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盗清东陵大案(一)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民国盗墓事件中,影响最大的一桩是“孙大麻子盗皇陵”,事发于党玉崐西府盗宝案不久。
孙大麻子就是孙殿英,他所盗皇陵,就是位于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
图:清东陵地貌总图
事发月余,当时的《申报》率先披露了“孙大麻子盗皇陵”一事,随即震惊中外,更多的媒体加入曝光行列。当时的《国闻周报》第5卷第32期的《一周间国内大事述评》上,便发表了对清东陵案的看法,在说明“盗陵案内幕复杂”的同时,要求惩办主谋。《维也纳报》在欧洲抢先发表了《中国宝库洗劫案》;美国《纽约每日新报》发表了《请看中国〈泰姬陵〉遭劫之真相》。当时,军界不得不成立了“东陵盗案特别法庭”,审判孙殿英,以查明真相。
但是,孙殿英盗皇陵案最后不了了之,其真相至今扑朔迷离。
1928年(民国十七年)5月,奉军张作霖,直鲁联军张宗昌、孙传芳力图死守津浦线,阻挡蒋介石的北伐军北上。时直鲁联军第十四军军长兼大名镇守使、张宗昌旗下的孙殿英,被调到交河至河间一带。但直鲁联军不经打,孙殿英部被冯玉祥指挥的第三路军孙连仲部击溃,奉军全线败退关内。孙殿英呢,率部先退至天津南仓,继而退至河北蓟县、遵化马兰峪一带。
图:孙殿英戎装照
这里,正是清朝皇家陵寝——东陵核心陵区,孙殿英盗皇陵的贼念由此生出。
6月,奉军撤回关外后,张宗昌、孙传芳等部先后逃离天津。孙殿英被蒋介石策反,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成了军团总指挥徐源泉手下的军长,军部设在蓟县的一座寺庙里。
蒋介石收编了孙殿英部,但迟迟不供给军饷。孙殿英向上司徐源泉催要,徐源泉只有空头支票。孙殿英后转而向当地官绅伸手,要求他们筹集粮饷,而官绅拿不出来或不愿拿,老百姓家里的东西也都让土匪抢光了。
时蓟县、遵化等冀东一带土匪甚多,这些土匪其实都是奉军退走关内后留下来的残部,即所谓“山头部队”。其中有点影响的是原奉系二十八军团长马福田带的一支匪兵。这些匪兵的生活来源之一就是盗抢,盗抢的最好、最大对象就是清皇陵。
图:被孙殿英挖开的乾隆皇帝陵墓裕陵地宫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弄钱谋财方面最有一手的孙殿英,在听了当地官绅和手下的报告后,立马来了灵感,动起了盗皇陵的歪念头。
上述便是孙殿英盗皇陵的动机——“筹饷说”,这是孙殿英盗皇陵中最实际的一种说法。
实际上,孙殿英盗皇陵的原因并不单一。当初流传最广的,是下面几种说法。
其中之一是,断龙脉的迷信说法
“断龙脉说”——这是孙殿英盗皇陵的原因里最诡异的一种说法:挖了皇帝的地宫,破坏风水,掘断清室龙脉,以阻止清室复辟。
图:清东陵主神道
据传,孙殿英部驻防遵化时,有会望气的风水先生看到天象有变,清室有复辟的迹象,因为帝王陵均完好如初,龙脉未受影响,生气尚存。听说将大清皇室的龙脉挖破,便可以泄其王气,孙殿英遂动起了阻止清室复辟的另类念头。
此说是否可信?从后来的事实及民国时期风水盛行的情况来看,似乎有那么几分道理,因为,溥仪及清朝遗老遗少们确实未放弃过东山再起的念头。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但保留非统治皇帝的名义,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清王朝由此灭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复存在,这一年便是民国元年。
图:油画,毛泽东宴请溥仪(“天子见天子”)
此后,溥仪曾两度复辟,坊间传,这是因为满清龙脉未彻底断掉。
1917年(民国六年),溥仪来到天津。当年6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于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年底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告退位。
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史称“逼宫事件”。溥仪搬进了父亲载沣的居处北府,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孙殿英盗陵时,溥仪正在天津。
后又在东北成立了“满洲国”,年号“大同”,这是孙殿英盗陵以后的事情了。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nifa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