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李庆生:唐人笔下的秋蝉
观鸟捕蝉图
在陕西乾陵游览时,曾被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深深吸引。对着那双髻宫女轻盈捕蝉的情景,不禁疑惑纷生:秋蝉入画,并不多见,画家为什么要画宫女捕蝉?一时找不到答案,却想到初唐诗人骆宾王的那首《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因事遭诬下狱,触景生情,借物咏怀,用蝉的高洁比喻自己的清白。诗中的蝉是一个高洁蒙冤而又企求辩白的形象。那能否从骆宾王咏蝉的深意来推论宫女捕蝉的意蕴?似乎又过于武断。翻检相关资料,倒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蝉入诗赋,古已有之。《诗经》、《楚辞》中都有对蝉的描写,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到东汉时才出现。汉末蔡邕和三国曹植都写过《蝉赋》。南北朝时的张正见、江总、沈约以及隋朝的卢思道等都有咏蝉诗。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表现,因此汉代人常把蝉的形象作为贵冠上的装饰,以此表示“居高食洁”;还因蝉鸣而秋至,所以闻蝉又产生悲秋之感。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诗人咏蝉,大多没有超出这两个范围。
唐人咏蝉,情况相对复杂。唐代的咏蝉诗数量多,《全唐诗》共录咏蝉诗60余首;且风韵各异,蝉的艺术形象前后有很大不同。初唐诗人咏蝉,直承前人传统,主调是颂扬蝉的高洁。即使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还具有一种要求鸣响、希冀奋飞的精神。初唐诗人的笔下,蝉是清高、自重、风雅的象征。虞世南和他的《蝉》诗,算是突出代表:“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说,只要立身高洁,不需凭借任何力量,自能声名远播。这里的蝉,象征才高自负的要人。
中唐时期,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蝉声牵动人们的愁肠,咏蝉的主调也由高洁变为悲凉。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答白刑部闻新蝉》诗云:“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就是悲凉情绪的表现。中唐诗人咏蝉极多,有的思乡,有的怀友,有的叹人生匆匆,有的则婉转表达了忧国之情。
有趣的是晚唐的咏蝉讽刺诗。蝉由原来高洁的象征变为污浊的典型。这大概是因为唐末社会腐败不堪,人们对达官贵人所标榜的高洁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诗人罗隠屡举不第,对官场的昏聩污浊有切身体会,作品对现实也多讽刺和揭露。他笔下的蝉,是“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罗隠《蝉》)的趋炎附势小人。
艺术反映时代。即使小小一只蝉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由此想到,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诞生在唐中宗时期,那么双髻宫女捕蝉恐怕既不是表达萧条的末世之音,也不会诉说彻骨的悲凉之意,可能是描述禁锢深宫后院的少女的冰清玉洁和淡淡秋怨吧!