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好妹子,我就想办这一件事儿,拿一笔钱奖励从事麻风病防治的医务人员,他们非常苦。”
1988年10月,他一直挂念的事还没办,就病重去世了。20余年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马海德的妻子、92岁的周苏菲仍然激动:“他想办的事,我得帮他办好。”
马海德出生于美国,医学博士,1936年访问延安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他为边区军民诊疗数万人次,参与筹建多个医院。新中国成立初,在得知边远地区有不少人患麻风病时,他翻山越岭,为众多麻风病患者医治,并为中国消灭麻风病致力一生,成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之一。
周苏菲在自家院子里挂着很多风铃,微风吹来,“叮当”声清脆入耳。周苏菲说:“风铃的声音,能让我想起美好的往事。”1940年,周苏菲与马海德在延安结婚,他们携手在革命道路上相依相伴了48年。婚后,马海德称呼周苏菲“妹子”,周苏菲叫他“马”。
为完成丈夫的遗愿,周苏菲把马海德留给她的3万美元养老金拿出来,兑换成人民币,于1989年成立了奖励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工作者的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他是治麻风病的,这个基金会还是治麻风病的,这是他生命的延续。”周苏菲说。
“马海德基金会成立后,当了多半辈子电影编导的我,又拿出当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的劲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丈夫未完成的麻风病防治事业。”周苏菲说。采访的时候,周苏菲客厅的电话响了很多次,都是有关麻风病防治的事情。
从1989年至今,基金会已经奖励了360名医生、护士及从事麻风病研究的人员。虽然,每人奖金仅5000元,但很多人把这一奖项作为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周苏菲现任马海德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每年春节,她都会选择国内一家麻风病院前往慰问,并给予资助,她的足迹已遍布全国。此外,基金会还在云南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招收麻风病人子女或患麻风病的小孩就读。
多年来,她一直奔走在一线,不仅深入偏僻地区的麻风病防治站、麻风病医院或麻风病村,还尽力解决一些地区在防治麻风病时的实际困难。“在处理解决很多事情时,总会觉得马(海德)并没有离开我,他一直都在我的身旁,给我力量。”
马海德去世已很多年了。“马(海德)住过的房间我始终保持着原样,就像他在家一样,我是觉得他出差了,不久就会回来。”周苏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