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孙膑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由他操作谋划的“围魏救赵”之役,打败了由庞涓统领的当时天下最骁勇的魏国军队,解救了赵国,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战例之一,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后来,孙膑又用“增兵减灶”之计麻痹了庞涓,终于将魏国精锐部队全部消灭,庞涓也因此殒命。据说,孙膑本名叫做孙宾,因为受了膑刑而被后人称之为孙膑。因为如此,他不能自己驾车冲锋陷阵,只能是协助主将田忌当一个军师。田忌赛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和那个时期齐国的军队作战一样,前面站着的是田忌,内在的“大脑”却是孙膑。孙膑著有兵法一部,是当之无愧的军事谋略家。然而,军事谋略超人一筹的孙膑,为什么没有识破庞涓的阴谋而最终受到了膑刑呢?
孙膑是齐国人,出生在阿城和鄄城这一带,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子孙。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和庞涓一道求学,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未等学业完成,就走出师门回到魏国,当上了魏国的将军。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因为在求学时候,两人曾经有约定,不管谁先得到了官位,就要向国君推荐另一人为官。孙膑不知庞涓心理的阴暗,果然来到魏国。庞涓害怕孙膑比自己贤能,内心非常忌恨孙膑,他设计废掉了孙膑的两条腿(膑刑),并且在他的脸上刺上了字(黥刑),认为这样孙膑就会羞于见人而不会出头露面。
受了刑的孙膑这时候才醒悟过来,这是庞涓嫉妒自己的才能!齐国的使臣来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孙膑秘密地见了这个使臣,对他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到了齐国,孙膑并没有直接到国君齐威王那里,而是住进了将军田忌的府邸。齐国贵族之间有赛马赌博的习俗,并且赌注很大,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总是会输,因为王室之中有齐国最好的马。孙膑却发现,他们的马脚力实际上差不多,说有办法让田忌赢,于是就让田忌下最大的赌注。田忌知道孙膑的才能,非常相信他,就下了千金的赌注。到了比赛场,孙膑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付对方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付对方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对方的下等马。三次比赛结束,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最终结果赢了千金。当国君问起此事,田忌就趁机将孙膑推荐给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之事,就把他当老师看待。后来国家有战事,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知道自己受过酷刑,不能任主将,就推辞了。齐威王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一般认为,田忌孙膑是最好的军事搭档,果然,两人一勇一智,演绎了一场“围魏救赵”的前无古人的大戏。庞涓也终于在桂陵被这个师兄打败,魏国军队也受到了重创。十三年后,两人又在马陵相遇,孙膑又用“增兵减灶”之计迷惑一心想报仇的庞涓,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庞涓轻敌冒进,在马陵中了埋伏,庞涓自知在劫难逃,只有自杀身亡。经此一战,魏国军队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从战场的表现来看,庞涓的谋略智慧根本就不是孙膑的对手,那么,孙膑当初为什么就没有识破庞涓的阴谋呢?在古人看来,孙膑是君子,庞涓是小人,君子坦荡荡,他们往往不太防备小人,因而往往会遭到暗算。即便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当中,好人往往也不会把人往坏处想,只有心理阴暗的人,他们总是在算计人,因而对人,也往往先向坏处想。如果我们回到当初的环境,从孙膑的角度分析一下,又会有那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
孙膑政治上尚不成熟
战国时期,人才大量流动,一计显名,一言显贵的事情常有,正所谓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当中有一个大问题,战国时期国王不养闲官,一荣必有一枯,国王招贤,官员防人。就是这个魏国,就是这个魏惠王,庄子到了魏国,相国惠施非常紧张,就是害怕庄子夺了他的相位。庄子给他说了一段话:一只大鹏鸟从空中飞过,地上一只猫头鹰看见了,赶紧捂住它那只死耗子,告诉大鹏,这是我的!庄子说,猫头鹰根本就不知道大鹏的志向。挨了骂的惠施反而放心了。孙膑学的是兵法,和庞涓出自同一师门,庞涓会让出自己的位置来给孙膑吗?尤其是军事主将,任何时候都没有两人并立之事。孙膑只想着一展抱负,将自己所学用于实战,从后面的事情来看,他有可能已有书写新的兵法书籍的想法,可能对政治并不关心。当时的情况,军队一动则是全国动员,小打小闹的事情没有那个国家感兴趣,如果不通过掌握国家军队来施展军事谋略,几乎是不可能的。孙膑没有考虑他到了魏国将如何与庞涓相处,只能说明他政治上还不成熟。庞涓没有置孙膑于死地,也是认为不能驱车驾马的孙膑,已经对他构不成威胁。
孙膑不知道已经变化了的庞涓
孙膑是由庞涓找到魏国的,这就注定了他的前行道路肯定不会顺畅。孙膑来到魏国,开始只能是庞涓的“客人”,他是想通过庞涓向魏惠王推荐呢还是做庞涓的副手?先不说庞涓会不会将他向国王推荐,即便是推荐,他推荐孙膑干什么?当相国吗?魏国有相国,很受信任。假如庞涓真这样推荐,那不是把两人都置于一种是非之地了吗?因为这有结党的嫌疑。朝廷里的是非就是祸患,庞涓显然不会这样傻。两人学习的都是兵法,庞涓会推荐他代替自己还是会让他当自己的副手?代替自己,庞涓正受到魏惠王的信任,可说是风头正劲,魏惠王不可能凭着好使用的不用而走马换将,用一个不知根不知底的人。推荐他当自己的副手?当时还没有专职的军师,孙膑是因为受刑,齐威王不得不让他做田忌之师,这种情况肯定不适用于魏国。如果让孙膑率领一军,魏惠王干吗?庞涓敢吗?所以说,孙膑不知道现在的庞涓已经不是同学时的庞涓了!他本来学的就没有孙膑精进,还先于孙膑离开师门,说明他急于想谋取名利,这样的人是不会任用一个自己潜在的对手的。孙膑不知道,这时候的庞涓已经不同于求学时代的那个庞涓了,他耍的是心眼,玩的是阴谋,可孙膑还沉浸在兄弟情意之中,又怎会不被人算计!
孙膑不应该选择魏国
战国时期是各国间的军事之战,也同时为争夺人才之战。魏国在魏惠王时期最为强盛,魏惠王也在招贤纳士,但他的这种招贤纳士让人觉得有点儿虎头蛇尾做表面文章意味,因而魏国之强也是那么昙花一现。在魏惠王执政期间,商鞅、范睢、张仪都曾经想在魏国发展,范睢、张仪本身就是魏人,但他们都去了秦国为秦国所用。如果再加上孙膑,可以说魏国的衰落正是因为这几个人。魏惠王从公元前370——335年期间执政,这期间强盛的国家还有秦孝公执政的秦国和齐威王执政的齐国。然而,到了魏惠王后期,秦、齐两国已经成为东西两个霸国,而魏国则成为人见人欺的弱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国没有人才。魏国的人才,数来数去,也就是一个和魏惠王同样自负的庞涓。齐国虽然没有像秦国一样用魏国的人才,但他们自己的人才却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像行政方面有邹忌,外交方面有淳于髡,军事方面有田忌等等。孙膑想到魏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正是商鞅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并取得了成功的时候,孙膑想到魏国谋求发展,实在是选错了地方。设计陷害孙膑的是庞涓,可批准对孙膑用刑的必定是魏王。
孙膑尽管受了酷刑,历尽了人生的艰辛,但他仍然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军事智慧“围魏救赵”,他那种身残志不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孙膑兵法》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