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任子制是什么意思?两汉时期的任子制介绍

所谓“任子制”就是依靠父祖的官爵地位或功勋,保举子孙任官的一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沿袭秦代德子制而来的,可以说是“庇茴”的代名词。这种任官制度实际上不是选,而是世袭,所以, 也可看成是世官世禄制的一种变异形式。《汉书·哀帝纪》应劭 注:“任子令者,《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 一人为郎。不以德选,故除之。”《汉书·汲黯传》注引孟康语,‘大 臣任举其子弟为官”。又同书《王吉传》注引张晏语:“子弟以父兄 任为郎”。可见汉代的任子有以父任和以兄任两种形式。而任子的条件必须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并且要“视事满三年”者,才能 任一人。

两汉任子所拜的官职,绝大多数为郎官,例如丞相翟方进 的小儿子翟义,“少以父任为郎”;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郞”; 而霍光、杨恽、爰盎等人则都是銳魂任为郎。也有拜与郎的地位相类似的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太子舍人等职,例如汲黯,“世为卿 大夫。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

任子制实际上是给予官僚贵族子弟的一种入仕特权,为他们进入官场另辟一条终南捷径。因为这种制度“不以德选”,也“不依 才授”,全由父兄荫庇而“除之”,所以通过这条途径而得官的人,未 必真有才干。这种制度发展下去,势必造成庸人执政,把政治引向 腐败。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一些通过察举而进入官场 的新兴官僚地主,便不断上书皇帝,要求撤销任子制。

早在武帝初年,董仲舒就竭力反对这种制度。他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时,就明 确指出:夫长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 訾(貲),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 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於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董仲舒反对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的制度,而主张“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 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 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於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同时,他还提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的建议,并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使得“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论说虽然很赞赏,但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内部 的势力平衡,还是把任子制继续保留下来。当然,在董仲舒的对策 中,还不敢直接提出废除任子制。至宣帝时,王吉再度上疏说:“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舉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 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逋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 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 人可厚以不宜居位”。

王吉的主张与仲舒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王吉明确提出了 “除任 子之令”。这自然会遭到大批官僚的激烈反对,所以宣帝未敢采 纳,认为“其言迂阔”而“不甚宠异”,王吉只好退出官场,“谢病归琅邪”。到了西汉末年,哀帝即位,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哀帝刚登基尚未改元)六月下诏宣布“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然而,这个规定又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对,而未能实现,废除任子令 又成为一纸空文。

东汉初期,对任子制的控制比较严格,据《后汉书·明帝纪》 载,“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 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用赐钱来代替给郎,这实际上 是采用了西汉王吉“可厚以财,不宜居位”的建议。但明帝以后,这 个制度又继续推行,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二月,再下诏“以公、 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因此,东汉后期,公卿子孙 往往年尚幼小,便已获得郎官,当时称之为童子郎。例如汉灵帝时, 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又如桓帝时,司徒黄琼的孙子黄琬,“以公孙拜童子郎”。

更奇怪的是,东汉时期连宦官也可以荫其子弟世袭爵禄。宦 官本无后,但顺帝阳嘉四年(135年)二月,朝廷竟然“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袭封爵。”由于朝廷的放纵,至桓帝时,宦官势力恶 性膨胀,任人及子弟为官者,布满天下。”引起朝野嗟怨。对此,太尉杨秉于延熹五年(162年〉上疏指出“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 执。”但这时宦官已操纵朝政,桓帝虽从杨秉之言,但已无法改变 这种既成事实。

汉代的任子制是一种保护封建官僚特权的制度,它保证了大官僚可以世代为官,而且高踞显位,是一种不乎等的入仕制度。到 东汉后期,任子制便与世族大家所控制的选举相结合,产生了一些世宦大族。例如汝南的袁绍家族,一门四世五人为三公,弘农杨氏,也是四世居三公之位。这些人世代相袭,把持大权,垄断朝政, 使得政治局面越来越腐败。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