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真实实力对比 魏蜀吴哪一国综合国力最强?为什么蜀汉灭亡17年 曹魏灭亡15年后 东吴才灭亡?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在历史长河中无疑是波澜壮阔的篇章。三国真实实力对比,魏蜀吴哪一国综合国力最强?

我们从小都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至于对蜀汉的印象非常好。刘备一代明君,还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样的“五虎上将”。但是蜀汉真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这么彪悍吗?为什么没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没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反而龟缩在西南,最后还被邓艾、钟会这样的后生晚辈给灭了呢?小说的虚构跟真实的历史到底差了多少?

先从魏蜀吴三国领土来对比:

魏国当时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地区,都是魏国的地盘。吴国当时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是和魏国共有。相当于今天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算小,但当时中国南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蜀国最可怜,当时领土只有一个益州,但益州面积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三国的实力对比: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还没有魏国面积大呢!

再从魏蜀吴三国人口来对比:

三国灭亡时人口分别是: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吴国52.3万户,230万人;蜀国28万户,94万人。这一对比更加明了,魏国人口两倍于吴国,是蜀国的5倍。

再看士兵与官吏的数据对比:

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数目,但保守估计也有40万以上;吴国士兵23万,官吏3.2万;蜀国士兵10.2万,官吏4万。这一数据直接表明了三国军事实力,而且蜀国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了吴国,可想而知蜀汉的政府是多么臃肿,行政效率和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再从军队性质方面对比:

魏国是中央集权,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吴国则相反,由于孙权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不得不跟当地的豪族势力寻求合作,让渡一部分权力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所以吴国的政治体制更近似于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

蜀国最垃圾,刘备虽是汉室后裔,但出生并非豪族,大半生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蜀汉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差,还不接地气。

最后从人才上来对比:

据《三国演义》中所描述,蜀国人才济济,一流的文臣武将都投靠了刘备,其实实事并非如此。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曾三次下了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所占据的中原和华北地区,本是人才汇聚之地。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武将、战将。

最惨的其实是蜀国,五虎上将是被三国演义神化了的人物,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20来岁,虽然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有过出色的表现,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他们跟诸葛亮的巅峰时期不幸错开了。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是当地人才匮乏;二是即便有些人才,也不甘心为刘备所用;三是蜀国群臣内斗不断,刘备和诸葛亮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公元263年,曹魏对蜀汉亮剑了——发动了“大决战”。曹魏的“掌舵者”司马昭派出了钟会、邓艾、诸葛绪“三剑客”分三路攻蜀。当钟会的主力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却在剑门关外时,遭遇回援的蜀军强力阻拦,双方形成了僵持战。

而军事天才邓艾想出了出奇制胜的办法,他采用迂回的办法,亲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700里“无人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随后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在惊慌失措之下,选择了投降,蜀汉灭亡。蜀汉灭亡后,按理说魏国应该乘胜追击,把三国的另一个对手吴国也消灭了才对。然而,此后魏国却一直“按兵不动”,直到17年后,才对吴国进行“迟来的”真情对对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来看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曹魏政权的更迭。

大家都知道,自从隐忍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政权后,司马懿父子三人成了魏国的实际统治者。特别是司马昭派“三剑客”一举消灭了蜀国后,虽然实力和士气都大增,但司马昭却来了“病逝”。随后他的儿子司马炎上台后“原形毕露”,威逼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于他,西晋建立,他摇身一变成了晋武帝。他上任后,一方面要协调好内部势力关系,同时还要加强和巩固自身的统治,自然无暇顾及对东吴的征伐。

二是西晋的元老派不支持伐吴。

晋武帝司马炎篡位后,并没有自己的心腹,他凭借着其父司马昭的余威而篡位得到天下,自身没有大的功绩。他上台虽然想马上伐吴,但却遭到西晋的元老派们的反对。其实就是司马昭安排给司马炎的“托孤大臣” 贾充。贾充可以说是司马家的第一功臣。就是他“指使”成济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弑君——杀死了曹髦。然而,这位重量级人物却不支持司马炎伐吴。

当朝中大臣羊祜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伐吴时,以贾充为首的“元老派”却极力反对,在双方激烈冲突下,司马炎左右摇摆不定,不敢乱做决断,于是使得伐吴从“暂缓”到“延缓”到“久缓”。

其次,来看外部的原因,主要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生的西晋政权实力不足以轻松“搞掂”孙吴。原因是东吴实力比蜀汉强多了。蜀汉只有益州、汉中郡、云中等核心地区,而吴国却占据了汉末的荆州、扬州、交州三州,无论人口和军队数量都大大超过了蜀汉,就算西晋想强攻东吴,也不像能拿下蜀汉那样轻松。

其实,蜀汉被灭亡时,吴国派兵从交州、荆州出发,去争夺云中、巴郡等地区。晋朝派出了杨肇、羊祜等大军去支援步阐。结果,吴国名将,陆逊之子陆抗率领吴军打的西晋军队连夜逃遁,顺利收复西陵,灭了步阐三族。西陵之战的结果足以证明,孙吴政权具有的强悍实力,西晋灭吴的时机尚未成熟。

二是朝外也同样需要稳定局势。晋朝刚建立时,边疆地区乘机发生了许多反动暴乱,包括匈奴、鲜卑的动乱,反晋牵制了西晋的部分兵力,刚刚控制的蜀汉的地区也需要派兵管理,稳定蜀地局势。晋武帝司马炎觉得事态很严重,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套用他的原话就是10个字: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后来直到名将马隆毛遂自荐,孤军出征西北大捷,才让晋朝的北部的边疆安稳下来。而这其中,晋朝自然不敢再招惹东吴,引火上身了。

直到公元279年,西晋才在杜预为统帅,都督荆州诸军事,率领水陆大军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4个月后,逼使吴主孙皓出城投降。总之,在蜀汉灭亡17年,曹魏灭亡15年之后,东吴才灭亡,西晋才得已实现了“大统一”。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