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明朝的灭亡,一种说法是明朝财政入不敷出,甚至连守边士兵的军饷都无钱可发,但崇祯皇帝却坐拥几千万两白银的私房钱(内帑)不愿拿出来,最终因为吝啬丢了性命。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大明王朝真的是穷死的吗?
一、谁动了崇祯皇帝的私房钱?
内帑,是皇帝的私房钱,其来源为金花银,即依靠南直隶地区的田赋收入。万历时,通过向各地征收矿税银的方式,增加内库的内帑。不过内帑除了用于宫廷膳食以外,还有很多被用于国家开支,如万历二十年(1592),因边疆用兵,就曾拨付内帑。所以,内帑并不是只进不出的。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设铸钱局二十四所,发行永昌通宝,驱逐太监,接管了崇祯皇帝的内帑藏银,看样子是做好了长住的准备。投降的明朝官员赵士锦曾说:“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另一位有同样经历的官员杨士聪也说:“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这两位都是明朝官员,看样子所言非虚。所以就连后世的史书如《明季北略》等也都采信了这一说法。
但稍稍推敲就知道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1.崇祯皇帝真的会傻到宁愿亡国也要做守财奴吗?
国家败亡,臣子尚可投降,但皇帝却是最没有退路的。崇祯天性节俭,儿时仿影练字,一定将纸张写满才罢休。继位后,减膳撤乐,布衣蔬食,甚至将宫中上等辽参卖掉,以聊补国用。某日听讲官讲书时,因为内衣袖子破损,碍于皇帝颜面,不时地把它塞进去以遮掩。这样一位在位十七年不好女色不贪图享受的皇帝,会做守财奴吗?完全不符合逻辑。
万历死后,留给子孙的内帑总额大约是700万两,这也是其在位四十余年积累的结果。明朝后期战乱天灾不断,天启在位7年,又挥霍无度,至崇祯继位时,他又能继承多少内帑呢?在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下,崇祯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聚集起3000多万两白银的财富的。
另一件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户部侍郎吴暄山曾请求崇祯皇帝发内帑应急,崇祯皇帝的回答是“内库无有矣,遂堕泪”,崇祯以九五之尊而至于在臣下面前堕泪,其中情形可想而知。
2.崇祯内帑有3700万两的说法可靠性如何?
提出这一说法的的赵士锦和杨士聪,二人都是五品以下官员,平常是接触不到皇帝的,更何谈对内帑的了解。反倒是当时的锦衣卫佥事的王世德所说更为可信,“熹宗在位七年,将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搜括无余,兵兴以来,帑藏空虚”,他批评野史记载失实:那些说大内积金十余库的人,甚至连十库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城破之时,也就只有东裕库藏有珍宝存二耳,怎么可能有所谓十余库积金?
另一则史料记载发生在李自成进北京前一个月,崇祯有意调吴三桂入京勤王,问其父吴襄,吴襄回答说调动吴三桂入京需军响百万,而崇祯说“内库只存银七万两”,再加上一些大臣的暖昧反对态度,调吴三桂之事一拖再拖。显然,在生死存亡之际,崇祯皇帝完全没有必要编造出7万这个数字。
二、大明王朝真的很穷吗?
崇祯皇帝的私房钱早已用尽,那国库的情形又怎么样呢?《甲申纪事》中记载了作者的亲历:“予监督节慎库时,为甲申三月十五日,与主事缪沉交盘,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一个国家的国库竟然穷到只有2300余两白银。在京师戒严时期,连京营都已经欠饷八个月,守城士兵都是自备干粮,朝廷每天只能发钱百文。
那税收情况又如何呢?明朝面临着内外两线作战,仅军费开支就是天文数字,虽然开征剿饷、练饷,但实际上却是一纸空文。崇祯四年(1632)时,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欠缴赋税一半以上,内中又有一百多个县全部拖欠。大明王朝已经到了财政崩溃的边缘。心急如焚的崇祯皇帝不得不要求大臣和太监捐款凑军费,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费尽周折,也只凑了20万两,即使是这样,朝廷重臣们也都哭爹喊娘说自己活不下去了。
看样子大明王朝真的已经穷困不堪了。但,这是相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自成进北京后,对大臣、宦官严加拷掠,竟然掳掠出数千万两白银。其中,嘉定伯周奎53万两,大学士陈演追赃4万后又查抄出数万,就连太监王之心都有15万两白银。
三、李自成进京后为何前后反差这么大?
李自成刚入北京时,商贾营业,街市如常,李自成还甄别录用了92名明朝旧官,并张榜安民,显然已做好了接管大明王朝的准备。但随后不久,即设“比饷镇抚司”,大张旗鼓地开始拷掠追赃行动,为了掳掠饷银,活活打死了不少官员,甚至沿街肆意抢夺。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李自成大军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假若李自成真的得到了崇祯皇帝数千万两白银的内帑,何必劳师动众在京城内搜刮呢?
明朝的底层文官似乎都对皇帝的私房钱抱着一种幻觉,认为是取之不尽的,动不动就请发内帑。而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更是深信皇帝一定是天下最有钱的,但实际情况却让他失望至极,不单国库中没钱,就连皇帝内帑都少得可怜,许诺给部下的富贵无法实现,军饷的巨大缺额逼得他将手伸向了京城的百官。拷掠数日,果然没让李自成失望。李自成在北京前后不过40余天,竟得银3000余万两,足够几年的开支。
搜刮的成果让李自成高兴之余,也让他突然想到了崇祯死前留在御案上的那句话:“文臣个个可杀”。这也让李自成深信,这些明朝文官的确是不可靠的,继续留用,自己岂不是也会落得个自缢的下场?遂下达了诛杀令。那些原本抱着投效新朝的官员,竟因崇祯死前的这一“借刀杀人计”,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当然,为了向百姓宣扬大顺取代大明的合法性,李自成编造出了这几千万两白银取自内帑的谎言,以增加百姓对大明的憎恨。彭孙贻在《平寇志》中就一语点破:“宫中久已如洗 ……内努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毛奇龄在《后鉴录》中也说:这些银两,十分之三来自侯家,十分之四来自阉人,其他的分别是宫眷和估商。没有一点来自内帑。李自成把皇宫里的所有值钱的器具,包括“鼎耳门环铀丝装嵌, 剔剥殆遍”,全部加起来也“不及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