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毛主席左、周总理右与西哈努克亲王中在天安门城楼。n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中国人处理外交关系往往从感情、关系出发,羞于谈利益,而是代之以朋友的称谓。”北京大学张清敏
毛主席与基辛格交谈。n 张清敏认为,老友最多的国家也就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国家。在大国中,唯有俄罗斯的老朋友不多,“这是因为我们和前苏联曾经是同志、兄弟关系,这种关系是亲于、高于朋友的,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也便不谈朋友。”当然,个别小国也有重要的老友,例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又如两位非洲“铁友”——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和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
图为:1985年,阿拉法特在访华时在招待宴会上用筷子品尝中国美食。n事实上,在601老友名单中,各国政要是比例最大的群体。除了如基辛格、尼克松这种邦交正常化的开拓者以外,曾经访华若干次的国家领导人也往往被中方冠以老友的称呼。但这并不影响经济、文化领域老友的存在。被传为中国外交佳话的“乒乓外交”、“芭蕾外交”等都需依靠文艺、体育界的老朋友。
图为:2007年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接受采访。nn革命年代结束后,在国际舞台上能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更多成为判断是否老友的标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反侵略是辨识的依据,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老友多是这段时间结下。不过,倘若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或是能在国际社会正面宣传中国的建设成果,那么即使是拥有“不友好国家”国籍的人,也能被视为老友。
图为:1978年4月萨马兰奇(右)访华时在长城游览。nn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政府不吝给予高度礼遇。高级领导人的会见和宴请是一种常见的款待方式。即使是导演伊文思、英国作家韩素音这样不具行政级别的文化界好友,只要他们与中国人民的友情足够深厚,也能够与中国领导人聊天、吃饭。
图为:斯诺和毛主席在延安。
图为:1976年4月毛主席会见时为埃及副总统的穆巴拉克。
图为:2006年法国希拉克总统在北大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