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明立场,三国演义前十一位不考虑顺序为:吕布、颜良文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典韦许褚庞德。很多朋友排序的时候往往掺杂了感情色彩,我们不刻意着力反对印象加分的事实。但是我坚信,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往往能够维持更长一些时间,也能得到更多有识者的认可。
在众多争议中,文丑的武艺评价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少朋友直接无视书面描写,干脆抛文丑出局,依据很有意思地是专门按不利于文丑的来。比如说,要扬某甲,其弓箭,其冲锋陷阵能力,无不闪闪发光。对文丑,则另眼对待,《智子疑邻》的寓言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丑磐河战公孙瓒,直接就是吕布虎牢关的翻版,我们非视而不见。有了战退四健将的描写,如果再败笔张辽徐晃双战文丑不敌,这不仅手法拙劣,还与中心思想冲突,这样的文丑,如何报仇雪恨。采用的事例要表达什么,这是写作目的。如果把文丑表现的不如颜良,这文章做得就大有问题,读者会有歧义,甚至怀疑作者的水平。反观之,近战退徐晃,远射吓张辽,言其武艺的全面。同样,领兵布阵,也是强手。只有强大的对手,才能反衬出高明所在来。并非没有死于乱军之中的,甚至也被树杈剐住,或者不慎落马等等情况。但是,从情节安排讲,这里就是在力图表现出文丑的能力全面,来捧出更厉害主角儿出场。另一极端是很厉害,不提。
袁绍认为文丑可以为颜良报仇,就是说存在这个不等式:
文丑≮红脸大胡子≮颜良
中间部分是河北猜测的,但是文丑≥颜良则是必要条件,这个不需要猜,而是基于事实,基于日常表现。诸葛亮意图让魏延和张郃对垒,不料此人耍性子,别人请战孔明度其能力反而不许。当然也存在曹操用河北降将吕翔、吕旷,来试探手下败将刘备。文丑不属此类,不比颜良差是起码的,如果颜良是超一流,比他强的文丑必然是。如果文丑差些,冀州无此必要。文丑的出战,意味着必然,一个字,强。那么强,不是唯一靠逻辑推理,需要事例证明。颜良胜徐晃是孤证,也不如马超胜张郃快。连胜曹营诸将是他人口中引语,只是联想包括许褚。不足以定超,一流及其以上吧,文丑因此也不比他差。这里有个问题:平的回合数目越多,实力越接近这是共识。那马超和张飞战张郃,以及两人挑灯夜战,这告诉我们,有胜负的回合数目没有意义。这个意义是说,对评价武艺没有任何作用,以此来排名次,则属于主观性很强的感情用事。
基于上述说法,磐河大战,可见文丑微优,这是事实的惯性倾向于这种想象。文丑微优先不论。反言之,文丑若仅仅一流,和赵云在此处的表现不利于赵云排在超一流。更有力的一点,公孙瓒先后是吕布和文丑的手下败将,所不同的只是回合数目。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点,就是分别为张飞和赵云所救。张飞当时达到枪法散乱的时间,足以使公孙瓒脱险。赵云的出现,同样达到了牵制文丑的目的,但并没有造成文丑的麻烦,得以战斗足够长的时间互证双方的实力。我们可以看到:赵云和文丑之間的差距小,吕布和张飞间的差距也小(这也为后来两者之间的数次战斗所证实)。如果前两者的差是x,后两者的差是y,尽管这两个数,都比通常所提到的正的很小的数ε还小。但是,我们根据战斗场面,不难得出,x<;y。简言之,文丑和赵云之间的差距,比吕布和张飞之间的差距,更小。分出胜负套用此结论,则未必合适。
吕布在超一流中是可以肯定的,但比起其他人高多少,是不是高得排斥其他人呢?显然这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不是。而由于,赵云和文丑之间的差距更加不显着,其排他性的可能则更小。就是说,实际上,赵云跟文丑在同一个档次,这更具备逻辑上和事实上的合理性。从表现上,如果非要分开两个人,如果前十名为超一流,那文丑和赵云分别佔11和10这两个名次,换言之,在一个临界点上。类似地,张飞、马超、许褚和典韦也是如此,他们也应该是在排名上互相吸引,不能排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布排第一不排斥张飞排第二的这个可能。
这就给我们一种看问题的新思路:换个角度,看看样本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考虑两个学生智力、成绩相仿,但是一个总是在奥赛中表现卓越。类似的,曹操琢磨蔡邕的谜语,绝妙好辤,比杨修慢几十里地。不是说曹操不聪明,也不是说杨修比曹操更厉害。问题很清楚,不否认共性,不强调特性这是先决条件。正视样本的异质性,在数学上,这是数理统计中的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我们评价武艺,既有定量的严格排序,而这恰好正是分歧所在,脸红脖子粗争论不休的焦点;也有定性的大致划分。后者,恰如其分地,可以和聚类分析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纳入更加科学的系统评价,进而引入我们的论题——吸引和排斥。当然,聚类分析并非意味着单纯模糊、不能精细量化等,这需要我们归纳总结出科学的间隔尺度甚至比例尺度。比如把吕布武力定100,诸葛亮智力100,都属于刻度calibration工作。而此前不少的评价系统,更多的是去人为地指定某些排位,同样也是吕布孔明100,但却是先验的去做校验verification工作了。这是以样本个体,去检验样本总体回归的函数,结果肯定合适。但是,从数学上看,这是错误的,逻辑思维过程是有问题的。如果,仅仅以部分样本归纳的函数(或者叫规律),以其余样本检验,在数学上是允许的。那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不是全体样本的规律,势必包含信息不完全,其权威性受到挑战。简言之,就是局部与整体的矛盾关系了。此也非,彼也非,是在哪里?这个二难性,显然意味着,我们思考问题切入点有失偏颇,进一步,我们应当换个思维方式,势在必为。
那么回头看,曹操与杨修的聪明相比其他很多人,更应该属于有序尺度的同类。就是说,在分类时,考虑数学概念上的距离或者相似指数,都是允许的。但是,分别采用这两种判别标准,那么这种分类的置信度会下降。吸引在一起的同类,以及排斥到一定距离外的异类,至此也算模糊fuzzy地大致地评判武艺。当然,同类的,我们武艺评价更愿意采用的“流”的说法,其间是允许存在不显着的差异的。同样,吕布、颜良文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典韦许褚庞德置于超一流,这比把其中一人剔出排斥在外,更加合理。这么一合理,就是所谓的重视客观了。
前面提及的“文丑微优先不论”,至此可以平和地谈谈。我们假定赵云为超一流,这是合理的假定,合理的说法更能够服众。磐河之战,如果文丑泛泛之辈,此例并不能支持赵云为超一流,因此顺应下来,不少观点更倾向于赵云此战表现很差。同时,不得不注意的是,赵云一向发挥比较沉稳。那么,认为磐河之战赵云差的,很自然地,就是在评判标准中引入了不合适的难以服众的因素。比如年轻,再如无甲,甚至还有经验阅历之说的。拨开这些相对比较次要,无力的非主流的说法,我们很自然地正视到——对手的强大。真理不是在犬牙交错的争论中出现,而是要披荆斩棘去探索。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在磐河,无法和在其他地方的表现拉平。不论遇到哪样的危险,赵云总能迅速胜敌或者摆脱敌人的进攻。相对而言,只有文丑可以使他无法达到他的常见的最佳状态。这是否意味着,文丑是赵云众多对手中非同寻常的一位呢?我并非一味抬举文丑,使赵云表现(相对自己对别人,别的地方)“差劲”的这种能力,除了夏侯懋和程武的联手,长坂坡的疲劳,那只有文丑的武艺了。显然,前两者不是武力因素,至此,文丑的武艺则无可非议地证真了。
文丑和同为超一流的赵云,战磐河,有人会提及文丑战公孙瓒,以及四健将的体力损耗。我认为,可以无视这一点,文丑和赵云接手交火后,武艺的表现甚至更好,这在书中有着精彩的描写。相反地,考虑到热身说法的朋友则给赵云寻找到了一个暗淡的台阶。但是,需要指明的是,赵云和马超的表现,都是恰好不需要热身的类型。甚至,过于运动,有马超拿不下曹洪和三合败张郃的反差,而张郃有能力长时间死战张飞的事实。这个例子是在说,热身并非必要,甚至有得不偿失的嫌疑。那么基于这个嫌疑,我才有了所谓的“文丑微优先”的说法。抛开这个枝节借口,文丑平赵云,平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如此而已。
在战徐晃的例子上,我们姑且假定颜良的胜利使自己晋升为超一流,他人引语如果成立也是绿叶红花配合的锦上添花。考虑到胜败的回合数目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反过头看徐晃不战文丑。还是借用马超战张郃的例子,回合数目无法传递什么。就是说,徐晃二十回合失败,只要没有战死,这与不一合败走,实质是一样的,得不出什么量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说什么:徐晃不能支撑颜良的下一个回合。就是说,存在战意这个因素,类似遊戏中的士气。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徐晃不战文丑,尽管没有分出胜负,这是取决于徐晃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对文丑有定性的作用,没有量的划分。
不断给文丑辩护,还要基于另一个事实:关羽急于立功以摆脱曹操,不到万不得已情况下,曹操是不会成其好事的。出战颜良的时候,相信不少曹营的人也存在借此机会实施驱虎吞狼的想法。此刻,濒临溃败之际,关羽的出现必然合理演绎出类似上次白马的情形来。只是——孰料君侯再立不世奇功。以在下看,按照学校语文老师教导的:白马颜良厉害,关羽巧妙地万军中刺之,只一回合枭首而归;延津文丑更强,关羽两合退之,力挽狂澜。这样一来,符合要表达的中心,也工整,还与关羽日后骄傲地问别人“你比颜良、文丑如何?”相称。不会说:“你比管亥、蔡阳还厉害么?”尽管这二位细究起来,也是很不俗的。最后,要指出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并不是说关羽仅靠自己的武力干掉了河北的颜良和文丑。关羽同样,也不是这么想的,他之所以骄傲,是他认为——武艺绝伦的超一流中只有他最会动脑子。至于徒有虚名的士大夫,脑子不如我,武艺更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