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地位,被认为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一位旗帜性人物。﹝掌心春秋﹞无意参与对其的的各式评价,谨借今天“端午节”之际,聊聊他创作著名话剧《屈原》的故事
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描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是郭沫若首次将屈原的人物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金山·张瑞芳主演屈原剧照)
根据郭沫若自己的说法,《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六幕话剧《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陪都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马上引起轰动,刮起一阵舞台旋风。此后,该剧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这部话剧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深刻表现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讴歌了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苟合与媾和的投降主义,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
它虽然是历史剧,但矛头直指现实;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各色人物的面貌和心态,而且剧情高度浓缩,戏剧冲突极为强烈,场面夸张紧凑。其中屈原的一段独白《雷电颂》就像是真的电闪雷鸣,绝对能把观众从座位上震起来:“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据说,1942年4月,此剧在重庆首次公开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投入战斗。
历史剧属于文学创作之列,而不会是史实的复印。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的野心,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
人品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扣给他“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
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屈原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自己的愤懑。剧中的《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应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
(毛主席接见郭沫若)
《屈原》剧中,还塑造了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婵娟和南后。
郭沫若自己说的:“婵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认为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婵娟由衷地敬爱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当风云变幻、黑云压城的时候,她那平日积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真正突现出来。从她对叛徒宋玉的有力斥责,从她面对南后淫威所表现的从容不迫,特别是从她生命极点时那番动人肺腑的倾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竟与橘树同风”而毫无低级趣味的灵魂。这个形象对塑造屈原这个正面典型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与婵娟相反,南后一心谋取个人固宠虚荣,竟然不惜献媚侵略势力,与秦国暗自勾结,陷害忠良,祸国殃民,而且所采取的手段都十分卑鄙下流。当她的阴谋得逞以后,更加猖狂、恣肆,彻底暴露了其冷酷残忍的本性。南后这个人物的重笔刻画,对屈原的形象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使屈原的正面形象更加鲜明。
郭沫若在《屈原》一剧中,穿插了数量不少的抒情诗和民歌。对剧情进展,人物性格,主线表达,都收到了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该剧明显的特点。譬如《雷电颂》,被安排在全剧高潮片段,由主人公屈原独白。这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而且使剧本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再如屈原吟咏的《九章》《惜诵》译句,则表现了诗人蒙受奇耻大辱之初的复杂心情。这些精彩诗歌的巧妙插入,使全剧充满了诗情画意,增添了感人的份量。
关于《屈原》的创作意图,诚如郭沫若所说,是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演出的实践表明,作者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1942年春天,话剧《屈原》在重庆首演阵容也颇强大: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张瑞芳饰婵娟。
(郭沫若右,与导演陈鲤庭商讨剧本)
该剧的上演,其反响之强烈,是当时以往历史剧演出时所未曾出现过的。尽管《屈原》后来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但是《雷电颂》的声音仍然回响在整个山城。
重庆的媒体当时报道《屈原》上演之情况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屈原》不但是这一时期优秀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戏剧界公认,抗日战争时期是郭沫若戏剧创作的一个高产期。从1941年到1943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其中以话剧《屈原》为标志,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他戏剧创作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