看曹操起兵之初残破的中原是否能扩充到很多的兵,残破的中原能养活多少兵。
当时中原的残破情形曹操的《蒿里行》说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年的战乱与灾荒,更加之猛烈的瘟疫肆虐,中原大地人民大批死亡,人口凋敝。地盘倒是可以凭着打胜仗扩充的,但是,作为组建军队提供军队物资的人口,却根本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得到迅速的补充的,必须有长达一代人的时间保持和平安定进行修养生息才可以做到。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原做得到么?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人口五千六百五十万,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统计人口仅余一千六百余万。这百多年中人口锐减接近四分之三。而且,西晋初年的这个数字,还是在三国鼎立期间相对和平的那六十年里修养生息后的数字,如刨除了这六十年里人口增殖的数量,那么,曹操征讨四方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又有几何?中原的人口又有几何??
在何新《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中,提到过一个人口自然增值的规律:在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干扰下,约30年人口增值一倍。从三国鼎立到三国归晋时长60年(220-280),那么,人口增长翻倍的时间窗有两个,那么,假设三国鼎立之出人口基数为一,到250年,人口基数是二;到280年人口基数就是4了。那么,可以用西晋太康元年人数倒推出三国初年的大致人口数四百万。在这四百万中包含了魏、蜀、吴三国人口。
那么魏国的人口数多少?古籍《通典·食货》给出了曹魏灭蜀后的人口数字: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曹魏灭蜀在263年,上距三国鼎立年份220年,有43年的时差,比照《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中的那个30年人口翻倍的增值规律,曹魏初年的人口也就二百二十万多一点。不过,三国鼎立的相对和平期间,也不过是相对和平而已,战争这种人祸还时不时的造成大量的人民死亡,最要紧的是瘟疫也在不时地吞噬生命。那么,在三国鼎立到曹魏灭蜀这43年里,曹魏人口的增殖数字也许达不到翻倍。那么,曹魏政权初年的人口数字也许会比二百二十万还要多一些,到底是多少,这个某家就无知了。
而且,还要注意的是,这个多于二百二十万的人口数字是曹魏政权的郡县地方行政系统可以控制的“编户齐民”的数字。在这些“编户齐民”之外,还有另一个系统的人口数是不被计算在内的——屯田系统的民户人口。
曹操屯田的开始,就是为了安置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的家属做的安排。投降曹操的青州黄巾军有百万之众,其中降卒三十万,剩余七十万家属就被安置屯田。还有,曹操在击败汝南黄巾军,夺取其农具耕牛之后,也在许下大规模招募流民屯田,这个屯田的人口数字很难查到,但是,能载于史册,规模应该不会比青州黄巾军的家属少得太悬殊。屯田被曹魏定为定制后,屯田地域进一步扩大,招募的流民人口渐多,那么,屯田人民的数字加总人口数不会少于百万之众。
那么,合计一下,郡县管辖的人口与民屯系统的人口加总数字该在三百二三十万以上。这个“以上”又是多少?某家姑且感觉一下:五十万。这个数字,大致就是曹操征伐四方后平定中原时,可以被他控制的人口数。之所以说“大致就是”,是因为某家实在查不到更准确的数字了。只能说这个数字接近而已。
那么,这三百五十(?)多万的人口可以养活多少军队?这可难了,某家还真不知道。有个数字似乎可以做一些沾边的参考。前苏联一个叫C。M。什捷缅科的总参谋长写了一本叫《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的书,这书的第二册里提到了他和斯大林的一次对话。对话里说二战时德国的军事史动员率是百分之十六以上,对这个动员率,斯大林评价道:“这样大的动员率,不是出于对战争的无知,就是出于冒险主义。”
工业化程度极高的德国,创造财富的能力远不是中国的曹魏时代可比,养兵的能力也远不是中国的曹魏时代可比。那么,曹操一方的军事动员率也绝对是远远低于二战时的德国。那么,曹操在统一中原后的兵力总数远远少于五十万!四十万都是大大高估了!在曹操的军队中,青州兵就有三十万。那么,青州兵之外的军队有多少,可想而知。
拿下了荆州,迫降了荆州军队,似乎可以大大扩充实力了,但是,赤壁之战失利,荆州旋得旋失,荆州军队也在赤壁之战中损失惨重,拿下荆州的军政资源“红利”归零。以后的征伐,还要靠征战中原的旧班底。
曹操离开了青州兵,玩不转!而青州兵与曹操的政治立场的对立,导致了二者“合作”之初的“不和谐”,从这个“不和谐”到后来的“和谐”耗费若干时光,又导致了刘备屡屡逃脱,江东孙氏的坐大,中国统一的最佳时机错失了!
曹操尽管有旷世的才干,可是受制于军事资源的严重缺乏,更被“拥汉”的政治立场拖累,不能统一中国,是必然,更是可惜!
从一般的印象中,曹操戎马生涯的后期最主要的敌人是孙吴与刘蜀,不过,个人以为,上面的两个敌对势力其实是无力对曹操政权构成致命威胁的。曹操政权致命的威胁是在被曹操统一了的北方,那些没有被黄巾军扫灭的世家大族余孽。
这伙子余孽重的大部分,对曹操本人以及他的政权有种天生的变态的敌视与仇视。陈琳为袁绍写的那个枪手文章里就用极恶毒的文字宣泄着世家大族们对曹操的怨怼:“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这个枪手文章就抓住曹操的宦官家世破口大骂,却全然不看曹操的从政生涯中,却从没有依仗宦官势力为非作歹为虎作伥。更无视曹操硬手打击宦官气焰的善政。《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里就写的明白: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有宦官家世的曹操,却对大宦官的近亲痛下杀手,这就是“法不避亲”的无私不阿!哪些世家大族们,哪些人渣余孽们,哪个能做到这一步?可是它们居然就能厚着脸皮胡说八道!这些有奶就是娘的渣滓们,大部分而言,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信仰,罔顾儒家经典中的忠孝教诲,看到那个为它们攫取无数利益的东汉政权已经是个空壳子了,就弃之如敝履,蚁附那个妄图判汉自立的袁绍。对那个僭越的袁术也不去群起而攻之!但是,对于曹操这个最坚定的拥汉派却极尽打压暗算之能事。在陈琳为袁绍写的那篇著名的枪手文章里说了这么几句话: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这几句屁话说的就是前文引用过的材料中提到过的曹操与吕布的大战,这场大战的起因就是因为一个叫边让的名士被曹操杀了,兖州的世家大族们就勾结了吕布发动了对曹操的叛乱!看起来,袁绍、袁术对东汉王朝的反叛是不会让世家大族们动容的,汉献帝几近阶下囚的惨景也不会让它们义愤填膺,但是一个胡说八道的边让被杀,却能引发它们兔死狐悲的涕泣,举刀砍人的冲冲怒气。这伙子人是些什么货色不是很清楚么?这伙子人自称是儒门后学圣人之徒,但是它们无视孔子教导的春秋大义,只计较同类、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来决定自己支持谁,背叛谁。这伙子人是一伙子没有是非观,荣辱观,廉耻感的人渣!这伙子人恰恰是曹操着力要对付的最凶险的敌人!同这伙子暗藏的敌人进行的暗战,也把曹操的精力消耗多多,曹操怎么可能统一中国?
恩格斯说过:“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
这个道理曹操未必有如此直白凝炼的认识,但是,在当时知识阶层熟知的儒家经典中却有与之类似的表达。《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段不长的语句隐含着的“春秋大义”就是高举王权,维护中国一统!中国的统一就是历史的进步,分裂、混战就是开历史倒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独尊的“儒术”实际上就是以这部《春秋公羊传》“领班”的公羊派儒学。他用这一派的儒学做理论指引,对外扫荡匈奴;对内消除诸侯国的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
曹操拥汉的本意就在这里。东汉末年的大动荡、大混乱,在秦统一中国后是空前的。就是恩格斯口中那个“普遍的混乱”!那么曹操拥汉的举动就是在重塑王权完成“统一”这个进步的历史重任!无论在袁氏兄弟为首的世家大族怎么蔑视、轻视、无视、漠视那个东汉王朝,但是,在曹操的眼中,这个几同于空壳的东汉王朝毕竟还存在了近二百年,还是可以作为一面旗帜引领中国的统一大业的。被大多数世家大族们拥趸的袁氏兄弟及其支持者们,以及三国历史之中任何一个对抗曹操的割据势力,都是在开历史倒车,永远都是被钉死在历史耻辱桩上的干尸、木乃伊!
所谓世家大族,一般就指士族,据说就是“服膺儒学的豪族”,也就是披着精通儒学外衣,依靠对儒家经典进行曲解累代得官的地方恶霸。这些人,利用本来就有的乡土势力,结合做官以后的政治权势,为自己兼并攫取数量惊人的土地,役使无数的失地农民为之创造财富。这些败类,家家有土围子,户户有私兵,个个有占地广大的庄园与大量的庄客奴隶,它们的“家”,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它们土围子中的私兵不会为国家统一出力,它们庄园中的庄客奴隶也绝不会为政府国家的经济创造财富,它们的私兵只为土围子的安全砍人,庄园的庄客奴隶也只为这些恶霸们创造财富。甚至于它们还利用手中的武装与权势一次又一次地兼并自耕小农的土地,并且将之掳掠为自己的奴隶庄客,为自己的财富与权势再扩大服务。更甚至于直接参与到军阀混战中。
这伙子世家大族的土围子庄园荫庇了大量的人口,并且无休止的进行土地兼并,人口掳掠。而被世家大族们控制、荫蔽的人口资源,耕地财富是曹操无力控制的。事实上,曹魏时代的中原,实际的人口数字也远不是上面提到的曹魏政权的郡县行政系统的编户齐民与民屯系统的屯田民数字的加总,还应该把世家大族庄园中的庄客奴隶与私兵算上。如果把这些世家大族的庄园荫蔽的人口、私兵全部归在曹操手中,中国的统一是指日可待的,但是这可能么?这些世家大族会容许曹操的属下去它们的庄园里征兵、收税么?容许曹操把它们荫蔽的人口与土地收归国有,为统一战争出力么???不能!岂止不能,就是一个边让被杀,就引发了兖州这些世家大族们的叛乱。这场叛乱教育了曹操,对于早已坐大的世家大族,铁腕打击恐怕为时尚早,手段也许也过于激烈,所以只能用迂回的法子慢慢地削弱。
世家大族出身的名士也好,为世家大族利益猛吹喇叭的名士也罢,只要跳踉阻碍统一大业,那一定要杀,但是,杀边让的时候,就造成了恶果闯了大祸,当时曹操实力不强,还有强敌环伺,操之过急;那么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在中原独尊,中原肃靖,杀了孔融应该没事。但是,紧接着赤壁之战兵威受挫,尽管没有损及元气,曹操还是迅速回兵。个人以为,就是防备那些世家大族的趁势而起。边让的教训够深。
虽说曹操在赤壁失利,不过迫降了张鲁拿下了汉中,权威更盛,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进攻刘蜀,原因除了担心江东孙氏抄后路,也在担忧中原世家大族的不安份上。后来的魏讽案发,不就是看到曹操在汉中、樊城的军事失利在趁火打劫么?
修理这些人除了杀其中的跳踉分子,更要从制度上撅了它们的老根。
招募流民屯田,就是同世族豪强抢夺耕地与人口。
“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路子,就是在杜绝世家大族们以“门生故吏”相互举荐的裙带关系把持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政权的野路子。
这些举措也是在内耗,也是以武力做依托的,也是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统一中国,何其难也!
刘蜀的四川,是个生产粮食的好地方,更由于远离两汉的权势中心,所以本地世家大族势力不强,刘焉、刘璋夫子的平庸能力也能压服本地世家大族的反扑。而且,中原的军阀混战,与大规模的瘟疫、天灾也没有波及到这个地方,确实是个割据称霸的好地方!以大劫难之后的羸弱中原去拿下这个宝地,不易!
孙氏的江南,倒是有孙坚、孙策父子引发的动荡杀戮,但是,规模远远小于中原那个屠场。天灾、瘟疫也没有光顾,相比中原的凋敝与破败可谓“神完气足”,对抗大病初愈的中原,也颇有底气,曹操拿下江南这个难度绝不小于攻打刘蜀。
青州兵的立场对立也罢,世家大族的离心背叛也罢,甩脱这些不利的因素来说,三百多万的中原草民不可能养活四十万的军队,这不足四十万的军队想要下江南,拿四川,何其难也!
尽管有旷古难得的才华,然而,曹操不能统一中国,也是个必然的宿命!
可惜了你,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