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此人用兵如神,神机妙算。手下人对他极为佩服,不过诸葛亮也有用得最顺手的人,也就是最信任的人。这些人或者耿耿忠心,或者精通阵法,或者善于心理仗,或者武艺高强,深得诸葛亮器重。那么诸葛亮最信任的人到底是谁?
在诸葛亮的事业中,赵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诸葛亮最信得过的将领,当然,他也是对诸葛亮谋划支持最坚决的大将。
智勇双全,一身皆胆;贤明恃重,忠肝义胆;功齐关张,甘列其后;蜀军支柱,常胜将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刚正雄壮,喜好练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动脑筋。青少年时期喜武但不逞强,有勇但不斗勇。曾先后在袁绍、公孙瓒帐下为将,但因此二人皆非仁德之明主,遂改投刘备,与刘备一见如故,倍受重用,从此追随刘备,直至病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为曹操所败,与妻小在当阳失散。这时,赵云为寻回刘备妻小,毅然掉转马头,杀回曹军之中,上演了一场“长坂坡之战“。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怀抱幼主、保护甘夫人,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最终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槊三条、神剑一柄;砍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士兵不计其数。后人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赵云这种忠心耿耿,舍身忘死的拼杀精神,深得刘备和众将士之赞誉。
诸葛亮被刘备拜友军师后,刘备手下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只有赵云能够毫无怨言地听命于他。关羽只听大哥刘玄德的吩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张飞脾气暴怒,难认驾驭。只有赵云忠实沉稳,谁说得正确他都能听。
诸葛亮备战新野,主要靠赵云实施;诸葛亮出使东吴,只吩咐赵云接应;诸葛亮入川,成都军情紧急时,又是调赵云到成都会师;诸葛亮定南中,以赵云为主将;诸葛亮北伐,在赵云活着时,每次都请他出马。所以,在诸葛亮的事业中,赵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诸葛亮最信得过的将领,当然,他也是对诸葛亮谋划支持最坚决的大将。可以说,没有赵云的大力支持,诸葛亮的许多计谋无法实施。所以,在刘备的将领中,诸葛亮最喜爱和信任赵云。
公元212年,孙权乘刘备进军益州时,派遣部将周善到荆州接回其妹(也是刘备夫人),并欲挟持刘禅作为交换荆州的人质。赵云闻知,立刻带兵拦截,单身一人跳上敌船,斩了周善并夺回刘禅。粉碎了孙权的阴谋,再次为刘备立下大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曹操发兵二十万来争夺汉中。他把粮米运到北山之下,堆积如山。黄忠认为敌粮可取,引兵前去,但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于是赵云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探视,正碰上曹操大军。赵云突遇大军,丝毫不乱,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兵始遭赵云猛然冲击,阵势散乱,但不久就围拢起来。赵云救出黄忠,奋力杀出重围,已靠近自己营寨。但他发现部将张著在敌阵受伤被围,遂又杀入重围,救出张著,溃围而出。曹军在后紧紧追赶。沔阳长张翼见曹兵追来,提议让军士闭门拒守。然而赵云不但不关城门,反而命令将营门大开,令将士偃旗息鼓。曹操大军追到,见营门大开,不见旌旗,不闻金鼓,怀疑有伏兵,引兵欲退。曹兵刚一转身,赵云一声令下,营中将士万弩齐发,赵云更令营中擂鼓,鼓声大震,号角齐鸣。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旁边,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次日,刘备特意来到赵云昨日作战之处,指点评说,欣然赞益:“子龙一身是胆也!”从此将士们愈发佩服赵云,称他为虎威将军。
赵云是三国时期一位叱诧风云的勇猛战将。他的武艺不在张飞之下,但对士卒的关怀和爱护却远非张飞所能比;他的韬略毫不逊于关羽,但却能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从无恃才做物之心。赵云身为行伍出身的战将,个人修养良好,贤能而明达,深受其他将帅敬重,深得士卒热爱!
赵云一生征战,该勇猛时,他能勇贯三军,该谨慎时,他能心细如发。对于战争的结果,打了胜仗他从不骄做狂妄;打了败仗,细心组织撤退,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部队失败的局面下,赵云能够稳定局势,带好部队,避免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出现。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蜀军直取眉县,进攻汉中,初战取得巨大胜利。但因马谡用兵不当,失去战略要地街亭,蜀军处于被曹魏追杀的状态下。赵云所率部队,兵力单薄,与敌进攻部队众寡悬殊,在败局已定,独臂难支的形势下,赵云组织失败的部队,彼此掩护,步步为营,且战且退,在败退之中没有让敌人占到一点便宜。一直把蜀军安全撤回蜀国内。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本无赵云的责任,但他却自请降职,贬为镇军将军,表现了一位将帅的优良品质。
战场上的赵云,叱诧风云,惊天动地,已如上述。平常日子里的赵云,立身正直,谋国公忠,临事不苟,审慎有识,也深受人们的爱戴。赵云与谋国事,也是殚精竭虑,出于公忠,因而一方面,见识与众不同,一方面又非常得体。
建兴七年(公元229),赵云病逝。后主刘禅依姜维等人之议,为赵云谥号,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且因赵云征战一生,未尝败绩,后人遂称云为“常胜将军”。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形容这位“常胜将军”的辉煌一生:“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诸葛亮死后谁接班?细数诸葛亮十大继承人的结局
三国时不管文官还是武将,人才最多的就是蜀汉。刘备不仅拥有了关张赵,还有一个天才军事家诸葛亮,不得不让人眼红。而本文要分析的诸葛亮的这些接班人也是个个不凡。
NO.1蒋琬
第一位介绍的,是诸葛亮遗命中指定的治国继承人蒋琬。诸葛亮连年用兵,但蒋琬总能够足食足兵地供给诸葛亮的需要。难怪诸葛亮每与人语,便称赞道;“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病重时,诸葛亮更秘密奏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付蒋琬”充分显示,诸葛亮已视蒋琬为排名第一的接班人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几乎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总帅诸葛亮新逝.蜀汉朝廷内外呈现严重不稳状态。承担高责任的蒋琬,冷静如昔,既无威容,也无喜色,一切行止和平日无异逐渐获得群臣的信任。蒋琬个性温和,思考力冷峻,从不情绪化,协调能力极佳,是一流的弱势领导者。其审慎、温良、谦恭的一面,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驻扎汉中期间,他数度派遣姜维北伐,但均无功而返。蒋仔细评估诸葛亮以来的北伐战事,认为之所以没有进展,主要在于道路险恶、运输很,困.因此认为不如由水路东下,进行水战,由汉江。河水袭击魏兴及上庸。却因宿疾复发,无法全力工作,乃派遣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西北区战事,自己到达东方的涪城附近,认真评估东向的可能性,不幸病情转剧,逝于涪城富乐山。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早年便深受诸葛亮赏识,被誉为“社稷之器”。执掌国政后,坚持“以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调整战略,安定民生,协调君臣,维护了蜀汉的稳定,做到“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堪称继武诸葛亮的一代贤相。论历史地位,他应该高于姜维;而其执政理念,更是永远垂范后世。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八月,一代贤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政权,顿时失去擎天栋梁。此时,举国哀悼,人心惶惶。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又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那么,谁能继承诸葛亮,维持蜀汉政局?谁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这显然是读《三国演义》产生的印象,但却并不准确。
诚然,姜维一直深得诸葛亮赏识。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首次北伐,姜维归附,诸葛亮即任命他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称赞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①此后几年,姜维屡从征伐,到诸葛亮病逝前,已经晋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不过,由于姜维归附较晚,功业、威望均有不足,尽管诸葛亮对他期望甚殷,予以重点培养,却不可能直接把他选为接班人。
蒋琬是何许人?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器重他,要选他为接班人呢?
诸葛亮之后的蜀汉丞相蒋琬就是诸葛亮发现的人才。正是他在诸葛亮之后的力挽狂澜,才使蜀汉得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存在41年之久。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选贤任能的传统。杨戏是诸葛亮比较赏识的人物,论法决疑,公平允当,蒋琬为益州刺史,举他为治中从事史,后在大将军任上又辟其为东曹掾,信任有加。大学者谯周曾被诸葛亮任命为邓学从事,蒋琬用他为典当从事,总管一州的学术文化事业。成都人杜琼精术数,蒋琬和费仪对他礼遇敬重。汉嘉人王元泰容止蕴藉,操守贞亮,曾为益州别驾,蒋琬询问张休:“汉嘉前辈有王元嘉,现在谁可与他媲美?”张休回答说:“像他这样的人,州里都找不到,何况汉嘉郡?”虽有溢美之词,仍可看出王的声望和蒋琬一心选贤的赤诚之心。甚至曾经批评刘备称帝太早的费诗,因为直言刚正,也被蒋琬任命为谏议大夫,尽其所长。
继承诸葛亮遗志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由于地理、经济、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诸葛亮尚且惨淡经营、劳而无功。而征讨之事、应变策略更非蒋琬所长,其中利害关系十分明显。蒋琬深知自己难比诸葛丞相,但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蒋琬奋然一掷,决计北伐,并为此作出了悲壮的努力。
在蒋琬为相期间,蜀国基本上没有人事上的重大矛盾和纷争,保证了蜀汉官员同心,上下安定。蒋琬的才能远不及诸葛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他能沿用诸葛亮的成规,以静治国,注意选拔人才,用人之长,兼之气量宽宏,心存大局,因此使蜀汉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维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至于北伐,他审时度势,积极进取,虽壮志难酬,但其所作所为亦基本符合天下大势和蜀汉国情。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慧眼,就没有后来的蒋琬,而没有蒋琬这个治国之才,也就没有昏庸无能的刘禅做皇帝的蜀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
NO.2费伟
承续蒋碗的是诸葛亮指派的第二接班人费伟。这时候,诸葛亮已去世十一年。而后主刘弹及蜀汉重臣们仍依诸葛亮生前相命,任命费伟为蒋之继承人,由此可见蜀汉君臣对诸葛亮的敬重程度。在和东吴的谈判上,他所建立的功绩,更超越邓芝,连孙权都颇为折服,当场表示:“先生真是天下淑德,日后必成为。蜀国朝廷防股.恐怕以后不能常来我国。”井以手中常持的宝剑赠之。随诸葛亮北征,魏廷和杨仪交恶,连诸葛亮都束手无策,专靠费伟从中协调,使不致影响军机大事。诸葛亮死后,费伟任后军,不久便代替蒋用出任尚书令。蒋病重时,推荐费伟升任大将军,井录尚书事,作好接棒的准备。费伟记忆力甚强,把能过目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极佳。军事大事虽多.但费伟却应付得很轻松,仍有空间和宾客饮酒值戏,从不耽误公事。有阵子,费伟公事出差,由董允代为尚书令,欲学费伟作民,十日内,竟然公事堆积如山,董允不禁感叹:”人的能力相差竟然如此悬殊,费公的能力实在远非我所及,三无拼着个工作,也得不到半日清闲呢!”费伟性谦恭朴素,家中从不植财,两袖清风,儿子皆布衣素食。出人常不跟随军骑,和一般小官员无异。延熙十一年,驻扎汉中前线,但他仍能有效控制成都军政大事。延熙十五年,正式开的,成为众臣之首,想不到正要发挥其才华、为国尽力之际,竟在一次宴会中酒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而死。”
费袆,字文伟,是江夏鄳人。他小时候父母双亡,靠同族父辈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来迎费伯仁入蜀,费伯仁就把费袆也带到蜀地求学。到先主定蜀时,费袆就留在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当时许靖丧子,董允和费袆想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要一辆车,董和就派人给他们驾驭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一种由人力推挽的小车,因车窄小,仅容一鹿,故名)。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而费袆就抢先上去。
等到了葬地,诸葛亮和许多达官贵人都已到齐,他们看到这辆鹿车觉得很是少见,董允的神色一直局促不安,而费袆却泰然自若。车夫把车拉回去后,董和向他询问,得知此行的情况,就对董允说:“我常疑心自己还没分辨出你和文伟的优劣高低,从今以后,我很清楚了。”
先生立刘禅为太子,任费袆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袆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袆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袆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袆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孙权性情圆滑,能说会道,戏谑调笑总出人意外;
他手下的诸葛恪、羊旌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袆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孙权十分器重费袆,对他说:“你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之重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费袆回蜀后,升为侍中。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袆任参军。因他奉命出使总能符合皇帝的旨意,所以多次到吴国去。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袆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费袆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袆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诸葛亮去世后,费袆任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袆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袆符节,他授予杀违军令者的权力,率领兵士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袆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袆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来敏说:“我来这里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费袆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袆被封为成乡侯。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袆便又兼任益州刺史。费袆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袆出驻汉中。从蒋琬到费袆,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去办理,他们受到推重信任就是这样。后来,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费袆回到成都,成都看天象风水的人说,现在都城没有宰相的星位,所以到了冬天,费袆又带兵北驻汉寿。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命费袆自建府署。十六年(公元253年)年初大会上,魏国投降过来的郭修在坐。费袆欢饮大醉,被郭修手执短剑杀害,封谥号为敬侯。
NO3.姜维
蒋琬和费伟虽前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但这两个人均为文官出身,又不像诸葛亮般的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所以严格上来讲,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名义统帅而已。因此,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和曹魏大军拼战的,是和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也是诸葛亮兵法上继承人的姜维。在和诸葛亮深谈后,姜维大为感动,决心为光复汉室的大志而努力。‘诸葛亮北任期间,姜维是参谋本部地位仅次于杨仪的要员,由于他文武兼备,在战术规模上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诸葛亮病逝后的撤军行动中,负责抵挡司马懿追兵断后重任的便是姜维。返回成都后,姜维受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实际统领诸军,进封为平襄侯。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姜维随传在侧,实际指挥军事作战,不久,蒋琬升迁大司马,姜维也以司马职衔,参与军政决策,井数度由祁山西战线,领军北伐。延熙六年,蒋防表姜维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严然成为蜀汉北伐军团的总军头。这段期间,蒋碗和姜维配合甚佳,也是姜维最得心应手的时刻。蒋碗去世后,姜维迁升卫将军,和大将军费伟共录尚书事。姜维连败波山平原夷人、沈大将军郭准军团,声势大振。但费伟却以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损.反对大现模用军。姜维虽数度计划由凉州大军北伐,费伟常只批准一万以下的兵员而已,让姜维无法发挥实力。延熙十六年,费伟遇刺逝世,鹰派立刻掌有实权.连续三年,姜维三次对曹魏用兵,虽有小胜,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不得不撤军。十九年,姜维升为大将军,和镇西大将军胡济会师于土邦,共同北伐。不幸胡济迟至,致使姜维大军为魏将邓艾所败,死伤惨重,这是姜维北方用兵,首度严重挫折。隔年,姜维趁曹 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由秦川率军北征响应,曹魏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联手对抗,姜维力战无效,后闻诸葛诞败亡,乃领军退回成都。景耀元年,宦官黄皓专政,朝风败坏,人人自危。加上姜维经年出战,功绩不立。黄皓煽动后主刘掸,有意以右大将军间宇代替姜维.姜维乃长期驻扎汉中,坚守剑阁,对付曹魏南征军团的主力邓义及钟会军用。不久,邓艾果然为钟会所害,姜维更煽动钟会以益州牧名义,据守蜀中发动叛变但曹魏南征军团将领不支持,双方在成都发生争战,钟会和姜维双双遇害。据说姜维为乱兵所杀,对方剖解其尸体,见其胆大如“斗”,皆甚奇之。姜维之妻子家人,也同时遇害。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NO4.董允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曾写道:侍中郭攸之、费伟、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创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苦无与德之言,则责莜之、讳、允等之但,以用其咎。这位诸葛亮眼中贤臣的过允,也是蜀汉后期的主要重臣之一。诸葛亮北伐时,后主刘禅还过分年轻,判断力不成熟,使以做事一向公正严明的董允,协助后主摒除奸邪、并升迁为传中,领虎资中郎将,统率亲卫兵。郭攸之和费伟,性格较温和,故进谏纳言的工作,几乎全由董允负责,连后主刘禅都畏惧他三分。蒋琬进驻汉中后,成都军政大事由费伟负责,董允成为费伟最好的助手。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陪慧反应灵敏常会卖弄小聪明,唯一治得了他的便是董允。终董允之世,黄皓之地位不过黄门丞,发挥不了影响力。 董允,字休昭,系今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镇人。董允为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董和之子。
公元227年,远离蜀汉首府成都的陕西汉中。早春季节,刚刚升起的太阳还带着些微的寒意。林木森森的郊外,一队队威武的士兵手执戈戟,精神抖擞,等待丞相诸葛亮下令,首出祁山北伐曹魏。这时的诸葛亮还在军帐中沉吟着,头戴纶巾的他,轻轻地摇着鹅毛扇,脸上露出一丝忧虑的神色。他想到缺乏经验喜好享乐的后主刘禅,总是不放心,此一去凶多吉少,刘禅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如有个三长两短,怎对得起先皇刘备的托孤之情?
诸葛亮是个心细谨慎之人,他早已把朝廷中的人事安排想好拟定。于是掏出昨晚写就的《出师表》,郑重地交给等在营门外的特使,让他星夜驰回成都,呈奉刘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谕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并推荐了他认为能负责国家大事的贤人良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诸葛亮称赞的三人之一的董允,就是泸州人引以自豪的邻里同乡。随着诸葛亮《出师表》的广为流传和影响,董允的声名也愈来愈大,愈来愈响亮。
董允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鉴于其政绩显著,很多蜀汉官员甚至担任了益州刺史的蒋琬都上书刘禅,希望能给董允加官进爵,奖赏食邑,但都被董允一一拒绝。据说有一次刘禅采纳了一位官员的建议,悄悄地把整个分水镇划在董允的名下,作为他及其子子孙孙的享用之地。听说此事之后,董允一面上书刘禅,坚决不受,一面骑着马不分昼夜赶回分水镇,烧掉地契,将分到的田土一一退回给乡民。董允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分水乡民,他们至今都还在津津乐道地传说着这个故事呢。
董允为人正直谦和,总是平等待人,礼贤下士。据说有一年春天,长久在外的董允,忽然思乡心切,想回到家乡分水,听听熟悉的乡音,看看秀丽的山水,便约了尚书令费祎等好友,一起回家游玩。车驾已经备好,正打算出门时,刘禅的一个年轻的侍从董恢慕名来访,董允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董恢见此,大为感动,但又十分不安,便请求告辞,下次再来。董允不许他走,坚持请他坐下来:“我与费祎等好友出游就是为了放言畅谈,现在先生光临寒舍,正是说话交流的好机会,我怎能错过此次会谈呢?”于是董允放弃了回家乡探视的愿望,与董恢彻夜长谈。
董允就是这样,在宦海风浪,人生漩涡中,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为蜀汉、为人民着想。因而受到蜀汉士民的尊重,将他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称之为“四英”。即使他的脚步已经远去,蜀汉人民依然怀念他,想念他。为此,董允家乡的乡民于分水镇大悲村董允坝为他择地建墓,传说为衣冠冢。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泸州刺史的阮时升曾修葺董允墓,并立墓碑和诗碑各一块。阮时升在其诗中盛赞董允的道德功绩:
功著两朝存故里,人亡千载只孤坟。
山河未改生前旧,禾黍今瞻陇下耘。
遗冢有墓犹识性,荐萍无主独悲君。
遥知英爽依然在,欲挽炎精日已曛。
NO5.杨仪
诸葛亮病逝前线,对于驻守五文原的蜀汉大军而言,是个空前危机。主将去世全军士气势必低落,是否能安全地从敌军的监视下,脱险而退,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最为忧虑担心的事了。魏延气盖三军,姜维智勇双全,王平经验老到,费讳协调力佳,但诸葛亮认为他们可能都无力掌握大局撤兵的规划,需要审慎紧密的思考及行政能力,诸葛亮左思古想,最后仍然选定备受争议、人缘不佳的行政高手——首席参谋杨仪。在北伐前线中,诸葛亮最需要的两个人,便是杨仪和魏延了。这一文一武之才几乎、是蜀汉北征军之宝,偏偏这两个人都情才做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五丈原病重时,诸葛亮在衡量各方面得失利害后,仍派杨仪指挥共监督撤军工作,果然杨仪发挥了过人天才.领导蜀汉大军迅速脱离险既不过,也因而发生魏廷不服命令,兵败被杀的悲剧。但诸葛亮生前,对杨仪个性猖狭、与人不和的毛病深为头痛。他深知这种人只是高明的幕僚,但绝非优秀的领导人。因此他途命中安排的继承人,是个性豁达的蒋现。当他知道诸葛亮同意的继承人是蒋琬时,大为不悦,不但公开蔑视蒋琬,更为自己未拥实权,强烈地表达对诸葛亮的不满。杨仪的激烈反弹,立刻造成蜀汉新政权的不稳,蒋琬在无可奈何下,只好派遣和杨仪交情较好的费伟前往安慰。想不到杨仪见到费伟,感触更多,甚至目出恶言,略带威胁和埋怨表示:“当时丞相(诸葛亮)去世时,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反而将会得到大功劳绝不会像现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让人悔恨的结果呀厂费伟大惊,不敢隐瞒,立刻向朝廷密告。蒋藐琬惜杨仪功劳于建兴十三年。免其死罪,仅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想不到杨仪却认为是奇耻大辱,决心赴死,他变本加厉,上书公然指责朝廷不公平,词意相当强悍而不驯,蒋琬不得己之下,命郡令逮捕杨仪,杨仪在狱中自杀而死。
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前军师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
杨仪的优缺点都很突出:一方面他很有才干,他在随诸葛亮北伐中,每次兵出,“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诸葛)亮深惜仪之才干”(《三国志·蜀书·杨仪传》)。另一方面杨仪心胸窄狭。任尚书时与尚书令刘巴不睦。
才能高而眼光浅杨仪受关羽派遣见刘备,刘备就和杨仪谈论天下大势,刘备觉得杨仪是个人才,很喜欢他就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三国志·杨仪传》)大家都知道刘备有3个强项1是哭2是跑3就是挖掘人才的本事大,想想当年,关羽和张飞,所以刘备看上的人都不会是一般人。诸葛亮出征经常让杨仪做计划部署,杨仪也是很快就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所以连诸葛亮都很欣赏杨仪的才能。
眼光浅体现在刘备征东吴时,杨仪因为和刘巴不和被降职,(”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三国志·杨仪传》左迁就是降职的意思,但至于降职的原因不得而知,估计就是二人之间有一点性格上的矛盾,这一点肯定是杨仪没有看到刘巴作为上司时手中所掌握权力的结果。)杨仪又向来和魏延不和,(这矛盾仅仅是因为杨仪不愿意恭维魏延)而诸葛亮让蒋琬来继承他后,杨仪仅仅提升为”无所从属“的中军师。杨仪感觉这种待遇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他认为自己入仕比蒋琬早,才能比蒋琬强,功劳比蒋琬高,所以大发牢骚。请各位想想,自己辛辛苦苦跟着领导干了大半辈子,最后却被朝廷给明升暗降,能心服么?这种牢骚倒也是情有可原,只不过杨仪没有看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只不过发的不是时候,才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NO6.王平
街亭之役,是诸葛亮平生最大的一次疏忽,除了主将马遇处死以谢罪外,所有相关将领,包括诸葛亮、赵云、魏廷等都受到贬职处分。只有一名偏将,却因特殊战功而受到重用,那便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十个的王平。街亭大战,王平率领千余人马,鸣鼓自持,制造兵,张颌不敢逼,让蜀汉大军得以安全撤退汉中。王平以特殊军功,在一片贬职声中,加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建兴九年,诸葛亮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围祁山。司马懿派张颌领大军攻打王平孤军,但王平率领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个个誓死如归,张恰猛攻不下,无功而返。诸葛亮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王平以少数军力,牵制住曹魏猛将张颌的军团,居功厥伟。建共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大原,在撤军行动中魏延作乱,奉命击质魏延军团的便是王平。王平以此功劳,迁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不久更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候,代替原驻守汉中的副车骑将军吴在,成为蜀汉前线军团的总指挥蒋流进驻汉中时,以王平为北征的前锋军团。延熙六年,蒋防率军退回港城时,拜王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汉中驻守军团的总司令。延熙七年,曹魏大将军曹莫率步骑混合组成十万大军,攻击汉中。蜀汉前线军团各将领陷人恐慌,只有王平镇静如常,指挥若定。费伟也由成部车大军来援,曹组无功而退。当时,王平在北方,邓芝在东方,马忠在南方,同时成为蜀汉政权的“铁卫”。王平是士兵行伍出身,无法写字,识字不超过十个,但口述作书时,却思维敏捷,颇有条理。他常令幕僚为他诵读《史记》和《汉书》,和别人讨沦时,也能知其大义。王平个性严谨,不苟言笑,经常从明到夕,彻日端坐,颇有耐性,而没有一般行伍出身将领的浮躁。只是用嫌小心眼,缺乏豁然大度的大将之风,可能与其学识不足有关。王平于延熙十一年,病逝于军旅中。
王平(?-248)字子均,又称何平,是蜀国后期名将。生年不详,据《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从小寄居在外祖父何氏之家,先姓何,因此有的史籍又把王平叫为“何平”。长大后复姓“王”。
延熙十一年(248),王平去世,子王训嗣。当年,王平同郡汉昌人句扶,忠勇宽厚,屡立战功,名声爵位略逊于王平,官做到左将军,封宕渠侯。后来,又有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
王平最初投奔曹操,在汉中之战时投降于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随马谡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见识和在撤退时的出色表现被诸葛亮赏识,得到破格提升。之后,王平在第四次北伐时成功防守住了魏将张郃的进攻,在诸葛亮去世后帮助众人平定了魏延之乱。蒋琬执政初期,王平协助吴懿防守汉中,后升为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成功防御了魏将曹爽的大规模伐蜀行动。
蜀国后期,原有的著名将领先后去世。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这三员蜀将名声都很大,也都建立了不少功劳业绩。
据史书记载:“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三国志·王平传》),王平一生戎马,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过十个。但是,经他口授、别人录写的公文书函,却都有见地,有条理。据记载,他无论是行军途中,或是驻守营地,总是让人给他念《史记》、《汉书》中的本纪列传给自己听,别人给他念完后,他不但能完全记忆下来,并能对每一个人物的得失、优点与缺点作出评价,从中吸取教训.
王平遵守法度,说话严正,从不戏谑。从早到晚,正襟危坐,没有一点武将的轻躁之气。不过,有时,他的性情狭隘多疑,为人也偶有自轻之处。这应该是一个遗憾吧!当年,王平同郡汉昌人句扶,忠勇宽厚,屡立战功,名声爵位略逊于王平,官做到左将军,封宕渠侯。后来,又有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于是,当时的人们便说:“前有王、句,后有张、寥”(《三国志·王平传》)。
优缺点:王平一生戎马,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过十个。但是,经他口授、别人录写的公文书函,却都有见地,有条理。据记载,他无论是行军途中,或是驻守营地,总是让人给他念《史记》、《汉书》中的本纪列传给自己听,别人给他念完后,他不但能完全记忆下来,并能刘每一个人物的得失、优点与缺点作出评价,从中吸取教训。
王平遵守法度,说话严正,从不戏谑。从早到晚,正襟危坐,没有一点武将的轻躁之气。不过,有时,他的性情狭隘多疑,为人也偶有自轻之处。
NO.7马忠
承续诸葛亮南中远征的战果,驻扎南方最有效、成为蜀汉南方国防铁卫的便是当年南征军团的统帅之——马忠。马忠以政治手腕代替军事行动,使南中的稳定有了很大的进、诸葛亮之后世,南中再也没有重大的叛乱事件。延熙五年,奉命还朝,和大将军蒋共议军团大事,井加封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七年,大将军费伟北征,马忠以尚书事.留守成都,费伟回朝后,马忠再度回南中。十二年,病死于驻守营区内。马忠为人宽济而有度量,喜欢讲笑话,忿怒不形于色,处事上却果决能断。恩威并立,南中少数民族无不畏而爱之。马忠去世后,少数民族自动各依习俗为之家相流涕尽哀井为之大庙奉祀。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出身士大夫,三国时蜀汉名将。东汉末期为巴西郡吏,察孝廉,为汉昌长。昭烈帝刘备兵败夷陵,驻跸永安。巴西太守阎芝征集五千人,为刘备补充兵员,派马忠带兵前往。刘备与之交谈,甚为器重,对尚书令刘巴称赞说是黄权一类的人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辟马忠为门下督。诸葛亮南征,拜马忠为牂牁太守,率偏军平定当地叛乱。马忠治理牂牁政绩显著,诸葛亮又辟为参丞相军事,作为丞相长史蒋琬的副手,处理后方军政事务。接着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魏军大举进攻汉中,马忠到诸葛亮军中帮办军务。之后,又指挥牙门将张嶷等将领平定叛乱的汶山郡羌人。南中豪族刘胄叛乱,各郡骚动。诸葛亮以马忠接替原庲降都督张翼。马忠不负使命,平定了叛乱。诸葛亮加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建宁郡曾经杀害太守正昂,绑架太守张裔送给吴国,所以以前庲降都督常常驻扎在汉族居多的平夷县。马忠移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味县。越巂郡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马忠指挥并协助越巂太守张嶷恢复秩序,并因此直接晋升为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侯。大司马蒋琬北驻汉中,而马忠入朝述职,于是受命到前线宣传诏旨,加拜为镇南大将军。魏国进攻汉中,大将军费祎率军北上增援,马忠留在成都处理政事。费祎班师,马忠才回到南中。延熙十二年死于任上,儿子马修嗣侯。
马忠随丞相诸葛亮南征,曾多次在诸葛亮指挥下击败南蛮军,但在对抗祝融夫人时为营救张嶷曾一度被俘,北伐其间以奋威将军、博阳亭侯身份担任右军领兵使。建兴七年其间参与大败曹军的战役。诸葛亮六出祁山其间,马忠与姜维同领中队进攻北原。
NO8.邓芝
诸葛亮执政后,蜀汉政权和东吴长期保持稳定性的和平,可谓东线无战事。不过,这个“无为而治”的功劳,应属蜀汉东战线防军团总司令——邓芝。刘备去世后,奉命和孙和谈的第一个外交使节使是邓芝。由于他的诚意和机答,很快地解除了吴蜀间的敌意.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表示:“和合二国,唯有邓生”。诸葛亮数度北伐期间,邓芝是厂重要治询意见的军团领柏之一,受任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邓芝迁开前军师前将军,领克州刺史。并接续李丰督守江州,和孙权有相当亲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为车骑将军,十四年病逝于东方前线。邓芝为将领前后二十余年,赏罚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俭朴。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给供用,终生不治私产,妻子有时都不免于饥寒,死时中全无余财。邓芝性刚直,不摆排场,很少主动和同烧来往,因此在官场上问显孤单.朋友不多,但他一点也不在意,我行我素,尽其职责在蜀汉官员中,只和姜维豪气和投,相互敬重。
邓芝(?—251年),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邓禹后代,三国时蜀汉重臣。
早年就曾被预言,认为其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清廉、严谨,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为孙权所欣赏。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准备北伐,以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命其与赵云佯攻郿城,吸引曹真主力。建兴十二年(234年),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督领江州。孙权在此期间多次联络邓芝,赠赐丰厚。
延熙六年(243年),迁车骑将军,后授假节。平定涪陵叛乱。延熙十四年(251年),病逝。
邓芝性格正直、简单,不会修饰情绪。他为将二十多年,赏罚明断,体恤士卒。身上的衣食从官府资取,从未经营过私有财产,妻子甚至有饥寒的日子,死时家中也没有多余财物。
NO9.张翼
张翼生性严峻,一板一眼,因此不得少数民族欢心,刘胃叛乱时,张翼虽有心严加惩罚,由于得不到地方长老支持,反而使乱事扩大。诸葛亮不得已,只好调马忠前来替换。马忠尚未到任时.情况日益恶化,部属劝张翼放弃职守,直接返回成现。但张翼正色表示:‘仪今天被调职,是因为自己缺乏力.怎能怨恨朝廷?如今代替者未至,更应严加守备、加强粮林应才对用!怎可因个人情绪耽误国家大事?”。马忠日后能轻易击溃刘胄,张翼充分的准备,也是主要原因。诸葛亮去世后,张翼更拜封前将军,爵关内侯。延熙元年,人为尚书,进封都亭候、征西大将军。张翼和姜维在军路看法上,有很大差异。姜维主张进取,急着季大军深人敌境;张翼较重稳健战术,反对过分轻进。双方还有争执,但姜维仍非常倚重张翼,常借其同往,张翼亦不得已而跟随之。蜀汉灭亡时涨翼和姜维奇于剑阁,不久,参与策反钟会之阴谋,却死于乱军之中。
张翼字伯恭。刘备领益州牧后用翼为书佐。后翼举孝廉,受职江阳长,汉水之战中,曾任赵云副将。后迁涪陵县令,升官后历职梓潼、广汉、蜀郡太守;诸葛亮为治理南夷,任翼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翼性格保守,执法不能变通,不得少数民族的欢心。耆率刘胄造反,张翼未攻破他就被召还,以马忠代之,马忠在先前的基础上斩杀刘胄、平定南土。诸葛亮出武功山,张翼任前军都督,率军与魏军接战,表现活跃。亮卒后受爵关内侯,后任尚书;进封都城亭侯,备受重用。张翼以国小民劳,与姜维的伐魏用武方略争持,未果,随军征,但自此二人不睦。姜维大破王经,斩敌以万计,张翼劝维见好便收,为维所拒,后维果然攻狄道不能克。张翼每随征,均为不得已而行;蜀汉亡,张翼随姜维降钟会于涪;次年,钟会反叛未能成功,翼也被乱军所杀。
执法严明但不知变通,忠心耿耿但壮志难酬,才华突出却时运不济。张翼开始是刘璋手下的将军,后来跟了刘备。刘备死后跟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蜀国灭了之后,跟随姜维向钟会投降,钟会之乱被魏国镇压,张翼也被乱军砍死!一代将才做了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NO10.张嶷
在王平、马忠、邓芝等第二代战将纷纷去世之后,和姜维共同撑掌蜀汉,主要是张嶷和张翼。张嶷协助南方少数民族耕种、畜牧、经营盐铁,改善其生活,对南中地区的进步和开发贡献良多,后主刘禅加封张嶷为抚戎将军。张嶷思虑周密,颇具见识,他曾劝大将军费伟,勿疏忽身边防卫,费伟不听,日后果然遇刺殒命。东吴太傅诸葛信(诸葛瑾之子)北伐曹魏,声势浩大,张嶷劝他谨慎,切勿骄纵,诸葛洛不听.不久便遭到夷族的惨祸。张嶷在南中长达15年,调回成都时,夷人依依不舍,挟谷泣涕,邑民率领随张嶷朝贡者百余人,朝廷加封为落寇将军。跟随卫将军姜维北征.以少数兵力,和月将余质交锋,虽歼灭了人多数统军,张嶷自己却因重伤,死于沙场上。南方越属郡夷人,闻张嶷死汛,无不悲位,并为之文庙祭祀。
张嶷,成年时为县功曹。刘备定蜀时山贼进攻郡县,县令弃家而逃,张嶷背负夫人,冒着白刃冲开贼围,因此扬名。建兴年间,广汉土寇作乱,其势猖獗,张嶷用设宴计,在席上亲率伏兵,斩贼首五十多人,旬日平乱。其后任马忠部下牙门将,北讨汶山羌族,南平四郡蛮夷,筹画方略,立功无数。
张嶷出身自孤苦家庭,少时有胆色。建兴五年(西元227年),诸葛亮北伐,汉中、广汉、绵竹地区山贼张慕等乘机作乱,张嶷以都尉身份领兵讨伐,用计将张慕等五十余人斩首,十日内就将山贼评定,拜为牙门将。
张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