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是不是王羲之书写,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确为王羲之书写,证据有下面几种:
证据一,关于《黄庭经》有个传说,整个传说是这样的:山阴这个地方有一个道士,想要得到王羲之的墨迹,但苦于没有门路,但打听到王羲之爱鹅成癖,因此特意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把这笼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一见这些鹅,心里非常喜欢,于是高高兴兴地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黄庭经》,写完之后,“笼鹅而归”。这当然是传说。是证明《黄庭经》是王羲之书写的证据之一,因为有这个证据,《黄庭经》书法界也称之为《换鹅帖》;
证据之二呢,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两句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大诗人啊,李白,够牛了吧,虽然记述的还是那个传说,但唐代距晋本来不远,也算证据;
证据之三呢,是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曾经写过:“媪来鹅去已千年”这样的诗句,但这个证据有点牵强,因为没有说,用鹅换了什么书法作品,虽然是王羲之的事儿,但却没有说明具体的书法作品,但因为宋代距唐较近,也算流传有绪;
证据之四,对,还有证据之四,说这部经书里有“永和山阴县写”这些字,于是,这也算证据,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证据更牵强,难道永和年间在山阴这个地方写字的人,就只有王羲之一个人?
关于这件事儿,启功老先生在他的《论诗绝句》第六十二首里有专门说明,原诗是:
百刻千摹悬国门,昔人曾此问书源。赫然一卷房中诀,堪笑黄庭语太村。
有典故,所以还是一句一句地解释一下:
第一句,百刻千摹,指(《黄庭经》经世人)千百次的翻刻临摹。悬国门,这里有个典故,指的是当年吕不韦写成《吕氏春秋》之后,为了精益求精(这种因素不太多),也是为扩大影响(估计这个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吕不韦是多牛掰的企划人啊),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于是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观看,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我估计是没有人敢改,改了还活不活?)。全句的意思是说《黄庭经》非常经典。
第二句,昔人,过去的人。曾此,曾经在这本经书里。问书源。询问、探查楷书的根源。
第三句,赫然一卷房中诀。赫然,是指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因为《黄庭经》里面的内容大部分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法门,提到很多经脉啊,房事技巧等内容,因此说赫然。
第四句,堪笑黄庭语太村。意思就是说《黄庭经》这本书虽然是道家的典籍,但全篇书中多讨论房中术,内容十分村俗。
诗的解释里,启功老先生也提到《黄庭经》不是王羲之书写的论证理由,第一个论据就是梁虞龢在他的《论书表》(这个是我加的,启功没有说是那本书)里记载王羲之写经换鹅的事儿是指的《道德经》不是《黄庭经》,虞龢据王羲之更近,当有价值。另外,李白的诗,启功老人认为是为了诗的平仄和对仗,所以不能用“道德”二字替换“黄庭”。
在我的内心里有个念头,觉得如果是房中术这样的内容的话,宁可相信《黄庭经》不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过,这都不当紧,是他写的又如何。
启功老先生最终也没有给出论断,只要《黄庭经》的字好,是谁写的,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或者说,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不特别重要。至于书的内容,我们临写大部分碑刻时,很少去关注内容吧,即便是那些经典的碑刻,临写者真能记得他的内容。
发个完整本的给大家,图片有点大,大家可以保存下来放大了看。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62,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