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揭秘奥巴马的前女友:有女文青,也有白人理想主义女

很多人都知道奥巴马现任的妻子是米歇尔,但米歇尔其实并不是奥巴马的初恋。那么,他最初的女朋友是谁?有过几个女朋友,她们又是怎么看待年轻时的奥巴马呢?

美国出版过一本关于奥巴马的传记,名为《奥巴马:故事》。这本书提到了年轻的奥巴马在纽约读大学时的罗曼史。包括其前女友的日记,详细记述她与奥巴马相识相恋、幸福相处、渐行渐远以至分道扬镳的过程。

第一段恋曲:迷茫混乱中分手

在这本书的作者戴维·马拉尼斯看来,奥巴马的故事极其独特,并不仅仅因为他从无名之辈上升到权势的顶峰。他觉得,奥巴马寻找身份归属的心路历程才是最让他着迷的。

毕竟,奥巴马由他的白人祖父母养育成人,自己又有深色的肌肤,这一切,都会让他产生身份认知上的混乱。多年后,他才渐渐寻找到了自我。因此,马拉尼斯特意采访了奥巴马在20多岁时结交的两名女友亚历克斯·麦克尼尔和吉纳维芙·库克,对她们的采访也集中在年轻时代的奥巴马如何探索自身身份的定位。

故事从1980年奥巴马考入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开始。那时候,在学校咖啡店做“打工仔”的奥巴马人缘极佳,并很快拥有了一大帮粉丝,这其中就有亚历克斯·麦克尼尔。

图为奥巴马和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身上的“文艺气息”让奥巴马心生爱慕,两人很快相恋。1982年,他们曾在纽约度过了整个夏天。麦克尼尔至今仍然记得他们在一家意大利餐厅约会的情景:“我们相对而坐,边聊边吃边喝。我喝的是啤酒,他喝的可能是烈度较大的酒。我们聊了几个小时,慢慢走回我的住处,最后各自道别。此后,我们一起在纽约度过了许多时光。”

随后,奥巴马转学至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在麦克尼尔返回洛杉矶之后,两人继续用书信传情。在那时,奥巴马寄给麦克尼尔的信件和日记中就展示了他当时的心态:一个严肃、认真的年轻人努力希望在社会中获得种族认同和地位。

麦克尼尔回忆说,作为跨种族结合生下的混血儿,奥巴马曾抱怨自己“得不到任何阶层、社会体系和传统的支持”,没有归属感,并且羡慕那些巴基斯坦朋友们所拥有的目标明确的人生。她还半带着责备地说,奥巴马“满脑子都是选择的念头”,“他这一生有过真正的选择吗?他有过自由的意志吗?”最终,这段恋情无果而终。

第二段恋曲:激情,迷人但抑制

随后的日子里,奥巴马没有放弃对种族认同感及社会位置的寻觅。同时,他也遇到了他在纽约期间最亲密的爱人:吉纳维芙·库克。

图为奥巴马和澳大利亚女孩库克。

1983年12月,25岁的吉纳维芙·库克孤单地走进出版商朋友举办的一场圣诞晚会,遇见了22岁的奥巴马。他站在厨房,穿着蓝色牛仔裤、t恤衫和黑色皮夹克。

数小时后,两人坐下聊天,越聊越投机,在对方身上他们发现了不少共同点,譬如写日记、以旁观者自居、思考自己的身份定位、精力充沛、独立,都有一个有时让人恼火的母亲,而且,都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想要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公平。于是两人互留电话号码。

库克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我相当确定,我们会在周三共进晚餐。”于是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共同度过每周四晚上和周末。

亲密接触中,库克发现奥巴马非常“令人惊讶”。她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他怎么能在22岁时如此成熟?”库克的记忆中,奥巴马通常周日比较悠闲,喝喝咖啡,做做报纸上的填字游戏,裸着上身,穿着蓝白色围裙。

“我打开他的房间门,走进一个温暖的私人空间,弥漫着一股混合气味,奔跑后的汗味、除臭剂味、烟味、葡萄干味、睡觉和呼吸的气味,强烈地彰显着他的存在、孤独和习惯。”

后来,两人搬到一起住,读书、交流读后感、烹饪。但很快,库克发现了问题,她在日记中写道:“激情确实存在,但有时候矛盾尖锐,我觉得不安,想抽身出来……他的热情有时候显得虚伪,嘴上说着甜言蜜语,显得坦率、值得信任,其实有些冷漠。”“有他在,我感到很受威胁,我感到距离,距离,警觉……”

对于库克来说,奥巴马之于她,尽管像失散多年的同族,但他也犹如隔着面纱般疏远、谨慎。她写道:“他仍然吸引着我,但是他的内心却守卫森严,遥不可及。”

此时的奥巴马已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一家企业做着一份仅能支付房租的郁郁不得志的工作——他从来不想只为了安稳而工作。库克能隐约感到奥巴马有着对于辉煌未来和获得改变世界权力的缜密想法。

在1984年5月9日的日子里,库克写道:“他是如此谨慎,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却处于无法实现它们的罅隙阶段,他想飞但还没开始起飞,因此他深恶自己身上那些多余的负担。”

身份和种族问题困扰着他

在撰写这部人物传记时,作者马拉尼斯发现,奥巴马有着作家和人类学家的敏感,他花了十年的青年时间试图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只有当他解决了人生中的这个矛盾,他才准备好向未来政治生涯迈出步伐”。

因而,出于奥巴马对自身归属感的内在探索的需求,奥巴马和库克在一起时经常讨论种族问题。库克也常常同情并鼓励奥巴马去探索自我身份。

如果说,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库克是美国社会的旁观者,那么奥巴马就是一个种族和跨文化的双重旁观者。奥巴马曾对她坦诚:“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冒牌顶替者,我的肤色是偏白的,我的身体里没有黑人的骨头。

”库克意识到,要解决奥巴马在黑白之间的矛盾境地,他必须回到黑人身份。这也应证了他们的巴基斯坦朋友巴拉克·穆罕默德说的:“奥巴马完成了对自身定位的两大成就:一,从国际化转为美国化,二,不是白人而是黑人。”

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选择强调种族分歧,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他跟白人女朋友最终的分道扬镳。

奥巴马在书中描写过一个情景:“一天夜里,我带她(当时的女朋友)去看了一部典型的美国黑人戏剧,剧场内大多数是黑人观众,他们犹如在教堂中自在地大笑大叫鼓掌。剧终后,她说,为何黑人们总是如此愤怒,我说,这跟记忆有关——没人会问为何犹太人总念念不忘大屠杀,她说,这可不一样,愤怒只会让人走进死胡同,而我非常不同意,我们在剧院门口大吵了一架,回到车里她就哭了,她说‘我不可能是黑人,我只能是我自己’。”

奥巴马后来接受采访回应说,这个情景只是自己跟某一位白人女朋友产生种族矛盾的缩影。而他跟库克的分手也跟种族差异密切相关。

据库克说,当她对奥巴马说“我爱你”时,奥巴马不回答“我也爱你”,而是“谢谢”。两人逐渐发现相互之间有文化差异,再加上各自忙于工作,1985年5月中旬,他们最终分手。

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是我推开了她。我们开始吵架,考虑未来的打算,我们温暖的小世界里充满了危机。”而库克也曾在日记里说:“是我推开了他,他不够好,他的抑制和保留,他的缺乏自发性,最终激怒了我,他总是谨慎考虑所有的事情,这可能跟某种情感创伤有关——这是否只是他现阶段的毛病,或者即使随着年纪和经历增长也不会改变,这将给他未来的人生造成困难。最终我发现我不是适合他的人……”

此前,两人一起探讨过理想伴侣的形象,库克觉得,奥巴马理想中的伴侣应该是“一名正直的斗士、爱笑、精明干练的黑人女子”。

《奥巴马:故事》写到奥巴马驾车北上哈佛大学便戛然而止。出人意料的是,白宫对这本书采取了谨慎应对的态度,并没有轻蔑地把这本书说得一钱不值。大概是由于此书的作者马拉尼斯实非沽名钓誉、捕风捉影的泛泛之辈,而是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记者和历史学家。

美国社会和国际舆论对奥巴马前女友曝光情史的花边甚感兴趣,民众对青年奥巴马则褒贬不一。美国《世纪名人录》5月4日的“底线”节目发表评论称,做总统最大的尴尬便是没有隐私。但是被曝光的日记内容并没有什么不体面之处,相反,日记显示,学生时代的奥巴马是一个探寻自身价值的“文艺青年”。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