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
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装样式。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称为背子或半臂。隋唐时襦和袄的领型受外来服装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翻领以对称翻折的庄重造型,把观众的视线导向穿衣人的首脑部位,收到传神的效果。当时还把领、袖口等衣服结构部位当做纹饰的重点,加施镶拼绫锦或金彩纹绘及刺绣工艺,加强装饰美的风采,使着装效果更加雍容华贵。
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方片裙的结构和人体的立体结构不是一种有机的适应,所以方片裙穿起来下摆不齐整,不是最完美的裙形结构。唐代初期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文献通考》卷一二九引祖莹语,说唐初衣裙“尚危侧”,“笑宽缓”。当时大概和北周、北齐及隋代相近。《安禄山事迹》下卷也说到天宝初年,“妇女则簪步摇,衣服之制,襟袖狭小。”元和时,白居易在《新乐府·上阳人》中写着“平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这类打扮,和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人物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服饰形象相合。元和以后这种风尚变化较大,到盛唐以绘画风格演变为起点,“风姿以健美丰硕为尚”。这种新趋势反映到服装样式方面,也流行大髻宽衣,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服式越来越肥。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盛装贵妇和此时三彩俑(后人称胖姑娘)常服妇女服式都是如此,乐廷瑰夫人所穿即为“钿钗礼衣”。为朝参、辞见、昏会之礼服。
白乐天《戏代内子作诗贺兄嫂》诗:“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任嫂裁”。银泥是用银粉绘画的纹饰。罨画是五彩的手绘花纹。此外裙子用金缕刺绣、印花、织花、彩色相间等工艺加工的,更为多见。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旧唐书·文宗纪》还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传旨诸公主“不得广插钗梳,不须着短衣服。”当时他似乎在鼓励穿较宽松的衣服。以后不过十年工夫,服装样式就很快向丰腴型发展,至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正月,在咸泰殿观灯,因延安公主穿了十分肥大的衣裙走来,唐文宗见了大怒,立时将她斥退,并下诏对驸马窦澣罚俸两月,进行了经济制裁。当时的宽体长裙,普通用5幅丝帛缝制。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宽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长度约合0.29米,12幅裙的宽度就达3.48米了。穿起那么肥大的宽松裙走路很不方便,所以又穿高头丝履,丝履前面装有一块很高的履头,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能迈步走路。与之相配称,头上还要戴假发,梳高大的发髻,插很多金钗银篦金步摇之类的头饰,才能协调,反映出一股豪华侈糜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