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拍马屁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是怎么由来的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历史上的拍马屁事件以及怕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起源于元朝时的北京。中国古人都很爱马,现代人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过去人说“犬马比君子”,因为这是离人类最近的动物,而且人们指望它们出力。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骑马、坐马车就是最快的了,何况战场上还有战马?蒙古被誉为“马上的民族”,人们的日常活动都离不开马匹,所以蒙古人更爱马!拍马屁的由来,便与蒙古人对马的喜爱有关。
拍马屁由来
故事一
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故事二
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
故事三
蒙古人爱马,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以便趁机越乘而上。
个人看法这并不正确,如果追根溯源,应该是出自《庄子》,其实日常中说的“吹牛”“拍马屁”严格来讲都是出自《庄子》。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中: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蚉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这句话就是关于拍马屁最早的说法。
不管怎么说吧,“拍马屁”起初只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至于蒙语里有没有拍马屁这个词,咱不得而知,反正它在汉语中出现,并发展成对人的讽刺,那就是元朝以后的事儿了。
因为蒙古族统一了中国,并在1267年迁都北京,从那时起,蒙古人被定为最高贵的人种,汉人呢?几乎是最低级!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居住的蒙古族达官贵人就更多了。
而蒙古人爱马的习惯是不会变的,拍马屁的习俗也被带到了北京。久之,有一些斜肩谄媚之徒发现了这个玄机。
每在街头遇蒙古人牵马而来,总要快步上前拍拍马屁股,夸赞对方的马,哪怕是瘦马、劣马,都要夸成好马,以此来博得对方的欢心,巴结权贵。于是,“拍马屁”从习俗变成了一种行为,一种不客观、不实际,阿谀奉承的行为,人们也开始用这个词来讽刺这类人。
那么历史上很会拍马屁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呢?
解缙贺喜
解缙是明代有名的才子,因为他聪明机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有一次朱元璋跟他说:“昨夜宫中有喜,你不妨作诗一首。”
解缙想到宫中有喜,应该是有皇子降生,便说:“君王昨夜降金龙。”
朱元璋:“是女孩。”
解缙:“化做嫦娥下九重。”
朱元璋:“可惜已经死了。”
解缙:“料是世间留不住!”
朱元璋:“已经把她抛到水里去了。”
解缙:“翻身跃入水晶宫。”
解缙可谓才子,反应非常快,能根据朱元璋每句话的重点全方位的拍马屁,却又不会生硬别扭,似乎每句话都发自真心,恭维的恰到好处。
袁枚辞行
清代袁枚自小师从名臣尹文端,师生二人志趣相投,可谓至交,二十三岁那年,袁枚官拜七品县令,赴任前向老师辞行,尹文端问他:“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尹文端一听有点生气,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
尹文端听完之后很是受用,他的学生不流于世俗的同时还夸了一下自己,可谓余韵悠长,意义深远,真的是最高的高帽子了。
安禄山
唐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安禄山见了太子却不肯下跪,唐玄宗知道后,怒斥安禄山为何不拜太子,安禄山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安禄山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祖女巫,因此自称“蕃人”)唐玄宗说:“太子是储君,是要继承朕江山之人。”安禄山又说:“臣愚蠢,只知陛下,不知太子,今当万死!”后来安禄山不仅没有被治罪,还备受玄宗恩宠。
试问,哪个皇帝不喜欢只对自己衷心的臣子呢?
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是诸葛亮的侄子,在孙权的麾下做谋士。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爸和你叔(指诸葛亮)谁更牛?”诸葛恪想都没想,应声回答:“我爸。”然后,孙权就纳闷儿啊:“你叔叔诸葛亮在蜀汉大权独揽,治理国家政治清明,军事上平定南蛮,做了那么多大事,你爹就是东吴一普通官员,你凭啥说你爸牛?”
诸葛恪不慌不慢的说:“因为我父知道该跟着谁干,正所谓:君子随雄主。”
这个孙权听了后,心里那个高兴啊!当即就赏了诸葛恪一樽美酒!
综上所述正是应了那句俗语,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